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模型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科学界所知道的最大的分子。已经证明,脱氧核糖核酸是动植物的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它起着传递某些遗传特性的作用 在用草履虫所做的精心实验中,人们觉得有必要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把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分离出来。分离过程当然会使这种在培养基中大量培养的单细胞动物遭到破坏。实验是通过一个大的离心机把细胞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离心机在白天和夜里的预定时间,自动地把一些细胞甩出。甩出的细胞经过脱水,然后用化学试剂把脱氧核糖核酸从这些细胞中分离出来。实验结果说明,每个细胞的各个时间间隔可能和每个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制造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由于各种细胞活动与细胞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所具有的蛋白质有关,所以细胞的机能也具有一定的节律周期。即使把单细胞机体的细胞核去掉,原生质剩下的部分也还保留着某些节律。这正说明生物钟是所有生物中所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但是还有许多事实说明,一.种叫作激素的化学物质也与生物钟的作用有关。人们知道,激素是动物体内的腺体分泌出来的化学物质,它影响着生物体的构造和机能。 把蟑螂头部摘除实验,蟑螂还能活 人们用低等生物蟑螂专门对激素进行了一些引人入胜的研究。蟑螂是一种家喻户晓的夜行昆虫。实验首先是为了证实激素的来源。一些激素是蟑螂头部的腺体制造的。如果把头摘除蟑螂还活了好几个星期。使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蟑螂失去了头,也就同时失去了它夜间活动的节律。这可能是失去了视觉而破坏了这种节律。是不是脑子同这种节律有关联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把一只蟑螂的头摘除,把另一只蟑螂的脑子移植到它的循环系统上。但这只蝴螂还是没有表现出有节律的活动。 接着又做了一系列实验。把靠近蟑螂脑子附近的各种腺体分别移植到若干个将头摘除的蟒螂身体上。最后有一只蝉螂恢复了夜间活动的节律。这证明是一种特殊的激素控制着幛螂的夜行节律。复杂一些的动物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人体生物钟的本质与机制 人体内某些短周期节律的本质和机制,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测量、测试、分析等手段来认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了解心脏跳动、脉相变化的昼夜节律;用仪器测量血压、体温等变化情况;用化学方法分析血液、尿液成份、各类激素分泌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用物理方法测量经络电、脑电、心电等物理指标的运行规律等等。也就是说,对于人体内的某些短周期节律,其本质和机制是容易被人们所认识的。现代科学已证实,人体是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和一些互相关联又互相依赖的物理系统的集合体。人体中所有生物化学过程、(生物物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都表现出具有节律性的变化。正因为如此,人的很多机能表现出了具有时间的节律性。 生物钟的位置的研究 几乎所有科学家都相信,我们人体确有一只主宰生理活动和生命始终的“钟”。然而,鉴于此钟的深藏不露,促使许多人对之反复探索,并提出了种种解释。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认为,胸腺是生物钟的所在地。因为胸腺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我们的衰老速度。 有人则说,生物钟躲藏在我们的膝盖后面。还有的声称,哺乳动物的皮肤里才是生物钟的住处:人是哺乳动物,自然也是这样。更有一种说法,认为生物钟存在于每个细胞里。 问题是,人有100多种生物节律,它们是否源于一处呢?它们究竟是受一“钟”独控还是被多“钟”所制,还是由“母钟”与“子钟”联合控制呢?这些,都属未解之谜。 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后来的生物钟研究发现,生物体确实存在日常意义的昼夜“时钟”,并可以告诉生物体的每日钟点。它们的昼夜周期的误差常常可以精确到数分钟。研究发现具有昼夜生物钟性质的组织按照调控机能等级可以分为:中央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从生物钟模型研究得知,昼夜生物钟是细胞自主的,也就是说,某些细胞就具有生物钟的特性。虽然昼夜生物钟受外界环境(比如光照温度等条件)的调控,复杂生物的中央昼夜生物钟往往并不存在于光感受器上。比如,哺乳动物的中央昼夜生物钟存在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 人体生物钟的解剖部位 人体内的某些生物钟表现,是受其人体内时间结构控制的结果。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已证实,人体生物钟的解剖部位在丘脑下部,受大脑皮质控制,通过许多神经和内分泌效应器系统作用于人体各器官。生物钟的运行有些是在组织器官本身内,但大多数受丘脑下部统一管理。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发现了隐藏在丘脑下部的一团细胞向脑细胞输送时间信息。这种信息是由化学物质传输的。这些认识也
: M. o: ?/ Q) z0 }# X
# w9 i( C* l8 t, b% X由另一种途径得以证实。比如,人的某些神经受损时,机体的节律规律不会受到影响,但丘脑下部受损伤后,就会引起机体的严重失调与紊乱,即表现出生物钟失控。 一些学者用微电极探测人的丘脑下部,发现了人的好感和厌恶中枢。为此,人们设想,控制人的情绪的生物钟可能就由这两种中枢来协调实现。 图n24.生物钟在人丘脑下部
# Y- v, [9 N- Q+ m1 H6 @) Z- c0 H, p$ p; {
人体生物钟的形成机理三论 人体内为什么存在着生物钟?它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它受什么基因所制约?这些问题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认识自身的程度还是有限的,因而目前还不能作出完善、全面的回答。然而,许多生物科学家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生物节律的本质作了广泛、深人的研究。在现阶段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对生物钟本质的解释,有三种不同的学派: 第一种学派认为,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受众多物理信号的作用,经过自然选择,与自然节律合拍、相宜的生物节律保存下来并得以发展,而不合拍和相斥的节律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掉。因此,相对某一大的时代,生物节律是先天具有的,因而具有遗传性。这种认识也称为所谓的“内源论”。 第二种学派认为,生物节律现象取决外界,即宇宙信号作用之反映。也就是由于受光的周期作用、温度和大气的波动、天体的活动变化、地球的反复运转、地磁场和静电场的节律等对生物体的刺激和影响,因而生物体的机能表现出具有时间的节律性。所以,生物节律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认识也称作“外源论”。 第三种学派认为,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内本身所具有的机体属性,但只有在外界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才会表现出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节律也在变,或者说,通过改变外界环境,生物体内的节律也会改变。这种认识也称为“综合论”。这三种认识都能找出各自的实验证据,因此,很难对其一一种下定论。我们提出这样的看法:有的生物节律是外因作用的结果;有的则来源于生物体内部;有的生物节律可以调整改变;有的生物节律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总之,很多具体的问题和答案需要科学家们去研究解决,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需要科学家们去探索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