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六 冬雪老屋 王少华
1 T& A) Z7 l( }3 G- s 在甄庄伊洛书画社文平川社长的画室里,一眼吸引住我视线的是一件瓦片上描绘的“冬雪老屋”图。
这是我给她起的名字。普普通通的灰色瓦片,巴掌大小,有些地方把它叫做脊瓦,用在房顶屋脊上。雨水可以通过瓦片导流到地上。乡下还有人用它拼合出透风透光的窗户。0 Q# B4 {/ U" i. G8 _
“冬雪老屋”是一幅写意画。冬天,老屋房顶积满了厚厚的积雪。院子里也是白皑皑的一片。通向院子的台阶上、磨盘和碾子上也蒙上厚厚的积雪。两只公鸡在院子里悠闲地觅食。想象中,屋檐上流下来的冰凌坨子在滴着水。看到这幅画,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童年记忆里,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有痛苦,也有快乐。虽然经常忍受着饥饿和严寒,脚趾头也冻得生疼,但也有除夕夜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的惬意,想起母亲做的葱油饼,想起除夕前买年货、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串亲戚。想起老屋里祖辈传下来的老条几、老饭桌、老书桌,两辈人读过的旧书籍,节衣缩食买下的录音机。 想起童年的快乐和纯真的幸福。想起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包的大肉饺子。想起在厨房里炸油条、煎带鱼,准备年夜饭的情景,想起老屋里忍受不住严寒的猫狗经常跳上床钻被窝取暖的情景,想起院子里的无花果树。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在忍受寒冷的同时,享受冬天的乐趣。在老屋,堆一盆炭火全家围在一起取暖聊天。这便是半个世纪前老屋留下来贫穷而温暖的记忆。 观赏把玩灰色瓦片上的“冬雪老屋”,深埋在记忆深处的思乡之情、除夕夜归、飞雪迎春、兄弟姐妹、父老乡亲、街坊邻居的童年记忆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 一片灰色旧瓦,一座土坯老屋,一个乡村宅院,一派银装素裹,一缕袅袅炊烟,一棵阅尽沧桑的老槐树,一股人间香火,描绘出童年记忆的故园。瓦片上的乡村,瓦片上的故土,瓦片上的乡情,瓦片上的北国,一一浮现在眼前……鲁迅在《故乡》里描写的乡愁和少年闰土的记忆也一起涌向心头。 小小瓦片,在乡村画家的妙手之下,点石成金,呈现出乡村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情感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件瓦片艺术品的创作者是偃师市翟镇甄庄土生土长的文平川先生。 文平川,1959年生人。今年64岁。从1973年参加少年儿童美术班开始学画。少年时代受哥哥文柳川影响,开始走上美术这条道路,在这条路上耕耘至今。上世纪90年代初,他也曾经在村里开过针织厂。由于有美术基础和色彩知识,他设计生产出来的针织品色彩和花样总是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市场上更加畅销。 文柳川,男,1954年生人,自幼习画,后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主任、洛阳市政协委员、洛阳画院院长、洛阳美术馆馆长。 兄弟俩都是从甄庄走出来的画家,一个立足农村,一个立足城市。一个钟情于农民画、农村题材,扎根于农村广阔天地的沃土。一个钟情于文人画,寄情于花鸟丹菏,在中国传统美术世界里开疆拓土。他们在共同挚爱的美术世界里开拓出不同的天地,不同的画风,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影响力。 担任伊洛书画社社长之前,文平川曾经在孟津平乐画牡丹画,在那里有自己的工作室,做得风生水起。 受到家乡召唤之后,他从平乐画室回到甄庄,扛起伊洛书画社社长这面大旗,为乡村文化振兴出谋献策,发光发热。他利用人脉优势,把洛阳一些著名画家邀请到村里讲课,义务为乡村培养美术人才。他带领书画社成员,苦练基本功,切磋技艺,研讨画法,扎根农村,植根沃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找到了自己在艺术谱系中的位置,创作出丰富多彩、填补空缺的乡村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办画展,画墙画,为乡村文化振兴、特色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打拼出一片独具特色的艺术天地。 目前,伊洛书画社有注册会员63人,挂牌开办个人书画工作室的有26人,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达6人以上。成立至今,经过8年耕耘,伊洛书画社已经奠定了扎实的群众性基础,成为农民画的创作基地,成为在偃师、洛阳、河南广大农村有一定影响的美术家的摇篮和乡村美术、文化创意的梦工厂。 伊洛书画社建立于2015年。创建之初,村、镇、偃师市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除利用村小学建筑设施外,村里投入了18万元,哥哥文柳川也捐赠了部分设备和绘画用品,镇里给予了政策扶持。在书画社成立前3年,偃师市每年投入4万元,并提供一个公益岗位。前期投入和支持,为伊洛书画社的成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年过后,书画社迎来了断奶之日,市政府终止了经济扶持,书画社开始推向市场化发展道路。虽然困难重重,入不敷出,但大家仍然乐此不疲、初心不改,在坚持艺术创作原则的同时,积极寻找创收之路。
D. i5 Q# }0 e7 y7 R$ r4 J- ]2 D' x 书画社成员们到偃师市的市直委局、乡镇村组,揽业务,找活干,画墙体画增收。在每年的农民丰收节里,他们都会走出去,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辛勤劳动,为丰收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他们打算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文创产业联系起来,和乡村旅游联系起来,和汉魏故城、甄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和二里头博物馆旅游联系起来,和直播带货联系起来,和乡村游学、乡村振兴、文化振兴联系起来,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和产业发展融合联系起来,和美丽乡村建设联系起来,期待走出一条日益宽广的发展之路。 文平川邀请洛阳著名画家王绣、文柳川、刘跃进等到村里免费授课,培养农村绘画人才。8年来,已组织了500多个小时的授课课时。 洛阳画家们受同行朋友之邀,到村里免费授课,书画爱好者免费学习。不仅不收一分钱,画家们还要搭上茶叶和星期天。最近在村里举办了河南省新人新作创作班,也都是尽义务,不收一分钱,顶多由村里管顿饭。画家们也不计较,到村子里接一接地气,也感到很高兴。 伊洛书画社成立8年来,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收获了丰硕成果。在全国农民画大奖赛中,全国参选作品748幅,入围100幅,仅甄庄就入围了16幅。其中1幅获得了2等奖。全国农民画颁奖仪式也在甄庄召开。 书画社二楼展厅集中展示了书画社成员的作品。农民画、农村题材、农民生活。特别是反映近年来农村变化的画作占据主流。譬如,体验地铁逛洛阳、学习民法典、老年人医院免费体检、新农合跨省结算、抗疫防疫、农民画家集体创作大型墙体画、荒山变良田、二里头博物馆典型藏品、偃师乡村风土民情,村史等等。 有记者曾采访过文平川,观赏过伊洛书画社的画展和甄庄的墙壁画,被这些农民艺术家们创作的农村题材的艺术品震撼,曾以“用艺术点亮乡村”为题,进行过报道。 文平川社长告诉我:“展厅里这些画都是复制品。原件已被省美术馆收藏。复制品和原件几乎一模一样,连我也辨别不出来。” 当收到这些复制品时,他还直纳闷:“钱都已经给过了,画怎么又退回来了?”后来知道,退回来的画都是复制品。 展厅里还看到《美丽乡村》的宣传画册,把近年来他们创作的农村题材的画作整理印制,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出来。 不进展厅,单从洛神大街上走个来回,也能够看到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墙壁画。 在长达1公里多的洛神大街两面墙体上,画上了60多幅大型墙壁画。总共有2600多平方米。最大的一幅是24节气图,有460多平方米。这幅图结合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把40年前的民风民俗,农民的生活、生产,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村史,都一一展现出来。40年来,令农民们感到骄傲的事情很多,其中喜交爱国粮、农业机械化、集体劳动,耍狮子、舞龙灯,等等,尽现其中。24节气图,既是对农村生活生产的回顾,也是对农村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生动记录。 文平川说,在他心目中,这些图画创作都是有原形的,甚至哪幅图里人物原型是谁,他都心中有数。难怪当地一些村民看过画之后,还能够欣喜地找到哪幅画画的是自己。 这幅24节气画被称为绝妙村画。市里一些学校每年会组织小学生来这里看这幅图,了解农村生活、农事节气规律、农村发展历史,这幅集自然与人文之大成之作,作为课本学习的有益补充,成为学生老师们的研学对象。 这些墙体画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有的采取三D画风格,实景入画,虚实结合,把墙体画和地面绿地实景、园林小品、葡萄架葡萄等植物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情趣。 在文平川的画室里,我看到的三幅图画恰恰代表了三种类型、三种风格的画作。 第一幅是装饰画。油画风格,近看随意点染,远看真切逼真,令人赏心悦目。适于挂在卧室或书房作装饰画欣赏。这幅天蓝地阔、水草丰美的风景画可能取材于伊河之滨,或洛水之滨。蓝天白云,水草茵茵,和谐宁静,净化心灵。 第二幅画是历史画、时代画、年代画。画在墙上的这幅年代画题名为《食堂办得好,社员干劲高》。看了这幅画,想到很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宣传画,甚至想到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宣传画。这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画作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第三幅画便是瓦片上的“冬雪老屋”,也是引发我强烈共鸣的一幅画了。
3 k" n* I, y( t$ f' S4 i4 x. Y乡愁是一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也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离乡、思乡、望乡、归乡,是人的一生挥之不去的情。 这幅画给人的直观印象虽然是冬雪老屋,但抚慰、疗愈人心的却是那瓦片上的老屋、瓦片上的年味、瓦片上的故园……
8 N& @4 q% t& J P- | 这三幅典型画作证明,农民画家,植根于广阔乡村的肥沃土壤,抱着对乡村的挚爱与了解,不仅能画乡土农村画,也能够画出历史画、时代画、年代画,更能够画出青山绿水、点染挥洒的装饰画、风景画、写意画。 文平川说,不仅可以在旧瓦片上,还可以在旧木板、旧门板上作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拘一格。把农村随处可见的废旧物料利用起来,把它特有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表达结合起来,和画作主题风格匹配起来,和历史人文情怀结合起来,它就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品,还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历史感觉、历史温度的情怀载体。就像那些老连环画、老宣传画、老磁带、老唱片等在世间存量越来越少的老物件一样,是任何现代艺术品都难以取代的。 这些瓦片,经过艺术家们点石成金之后,呈现出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能够激发人们历久弥新的思乡情怀、儿时回忆、父母亲情、人文关怀,可以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艺术,从大俗走向大雅,从乡村走进大城市,走向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成为用艺术点亮乡村、用瓦片留住乡愁的艺术载体。* G* V+ C- t" L/ E* d4 q
艺术不分贵贱。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艺术谱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农民画,虽然艺术风格不同,情怀不同,但激发出来的人类感情和真善美却是相同的,核心是艺术水准、艺术品位、艺术感觉、艺术思考。
L3 [0 H) m0 l& b 只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画出心声,触动情怀,启迪受益,就是有社会影响的佳作,就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从乡村到城市,从民间到高层,走向越来越广阔的艺术舞台。 没有人文滋养,人生是缺乏灵魂的,也是走不远的。没有乡村文化振兴,经济振兴也是根基不牢,甚至难以为继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瓦片是农民艺术家点石成金、点亮乡村文化的大舞台。不仅有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有振兴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的大手笔、大文章、大制作。小小瓦片,创意无限,大有乾坤,未来可期,等待去挖掘、去挥洒、去耕耘、去创造。 2 W) @7 _: C: X
作者简介:王少华,1965年出生,祖籍湖北省荆门市。在洛阳市直单位工作。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走进英语角》一书,散文作品曾获奖并收入有关文集。
( T7 s; u+ ^9 Y3 q
( ^3 a& P) Y2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