十一、虫钟鸟钟与阴历鹦鹉贝 动物世界的虫 "钟”“鸟钟” 非洲密林中,有种奇特爬虫,它身上的肤色每隔一小时变一次,有时淡红,有时苹绿,有时发桔黄...人们称它为“十二时虫”。当地人利用这种虫身上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时间,成为别具一格的“虫钟”。 南美洲危地马拉一带,生活着名叫“第纳廷”的小鸟。每隔半小时会发出几声鸣叫,人们闻乌声便可获知时间。当地;人称为“鸟钟”。 每次误差不超过数秒! 就像一架活时钟。这种鸟娇小玲珑! 当地人叫它“啼纳鸟”。 从鹦鹉贝时间看月球变迁 德国地通学家卡恩和美国物理学家彭帕的研究成果表明,海贝中有一种鹦鹉贝,能留下阴厉时间痕迹。堪称历书。鹦鹉贝是一种外壳为螺旋型、珐琅质,为大多数贝売收集家熟悉的一种软体动物。这种贝壳的小格子一个月增加一段,贝体毎天都在分泌钙质类物质,渐渐使壳在変宽。有多少个格子,说明贝壳生话了多少个月;壳体上有多少条螺纹,说明它经过了多少天。三千万年前,在鹦鹉贝的每个格子上可数出25条螺纹。七千万年前,只有22条螺纹。一亿五千万年前每个格子上仅有17条螺纹。四亿年前,下降到9条, 这说明现在月亮转动速度比四亿二千万年前快。 十二、动物的时间在自身生活节奏 动物能辨认时间与自身生活节奏相关 假如我们把一只螃蟹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的海滩带到世界的另一端,它还会知道新英格兰的海滩在什么时候涨潮。一只果蝇在黑暗的地方呆了一星期之后,还能知道白天和黑夜。是不是所有生物体内都有一只时钟控制着动物和人类的活动? 据2013年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一项由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爱丁堡大学及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发现,动物辨认时间的能力与它们自身的生活节奏相关。 不同动物对时间快慢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苍蝇之所以能躲避人们用卷起的报纸对它们的拍打,原因在于它们拥有发现极短时间内动作的能力,而人眼无法做到,这样它们就能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慢镜头一样躲过报纸的拍打。与此相反,有一种班蝥其奔跑速度超过了自己眼睛的反应速度,因此就像是“失明”了一样而必须不时停下来再次确认猎物的位置。即便对人类而言,在体育比赛中,许多运动员也在提高他们眼睛追踪移动中的球的能力。 研究还发现,体型较小而代谢速度快的动物(比如鸟类)在一个时间单位内观察到的信息更多,因此,相比体型较大而代谢速度慢的动物(如大海龟),它们所感受到的时间变化就慢。 该研究支持动物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是否具备观察极短时间内动作的能力,可能决定着一些行动速度快的动物(比如食肉动物和它们的猎物)的生与死。”研究人员利用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现象发现,动物的时间观念各有不同。这一现象表现的是人类分辨闪光速度的极限,无频闪电视、电脑和电影屏幕的概念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这也是宠物狗为何能看到电视屏幕闪烁的原因,因为它们眼睛的刷新率比电视屏幕的要高。研究人员利用这一现象来解释不同动物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它们发现,那些被认为反应灵敏的动物都拥有高清辨认时间的超强能力。 动植物的黑暗习惯有赖于生物平衡 如果我们在黑夜中观察蜘蛛,就会发现蜘蛛也是在夜间织网的。这种活动从午夜开始,大约要持续四个小时。这些只不过是大大小小许多种习惯于夜间活动的“夜行”动物中的几种,这些动物夜间活动,白天睡觉。白天活动,夜间睡觉的动物叫做"昼行”动物。昼行动物比夜行动物多得多。人和动物休息和活动的交替是很明显的,这也是生物对黑夜和白天作有节律的反应的最好例证。 招潮整对鼎夜白天的反应比较特别。皮壳颜色变深是许多种动物运用保护色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颜色变深不仅使螃蟹可以保护自己防御敌人,而且因需要变深而增加的色素,又使螃蟹能够经得起中午烈阳光的照射。植物对昼夜变化的反应就更加复杂了。显花植物并不是都在白天开花。有一种芳香的开花烟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植物只在日落以后几小时才开花。有趣的是,动植物在黑暗中的生活习惯继续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动植物的生存有赖于生物界的平衡,所以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动植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夜间活动的老鼠可供夜间活动的猫作食物。同样,开花烟草和其他夜间开花的植物可以为夜间飞来飞去的蛾提供花蜜。反过来,这些昆虫又可以帮助植物授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