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族敖包节及马文化节 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的春节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在蒙古国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蒙古族敖包节及由来 为什么内蒙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有敖包,都祭敖包呢?比较统一的说法有五种: “红格尔敖包”传说。有一个蒙古族牧民的母亲得了重病,无法医治。这个牧民便徒步赶往圣山五台山,烧香拜佛。他一步一磕头,十分诚心和艰苦。他咬着牙,边爬边磕头,等到了圣山殿堂,他刚刚烧完香拜过佛,就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五台山一座敖包,非常感动,便在他苏醒之前,将佛教信徒的贡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苏醒后,认为佛祖真的显灵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来。他舍不得多吃,将贡品包起来,大踏步地走下山去。当时,月黑风高,走着走着迷路了。这时候他的眼前一亮,一盏明亮的灯在他前面游移,这是五台山的敖包变化的。他跟着明灯走,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在红格尔山包上,那盏明灯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里,老母亲已经完全康复了。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让五台山敖包的神灵永远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到祭祀红格尔敖包。 第二种说法为埋葬烈士山头。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遗体埋葬在山头,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 第三种说法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驼队的路标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 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 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神化。 希拉穆仁(召河)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敖包,就是距离镇所在地9.2公里的红格尔敖包。按照普会寺二百多年的规矩,每年农历五月十八举行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动。在达红格尔山下,抬头望去,红格尔敖包高高耸立在海拔1690米的红格尔山顶,气势宏大,庄严肃穆。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圆周直径15米、高2米。 蒙古族马文化节 2019年从6月15日,内蒙古国际最热烈的马竞技赛开赛。活动期间,内蒙古启动“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还向国内外征集油画、雕塑、摄影、蒙汉文书法篆刻、少儿绘画、短视频等作品,出版发行“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马文化丛书,同时启动“弘扬蒙古马精神”创意设计大赛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包设计大赛。 本次活动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弘扬“蒙古马精神”,为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凝聚新时代中国马产业的发展力量,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现代马业高质量发展,举办第二届中国马文化节暨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活动包括开闭幕式、论坛讲座、赛事活动、演艺演出、展览展示、创作征集、传播平台、主题活动等八大类别。 开赛后,数十场马赛事和马术表演活动让马迷们大呼过瘾。内蒙古各地通过组织多场民族赛事和青少年赛事,名马选美、形象大使评选、马业年度人物评选等主题活动,运用互联网赛事直播,融合多项技术互动,弘扬蒙古马精神,展示蒙古马形象。 " Q- K0 O5 `! ^4 g. Q!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