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物生物钟 一、毛驴报时 动物“钟表” 毛驴报时辰 在我国黄海,有个美丽的长山群岛,这里生活着同普通驴一样的毛驴,所不同的是,它们每隔一小时就会“呜哇”、“呜哇”地叫一次,如果这时你看看表,分针一定接近十二,最多相差也不过三五分钟,驻守在岛上的战士们值勤换岗,常常听驴叫来掌握时间。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关部门经过考察证实,这是自然界一种生物钟反应现象,就和公鸡每天早晨定时报晓一个道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图 毛驴鸣叫报时辰 动物的“钟表” 像毛驴报时一样,现在已经知道,生物钟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潮汐相适应的潮汐钟,还有和地球公转、季节变化相适应的年“钟表”。正是这些生物钟,使动物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正常地生活、觅食和活动。 在江南的田野上,鸟儿都是按时“起床”的:东方欲晓,公鸡就一跃而起,首先“引吭高歌”;接着,鸭群苏醒了,争先恐后地发出“嘎嘎”声;隔一会儿,一种白脸的山雀醒来了,它的鸣声尖锐清越,就像带有颤音的笛声;没多久,早起的麻雀也吱吱喳喳地喧闹开了;白头翁喜欢睡懒觉的,金色的阳光早已普照大地,它们才慢腾腾地放开歌喉…… 夏日傍晚,沉沉暗去的天空,突然出现了许许多多蝙蝠,好像有什么号令,一下子把它们从古庙阴暗的角落、湿漉漉的山洞或者密不透光的树丛里唤了出来。而在山村入暮时分,人们常常可以听到猫头鹰凄厉的鸣声,每天几乎总在同一个时候。 大自然为每一种动物安排了一张“作息时间表”。猪、牛和羊等家畜总是在白天活动,可是猫却喜欢在白天睡大觉。每当夜幕降临,猪、牛和羊开始人睡时,猫才伸伸懒腰,活跃起来了。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动物。它白天睡觉,晚上醒来变得很活跃。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图 猫头鹰喜欢夜间捕食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在脑下松果体里 生物钟在动物体内的什么部位?它们又是怎样起作用的?这是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一般认为,生物钟是通过激素或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的,它们的作用类似于古代计时的漏刻,或物理学中具有周期性变化的振荡器。然而,不同的动物,它们生物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蟑螂是众所周知的夜行昆虫。目前人们已在它的咽下神经节找到了控制生物钟的物质,这是一群神经分泌细胞,位于神经节的侧面和腹面。这团神经组织有规律地生成控制蟑螂活动的激素,使之维持一定的生活节律,白天睡觉,夜间活动。 近年来发现,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就在脑的下方,形如松果的松果体里。一到黑夜,鸡的松果体细胞便分泌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激素,使鸡知道该去睡觉了。如果摘除一只麻雀的松果体,这只麻雀每天的活动周期就消失了,这时若将别的麻雀松果体移植进去,它的活动周期便恢复了。 动物感知时间靠生物钟 高级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认不出钟表上的8点或者12点。但它们拥有一张内在的时间表,给予自己十分精确的时间参照,即生物钟,它使得奶牛在固定的时间人聚集在栅栏门口,或者让鸭子知道是时候该呱呱叫来提醒主人喂饲料了。但是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动物对于一段时间的长短能判断。正如狗分辨不出究竟自己在门口等待了主人是15分钟还是几个小时。这证明无论主人让宠物等待多久,最后总是能受到相同的热情欢迎。 夜行动物醒来是因为它们适应黑暗的缘故,夜行动物知道在夜幕降临时醒来;孵化的虫卵形成幼虫,知道什么时候钻出卵壳;做茧的幼虫变成成虫,知道什么时候钻出茧壳。某些鸟知道什么时候移栖;某些哺乳动物知道什么时候冬眠。这是动植物为了在经常变化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办法来确定已经到了一天之中的什么时辰和一年之中的哪个季节。更重要的是,动植物为了生存,就必须具备某种知觉,能预先感觉到环境将要发生变化。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好象受着某种内在时计的控制。这种神秘的时计称为“生物钟’。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视神经对光的敏感性与节律有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脑下腺都长在紧靠视神经的地方,可以受到光的刺激。动物的昼行和夜行节律与它们对光的反应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有关。 例如,我们知道,哺乳动物血液中某些白血球的数量有着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这些血球的数量在夜间增到最高,白天降到最低。血球的这种节律可以追溯到从不同腺体分泌出来的几种激素的连锁反应。激起连锁反应的腺体长在视神经附近。哺乳动物的眼睛所接受的光的多少很有可能以某些方式控制着血液中这些白血球的数量。 眼睛是全身对光最敏感的器官。日光照射时间长短的变化会引起眼细胞的变化。眼睛的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着传人丘脑下部的神经 . H; ?( t) ?. L: A
- g8 X7 P3 U, }; p9 G
冲动。丘脑下部是脑子的一一部分,控制着身体的许多机能。丘脑下部的某些神经细胞控制着位于它的底部的脑下腺的活动。于是,脑下腺的分泌物刺激位于脊椎附近的肾上腺。释放到血液中的肾上腺激素引起身体的变化,是光在影响生理变化方面起着某种作用,这种作用是以一种非常间接和复杂的方式通过眼睛实现的。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图n1鸟对光敏感性用眼睛调节 ) Q. d2 ^8 Q/ v ], ~7 W8 k
# i% E# ]1 H; v7 I1 E
动植物对温度变化和季节性节律与光线有关 就动物来说,科学家们往认为,它们能否得到所需特定食物是引起变化的原因。过去曾认为,蝴蠑和蛾的幼虫在秋天变成蛹是由于气温降低和它们喜欢吃的叶子这类食物减少,寒冷引起树的变化,如秋天树叶变色、脱落等等。但是现在已经知道,动植物生活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对光照时间长短和强弱变化的反应,而不是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动植物都有控制内在过程的感光器。对植物和简单动物来说,受光照射的细胞起着感光器的作用,复杂一些的动物,则是由眼睛感光的。 根据用动物做的实验结果,似乎可以假定,动物的光照期效应是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但有一些动物正常的生活周期需要有最起码的黑暗期。对一种蚕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这种蚕至少要有八小时的黑暗期,不然它就不作茧。玉米螟虫对于这种时限也有同样的反应。它们至少要在黑暗的地方呆上十小时,不然就不会休眠。在进化程度上比较高级的动物同样也可能需要最起码的黑暗期。 人们也曾用各种波长的光照射过各种动物,看看对它们的节律有没有影响,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的交配节律受白光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草履虫只能在白天交配。但是,如果把它们持续地放在黑暗处,它们能在任何时间交配。 在另一些实验中,人们让生长着草履虫的一系列培养基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照射。结果发现,某些波长的光也能改变草厦虫的交配节律。这说明不仅白光、而且某些其他颜色的光也能影响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如果受到色光的干扰,整个周期就要重新安排,重新开始,但却是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间开始的。还有些实验是让蝙蝠暴露于各种颜色的可见光中,证明光的颜色和我们已经了解的蝙蝠体温的节律性起伏有某种关系。 ) z. O& e. x/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