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洛阳杂文·2024》选发
3 i( x: M1 o$ Y( t1 d& V
7 f: E E. u. x, C2 v p/ Y3 f. M
二里头从何而来 $ Y' f% m7 G9 a9 A# ]% f4 F7 w. T) f! S$ @
刘彦卿
x& v% t9 ?. J k$ x/ `& `9 d) M
( ^, g0 i3 w7 f
我的老家偃师甄庄村,位于二里头村南2公里处。记得小时候我曾向大人们问起二里头村名的来历,但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2017年6月,二里头村启动村志编纂工作,我被编委会聘为顾问之一。关于二里村名来历问题,村志编纂者曾多方查证,最后收集到三种说法:一是因为二里头村处于一块长约2里的高地之上,故名;二是这块高地南距古洛河渡口2里,故名;三是二里头村北2里远有一座古城,即隋末瓦岗军领袖李密在汉魏洛阳故城的金墉城称帝后,沿洛河渡口所建的“屯粮城”(位于今首阳山镇古城村一带),故名。编委会经反复商讨,终因无充分依据难以确定哪种说法更准确,只好把三种说法均写入村志。 二里头之“头”,是高地之意,这一点已无争议,只是对“二里”的理解尚不明朗。我曾向多位长者及学者请教,二里头村名是何时出现的,之前该地的村庄叫什么名字,但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我总感觉,二里头之“二里”,不能单纯理解为距某地2里(即1公里)之意。因为“里”作为长度单位,虽然自汉代就已出现,但古今之“里”,标准不一。而且直至民国时期,在河洛地区的乡村还时兴论“步”,而相对于“公里”“千米”而言“华里”“市里”之说,那更是近现代的事。所以,二里头之“二里”,与如今的“2华里(市里)”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基于此,我更倾向于把二里头之“里”理解为“里坊”或“邻里”之里。 前些年,在我老家甄庄村的青莲寺里,曾出土一通大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所立的《曹洞宗派及地契碑》,碑铭首句为,“河南府偃师县夹河保一里尚家庄定觉寺住持圆隆置买地土”。意为青莲寺(定觉寺)寺田所在的位置为河南府偃师县夹河保的“一里”尚家庄。这里的“里”即为“里坊”之意。 查阅明弘治年版《偃师县志》得知,明成化至弘治时期,偃师县下设11保,以保统里,里下设甲,城中设坊。当时,夹河保为偃师县11保之一,保内共有15里,一里为尚家庄,系保公所驻地。 无独有偶,时隔不久,我又在偃师区高龙镇高崖村兴福寺内出土的一通明正德四年重修兴福寺碑之碑文中,看到有“偃师县夹河保一里甄家庄”字样。这说明,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到正德四年(1509年),偃师县夹河保一里已由尚家庄变成了甄家庄(今甄庄)。 尚家庄,即今岳滩镇尚庄村,村北1公里为洛河南岸,岸边有喂羊庄村;村南一公里为伊河北岸,岸边为甄庄村。喂羊庄之西1公里、尚庄之西北1.5公里处,为二里头村。这几个村不仅距离近,关系也十分密切。 尚家庄、甄家庄都曾作过夹河保保公所驻地,即夹河保一里。喂羊庄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作过洛南乡(即过去的夹河保)和偃师县第九区(由洛南乡演变而来)乡(区)公所驻地,尚庄之定觉寺与甄庄之青莲寺为同一位住持,而甄庄青莲寺是夹河保最著名的寺院。从青莲寺出土的另一通清康熙三十年(1765年)的《定觉寺回赎香火地功德碑》,其碑文显示,定觉寺“为三村经管之古刹也”。就是说,当时的定觉寺由三个村共同经营管理。哪三个村?尚庄、甄庄、喂羊庄!所以,在甄庄青莲寺遗址上,经常有定觉寺的遗物出土。 这里不妨设想一下,夹河保一里为保公所驻地,尚庄、甄庄、喂羊庄均作过保公所驻地,那么,夹河保二里会是哪里呢?很有可能就是二里头。 今二里头村当时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但若是夹河保之二里的话,这块隆起的高地,后来俗称二里头或二里岗,其周边形成的村落命名为二里头村或二里岗村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还别说,二里头村过去真的有过“二里岗”之村名,这个在《二里头村志》中有记载。 由此可见,二里头之村名应该是在明代初期出现的。在二里头、二里岗村名出现之前,因这处高地(高岗)之北有个居民点,形似“凤头”;岗上为众多民居形成的椭圆形村寨,好像“凤身”,因此,村民便称自己的村子为“宿凤岗”“凤仪寨”,这可能就是二里头村较早的村名。二里头村南有个小村,也沾上了“凤岗”之祥瑞,因村子形如鹅卵,被称为“凤尾”,因此取名“凤翎寨”,即今四角楼村。而二里头的“凤仪”之地名,一直使用到民国21年,只是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3 D' v( y! ~3 `/ b
) K; H) a' M% @! [3 F ]! h
作者简介:刘彦卿,市直某机关退休职工,文史爱好者。
1 X4 |' V6 h2 D& z"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