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阳作家看甄庄》连载

  [复制链接]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6: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本人揣摩:甄庄念为“zhanzhuang”,是从“甄官署”演变为“甄官庄”后,先取甄字的声母和官字的韵母把“甄官”二字“切音”成“zhan”,带上“庄”字形成3 K1 L& j# q1 B6 p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4: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甄官署”初设时,会是官方后勤部门主管烧窑的一个机构名称。按照夹河滩一带村名演变的规律,官署不再后,会有一些工作人员、民工和家眷留存下来,形成人口聚落,这个聚落不宜叫“署”而叫“庄”。所以,我推测“甄官署”演变为“甄官庄”后,渐渐成“zhan”庄
' h% V" f7 }- y1 j1 @) L4 T" P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0: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六
冬雪老屋
王少华

1 T& A) Z7 l( }3 G- s     在甄庄伊洛书画社文平川社长的画室里,一眼吸引住我视线的是一件瓦片上描绘的“冬雪老屋”图。
  这是我给她起的名字。普普通通的灰色瓦片,巴掌大小,有些地方把它叫做脊瓦,用在房顶屋脊上。雨水可以通过瓦片导流到地上。乡下还有人用它拼合出透风透光的窗户。0 Q# B4 {/ U" i. G8 _
     “冬雪老屋”是一幅写意画。冬天,老屋房顶积满了厚厚的积雪。院子里也是白皑皑的一片。通向院子的台阶上、磨盘和碾子上也蒙上厚厚的积雪。两只公鸡在院子里悠闲地觅食。想象中,屋檐上流下来的冰凌坨子在滴着水。看到这幅画,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童年记忆里,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有痛苦,也有快乐。虽然经常忍受着饥饿和严寒,脚趾头也冻得生疼,但也有除夕夜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的惬意,想起母亲做的葱油饼,想起除夕前买年货、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串亲戚。想起老屋里祖辈传下来的老条几、老饭桌、老书桌,两辈人读过的旧书籍,节衣缩食买下的录音机。
  想起童年的快乐和纯真的幸福。想起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包的大肉饺子。想起在厨房里炸油条、煎带鱼,准备年夜饭的情景,想起老屋里忍受不住严寒的猫狗经常跳上床钻被窝取暖的情景,想起院子里的无花果树。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在忍受寒冷的同时,享受冬天的乐趣。在老屋,堆一盆炭火全家围在一起取暖聊天。这便是半个世纪前老屋留下来贫穷而温暖的记忆。
  观赏把玩灰色瓦片上的“冬雪老屋”,深埋在记忆深处的思乡之情、除夕夜归、飞雪迎春、兄弟姐妹、父老乡亲、街坊邻居的童年记忆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
  一片灰色旧瓦,一座土坯老屋,一个乡村宅院,一派银装素裹,一缕袅袅炊烟,一棵阅尽沧桑的老槐树,一股人间香火,描绘出童年记忆的故园。瓦片上的乡村,瓦片上的故土,瓦片上的乡情,瓦片上的北国,一一浮现在眼前……鲁迅在《故乡》里描写的乡愁和少年闰土的记忆也一起涌向心头。
  小小瓦片,在乡村画家的妙手之下,点石成金,呈现出乡村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情感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件瓦片艺术品的创作者是偃师市翟镇甄庄土生土长的文平川先生。
  文平川,1959年生人。今年64岁。从1973年参加少年儿童美术班开始学画。少年时代受哥哥文柳川影响,开始走上美术这条道路,在这条路上耕耘至今。上世纪90年代初,他也曾经在村里开过针织厂。由于有美术基础和色彩知识,他设计生产出来的针织品色彩和花样总是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市场上更加畅销。
  文柳川,男,1954年生人,自幼习画,后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主任、洛阳市政协委员、洛阳画院院长、洛阳美术馆馆长。
  兄弟俩都是从甄庄走出来的画家,一个立足农村,一个立足城市。一个钟情于农民画、农村题材,扎根于农村广阔天地的沃土。一个钟情于文人画,寄情于花鸟丹菏,在中国传统美术世界里开疆拓土。他们在共同挚爱的美术世界里开拓出不同的天地,不同的画风,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影响力。
  担任伊洛书画社社长之前,文平川曾经在孟津平乐画牡丹画,在那里有自己的工作室,做得风生水起。
  受到家乡召唤之后,他从平乐画室回到甄庄,扛起伊洛书画社社长这面大旗,为乡村文化振兴出谋献策,发光发热。他利用人脉优势,把洛阳一些著名画家邀请到村里讲课,义务为乡村培养美术人才。他带领书画社成员,苦练基本功,切磋技艺,研讨画法,扎根农村,植根沃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找到了自己在艺术谱系中的位置,创作出丰富多彩、填补空缺的乡村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办画展,画墙画,为乡村文化振兴、特色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打拼出一片独具特色的艺术天地。
  目前,伊洛书画社有注册会员63人,挂牌开办个人书画工作室的有26人,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达6人以上。成立至今,经过8年耕耘,伊洛书画社已经奠定了扎实的群众性基础,成为农民画的创作基地,成为在偃师、洛阳、河南广大农村有一定影响的美术家的摇篮和乡村美术、文化创意的梦工厂。
  伊洛书画社建立于2015年。创建之初,村、镇、偃师市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除利用村小学建筑设施外,村里投入了18万元,哥哥文柳川也捐赠了部分设备和绘画用品,镇里给予了政策扶持。在书画社成立前3年,偃师市每年投入4万元,并提供一个公益岗位。前期投入和支持,为伊洛书画社的成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年过后,书画社迎来了断奶之日,市政府终止了经济扶持,书画社开始推向市场化发展道路。虽然困难重重,入不敷出,但大家仍然乐此不疲、初心不改,在坚持艺术创作原则的同时,积极寻找创收之路。
  D. i5 Q# }0 e7 y7 R$ r4 J- ]2 D' x     书画社成员们到偃师市的市直委局、乡镇村组,揽业务,找活干,画墙体画增收。在每年的农民丰收节里,他们都会走出去,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辛勤劳动,为丰收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他们打算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文创产业联系起来,和乡村旅游联系起来,和汉魏故城、甄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和二里头博物馆旅游联系起来,和直播带货联系起来,和乡村游学、乡村振兴、文化振兴联系起来,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和产业发展融合联系起来,和美丽乡村建设联系起来,期待走出一条日益宽广的发展之路。
  文平川邀请洛阳著名画家王绣、文柳川、刘跃进等到村里免费授课,培养农村绘画人才。8年来,已组织了500多个小时的授课课时。
  洛阳画家们受同行朋友之邀,到村里免费授课,书画爱好者免费学习。不仅不收一分钱,画家们还要搭上茶叶和星期天。最近在村里举办了河南省新人新作创作班,也都是尽义务,不收一分钱,顶多由村里管顿饭。画家们也不计较,到村子里接一接地气,也感到很高兴。
  伊洛书画社成立8年来,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收获了丰硕成果。在全国农民画大奖赛中,全国参选作品748幅,入围100幅,仅甄庄就入围了16幅。其中1幅获得了2等奖。全国农民画颁奖仪式也在甄庄召开。
  书画社二楼展厅集中展示了书画社成员的作品。农民画、农村题材、农民生活。特别是反映近年来农村变化的画作占据主流。譬如,体验地铁逛洛阳、学习民法典、老年人医院免费体检、新农合跨省结算、抗疫防疫、农民画家集体创作大型墙体画、荒山变良田、二里头博物馆典型藏品、偃师乡村风土民情,村史等等。
  有记者曾采访过文平川,观赏过伊洛书画社的画展和甄庄的墙壁画,被这些农民艺术家们创作的农村题材的艺术品震撼,曾以“用艺术点亮乡村”为题,进行过报道。
  文平川社长告诉我:“展厅里这些画都是复制品。原件已被省美术馆收藏。复制品和原件几乎一模一样,连我也辨别不出来。”
  当收到这些复制品时,他还直纳闷:“钱都已经给过了,画怎么又退回来了?”后来知道,退回来的画都是复制品。
  展厅里还看到《美丽乡村》的宣传画册,把近年来他们创作的农村题材的画作整理印制,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出来。
  不进展厅,单从洛神大街上走个来回,也能够看到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墙壁画。
  在长达1公里多的洛神大街两面墙体上,画上了60多幅大型墙壁画。总共有2600多平方米。最大的一幅是24节气图,有460多平方米。这幅图结合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把40年前的民风民俗,农民的生活、生产,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村史,都一一展现出来。40年来,令农民们感到骄傲的事情很多,其中喜交爱国粮、农业机械化、集体劳动,耍狮子、舞龙灯,等等,尽现其中。24节气图,既是对农村生活生产的回顾,也是对农村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生动记录。  
  文平川说,在他心目中,这些图画创作都是有原形的,甚至哪幅图里人物原型是谁,他都心中有数。难怪当地一些村民看过画之后,还能够欣喜地找到哪幅画画的是自己。
  这幅24节气画被称为绝妙村画。市里一些学校每年会组织小学生来这里看这幅图,了解农村生活、农事节气规律、农村发展历史,这幅集自然与人文之大成之作,作为课本学习的有益补充,成为学生老师们的研学对象。
  这些墙体画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有的采取三D画风格,实景入画,虚实结合,把墙体画和地面绿地实景、园林小品、葡萄架葡萄等植物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情趣。
  在文平川的画室里,我看到的三幅图画恰恰代表了三种类型、三种风格的画作。
  第一幅是装饰画。油画风格,近看随意点染,远看真切逼真,令人赏心悦目。适于挂在卧室或书房作装饰画欣赏。这幅天蓝地阔、水草丰美的风景画可能取材于伊河之滨,或洛水之滨。蓝天白云,水草茵茵,和谐宁静,净化心灵。
  第二幅画是历史画、时代画、年代画。画在墙上的这幅年代画题名为《食堂办得好,社员干劲高》。看了这幅画,想到很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宣传画,甚至想到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宣传画。这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画作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第三幅画便是瓦片上的“冬雪老屋”,也是引发我强烈共鸣的一幅画了。
3 k" n* I, y( t$ f' S4 i4 x. Y乡愁是一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也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离乡、思乡、望乡、归乡,是人的一生挥之不去的情。
  这幅画给人的直观印象虽然是冬雪老屋,但抚慰、疗愈人心的却是那瓦片上的老屋、瓦片上的年味、瓦片上的故园……
8 N& @4 q% t& J  P- |    这三幅典型画作证明,农民画家,植根于广阔乡村的肥沃土壤,抱着对乡村的挚爱与了解,不仅能画乡土农村画,也能够画出历史画、时代画、年代画,更能够画出青山绿水、点染挥洒的装饰画、风景画、写意画。
  文平川说,不仅可以在旧瓦片上,还可以在旧木板、旧门板上作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拘一格。把农村随处可见的废旧物料利用起来,把它特有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表达结合起来,和画作主题风格匹配起来,和历史人文情怀结合起来,它就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品,还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历史感觉、历史温度的情怀载体。就像那些老连环画、老宣传画、老磁带、老唱片等在世间存量越来越少的老物件一样,是任何现代艺术品都难以取代的。
  这些瓦片,经过艺术家们点石成金之后,呈现出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能够激发人们历久弥新的思乡情怀、儿时回忆、父母亲情、人文关怀,可以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艺术,从大俗走向大雅,从乡村走进大城市,走向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成为用艺术点亮乡村、用瓦片留住乡愁的艺术载体。* G* V+ C- t" L/ E* d4 q
    艺术不分贵贱。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艺术谱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农民画,虽然艺术风格不同,情怀不同,但激发出来的人类感情和真善美却是相同的,核心是艺术水准、艺术品位、艺术感觉、艺术思考。
  L3 [0 H) m0 l& b    只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画出心声,触动情怀,启迪受益,就是有社会影响的佳作,就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从乡村到城市,从民间到高层,走向越来越广阔的艺术舞台。
  没有人文滋养,人生是缺乏灵魂的,也是走不远的。没有乡村文化振兴,经济振兴也是根基不牢,甚至难以为继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瓦片是农民艺术家点石成金、点亮乡村文化的大舞台。不仅有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有振兴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的大手笔、大文章、大制作。小小瓦片,创意无限,大有乾坤,未来可期,等待去挖掘、去挥洒、去耕耘、去创造。
2 W) @7 _: C: X
  作者简介:王少华,1965年出生,祖籍湖北省荆门市。在洛阳市直单位工作。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走进英语角》一书,散文作品曾获奖并收入有关文集。

( T7 s; u+ ^9 Y3 q
( ^3 a& P) Y2 u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7 12: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七
从《洛神赋》到《甄庄赋》
梅  旎
2 m" c! W# X7 t. C+ O: B$ `5 c0 t
         做为一个外地人,虽然在洛阳这座古都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但对洛阳的千年文化却知之甚少,更别提洛阳周边的村镇了。所以,当接到洛阳市杂文学会组织的“甄庄采风”活动邀请时,我决定“只要不躺在病床上就一定参加”。但同时又有个疑问:一个村庄有什么值得杂文学会兴师动众前往采风呢?在前往甄庄的车上,听了介绍释然。原来甄庄不仅是甄官署、甄官窑、甄官井遗址所有地,还是千古传诵的《感甄赋》即《洛神赋》的发源地。这个村庄不简单!就奔着《洛神赋》,奔着那个绝妙女子甄妃,我也要到甄庄走一走。
        一踏进甄庄,首先看到的不是《洛神赋》,而是整个一面墙的《甄庄赋》,其作者就是杂文学会会长刘彦卿。此前只听说刘老师老家在偃师,没想到还是甄庄人,还会写赋,那我可得好好拜读一下:
         “大河之南,在水一方,夹河滩上,洛邑煌煌,京畿之地,谓之甄庄……”
        开篇大气恢宏,从甄庄的地理位置说到甄庄的旖旎风光,一下就吸引了我。
        “大田地稻菽千里,飾黛瓦粉墙,伊水湾千亩滩涂,有洛鲤伊鲂。祠堂庙宇,湮于翠柳绿杨……”从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稻菽飘香、白墙黛瓦、河水潺潺、鱼翔浅底、诗情画意的美丽村庄。
        接着往下看,是关于甄庄、甄姓的由来及甄陶、甄井,表明甄庄的千年历史及厚重文化:甄庄之甄,乃甄官陶艺,甄井異光,筑汉家宫阙,成甄姓图腾,帝舜苗裔,心之向往……
        再往下看,分别从“重农”“善商”“向善”“崇文”等几个方面来描述甄庄在农业、商业、村风村貌及文化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如重农方面:理河道,治水患,垦田开荒,固本以农桑;善商方面:涉百业,建作坊,办民企等;向善方面:民风纯朴,家道绵长,互帮互助,与人为善;崇文方面:洛神赋、伊洛画社,授民技艺,化为书香。
        全赋共七个段落九十一句,我一口气读完,有意犹未尽之感。
        在我的印象里,只知道刘老师写了很多书,光我看过的就有《洛阳夹河滩史话》《洛阳古井记》《乡愁喂羊庄》等,是一个著作高手,没想到还能写赋,并且写得生趣盎然、得心应手、文采煌煌,心里陡然生出高山仰止之敬意。一篇《甄庄赋》,让我对甄庄的前生今世有了初步认识,也让我对“甄庄”这个千年古村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顺着甄庄中心大街往南走,来到伊河边的文化广场。广场正中位置有一巨幅洛神画像,只见洛神衣袂飘飘,云髻高耸,螓首蛾眉,身姿阿娜,左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广场西边的一面墙上,终于看到了《洛神赋》。还有,我一直期待的那个美丽故事。
        说是在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战乱中,留在洛阳的曹植,有一天在伊洛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偶遇避难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妃,曹植为甄妃美貌所折服,惊叹之余,一见倾情,遂将其藏于村头的宓妃庙内,但不久便被其兄曹丕发现,曹丕以红颜误国为名,心生杀意,曹植得知后赶紧助甄妃逃离。此时曹操也在寻找甄妃,据说曹操攻打袁绍,也是因为甄妃,当时曾有“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的说法,让曹操对之心仪已久。不想,打下邺城后,甄妃被曹丕捷足先登占为己有。曹操虽然郁闷不已,但又无法强夺,只好成全儿子。但婚后没几年,曹丕移情别恋,开始冷落甄妃。曹植知晓后,暗自悲愤。时常想起伊洛河边的那个小村庄,那座宓妃(洛神)庙。几年后,从洛阳返回封地时,曹植得知自己魂牵梦绕的佳人已香消玉殒,悲愤不已,路过洛神庙时,触景伤情,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遂挥笔写下传诵至今的《感甄赋》,后改名《洛神赋》。当年,曹植和甄妃偶遇的村庄就是现在的偃师甄庄。
        千余字的《洛神赋》,用优美辞藻描述了曹植与甄妃相遇、相知、相恋、相别、相思的情景,里面描写最多的就是甄妃的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一个女人美成这样,难怪曹家父子三人为之神魂颠倒!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成就了《洛神赋》,也成就了甄庄。继曹植的《洛神赋》后,谁来描绘今日甄庄的新气象?作为甄庄人的刘彦卿老师责无旁贷!《洛神赋》,《甄庄赋》,一脉相承,古今辉映,文采各异,各领风骚。正如位于文化广场“洛神亭”立柱上的楹联所言:一湾伊水争流舟楫说旧事,千年甄庄弄潮健儿谋新篇。
        旧事已随时代的更迭如浪花般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新篇却正被甄庄的弄潮儿谱写得灿烂辉煌。走在甄庄村街道,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商店、饭店、超市鳞次栉比,气象万千。甄庄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佛下,靠着勤劳和智慧办起了面粉厂、翻砂厂、针织厂、制药厂、书画社、艺术工作室,如今的甄庄家家小洋楼、户户通燃气,再也不是那个说起来掉泪、想起来摇头,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积贫积弱的时代了!
        从《洛神赋》到《甄庄赋》,千年更迭,几多叹息,纵千娇百媚,不忘原本初心。如今的甄庄人,在伊洛河水的滋养下,正奋楫泛舟,勇立潮头,向着更广阔天地奋进。
3 M' h% f' Q0 x! _% \, x
        作者简介:敖玉梅,笔名梅旎,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高级政工师。作品散见各文学网络媒体及国内期刊杂志。
/ [# h& S+ F& |6 ?$ Z& H5 u" u2 c4 t' x
. e) `& O5 a% @+ @

6 f: v+ p, w2 c; ~; A2 k7 s% j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0 12: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八
白莲青莲皆为“莲”
杨培放

9 G6 X, S4 T/ y: z+ Y% b1 P2 {
    在造访甄庄之前,就听彦卿老师说起过其故乡有座青莲寺。而巧的是,我仰慕的大诗人李白的号即青莲居士。难道李白与此寺有缘?抑或此寺就是因李白而名?这不是随意瞎猜。比如,庐山五老峰下的青莲寺就是因诗仙太白而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生三次游历洛阳的诗仙保不齐就会和甄庄这座千年古村有过一次美妙邂逅呢。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也幻想着,当推开饱经岁月风尘的青莲寺大门的那一刻,会有一位衣袂飘飘、玉树临风,带着一身超凡逸气的诗仙迎面款款走来。
    有了这个念想,所以,当走进青莲寺,面对眼前的破败时,我并没多少失望,毕竟多少历史风云早已变成了尘埃,淹没殆尽。而这座寺院多少还有一些遗迹尚存,也算幸运。不过,听了彦卿老师的介绍,才知道,其实它在甄庄、在偃师的历史天空中也已消失多年,直至一块石碑的发现。
    2010年秋日的某天,一位村民在甄庄学校后院排水沟上一块青石板上的无意发现,使得《偃师县志》里所记载的一段文字有了历史实证。
    这是一通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号期间的石碑。虽说因长期遭渠水浸泡,碑文多已模糊不清令人扼腕。但令人欣喜的是“重修白莲寺之碑记”的碑额以及碑文落款处“大明弘治××年”的字样已经可以将始建于宋的一座佛教寺院白莲寺和甄庄牢牢地牵上了手。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编纂的《偃师县志》陵庙记卷载:“白莲寺,在县西南夹河保,宋建隆四年建。”仅寥寥十六个字而已。乾隆年间的夹河保和如今的夹河滩位置几近相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的分布了不少村庄。所以,如何确定白莲寺在哪个位置,处于哪个村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时候,我就在甄庄学校上学,大家只知道学校是建在过去的寺庙里,但不知道是什么寺庙。直到2010年发现的那块碑,才知道了白莲寺。”彦卿老师回答着我对人们过去是否知道村里有座白莲寺的询问。
    建隆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这块明碑的残存碑文和乾隆《偃师县志》里的记载间的相互佐证,并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它们除了传递甄庄有座建寺长达1060年历史的寺院外,还间接印证了甄庄的千年历史。
    历史的帷幔总要一层层掀开,历史的尘埃也将一点点褪去。找寻历史,还原历史,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拥有过什么辉煌。上对一个国家民族,下对一个村庄家族都有重要意义。
    惊喜不断涌来。前不久,甄庄村在修建文旅文创展销中心时,又在寺院原址挖出了三通清代石碑。除了一通石碑的碑文尚未整理之外,其他两通一是“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青莲寺碑记”(后文简称乾隆碑),一是“清康熙二十年青莲禅林碑”(后文简称康熙碑)。
    这几通石碑的出土反倒令人困惑。这座寺院的称谓为什么从明碑中的白莲寺摇身一变成为清碑中的青莲寺呢?大明弘治年号始于1488年至1505年。而最早的一块清碑记录的是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那么,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座寺院由“白”变“青”?民间传闻,这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为避白莲教之乱更名为青莲寺。这明显不足为信。因为,那场历时九载的战争自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可是,这个时间远远晚于这两通石碑的时间,而两通石碑都清清楚楚地记录了寺院的名字为青莲。这说明,早在发生白莲教之乱的100多年前,这座寺院已经叫做青莲寺了。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无从得知。今后,唯有期待更多碑刻题记的出土来解决这个历史疑问了。
    不管怎样,寺院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据乾隆碑载,“其气势之雄伟,具龙盘虎踞之象”,“其庙貌之巍峨,金碧之辉煌,实一方之大观也。”寺院如何雄伟如何乃一方之大观,碑文中又有详实的数据支撑。比如,“千佛殿三楹,毗卢殿二楹,玉皇阁一座,水陆殿五楹,天王殿三楹,以暨两庑配殿六楹,文昌阁一座,×山庙三楹,关帝庙三楹,配殿二座,并僧舍数十间。”如此规模不输如今的白马寺。同时,寺院还有六十九亩寺田,其产生的效益一是用来做僧人的日常开销,二是留作日后修葺庙宇的资金。
    另外,研究上面这段碑文还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比如,千佛殿、毗卢殿、天王殿这种称谓属于佛教,玉皇阁、关帝庙、×山庙属于道教,而文昌阁则属于儒教。那个时候的青莲寺不仅庙宇宏伟,而且还是容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寺院。这样的寺院,如今,全国也并不多见。北岳恒山的悬空寺和南岳衡山的南岳庙算上为数不多的两个。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那段珍贵的碑文,也间接印证了进入明清社会后“三教一致”成为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在内的不同宗教共同的思想主张。如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所言,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上的头等大事;三教合流,是历史上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最后归宿。这个融合过程,在南北朝渐露端倪,从中唐到北宋大致成型,到了明清时期,蔚然已成社会主流思想。如今,我们可以充满自豪地说,在当时,位于洛阳夹河滩甄庄村的这座寺院也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三教融合的历史责任。
    同时,康熙碑对千佛殿修建于何时也有了较为准确的呈现。由碑文“青莲禅林金粧千佛圣像善男信女祈保平安吉祥如意”可知此碑是为捐助金粧千佛圣像的善男信女而立的功德碑,时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初八日。由此可见,起码千佛殿的修建要早于这个时间。还有,把这块碑文所记录的善男信女的名字和乾隆碑记录的名字与如今甄庄的姓氏构成做个对比研究的话,也许还能发现千年甄庄的姓氏演变呢。当然,这是后话。
    如此看来,我所仰慕的青莲居士李太白应该和这座青莲寺没有什么关系。虽然略有失望,但依旧掩饰不住有了不少历史发现的欣喜。而且,我脑子中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
    那时,地处夹河滩的甄庄村,附近有千亩甚而更大的荷塘存在。这个荷塘盛开着大片白色或者青色的莲花。那些亭亭玉立的莲花在骄阳里竞相盛开,争奇斗艳,迷人的水韵,醉人的荷香,形成了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
    我们都知道,在佛教中,莲花通常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纯洁、成长、生命和解脱。白莲在佛教中代表着纯洁和完美的境界,是一种象征着菩萨、佛陀的花朵。白莲花在佛经中出现频繁,尤其是在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迹和教诲时。青莲即梵语优钵罗,指青色之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常用以形容佛之眼睛。如《维摩诘所说经》之“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而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更对青莲给予了详尽描述:“掬除洒扫,涂香散花,更采青莲,重布其地,恶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莲同馥。”
    于是,在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在这个盛开着与佛有缘的成千上万朵莲花的千亩池塘的侧畔,一座名为白莲寺的宏大寺院应运而生。虽后更名为青莲寺,但梵音袅袅,香火旺盛。直至清末寺庙式微,改建为乡村学堂,后为青莲寺小学、甄庄完小、甄庄学校,而悠悠钟声伴随朗朗书声,亦成为甄庄一景。
    沧桑一瞬。如今,无论叫做白莲寺或者青莲寺的这座寺院已经庙宇坍塌,佛像不存了。但不论白莲还是青莲,都是“莲”。这个“莲”就是那种莲的精神,以莲喻人,为人则正直高洁,为官则清廉无私。
    我相信,这种莲的精神早已在甄庄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了。请看从老书记刘铁林到新书记刘涛杰的两委班子,人人都是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为民服务,身先士卒;再看洋溢着真善美的村风村貌,企业家乐善好施,捐资修路助教,村民间助人为乐,共同富裕。而从寺院改建的甄庄校园里走出的莘莘学子,无论后来从政从艺或者从事文化研究,恪守的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的精神。
    寒来暑往,岁月变幻。莲花会有荣枯之时,寺院会有兴衰之变,但莲的精神永恒!我认为,这种精神浓缩为一个字就是真。而有趣的是,这个“真”字和甄庄的“甄”字同音同调。

/ Y4 Q1 K4 O  F& F
    杨培放:笔名洛神,又名洛小白。省杂文学会理事,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好文学写的老杂,好体育打的是球,好摄影拍的很花。有百万余字文字散见各处。
) w0 E+ R+ {% K. G3 @% f3 o$ w
' j, W1 R0 l1 X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6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09: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三十九
嵩山石前感受甄庄
于剑涛
0 E  x2 o3 j8 ~: x
    5月7日,到偃师区甄庄村采风,大巴车刚刚在村委会门口停下,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块大石头。
    村委会办公所在的党群服务中心,建筑很一般,设施也很普通,静卧在门口西南角的那块石头根本不会引起什么人关注。那是一块泰山石,并非纯色,斑斑驳驳,上面刻的字也不大, “嵩山”两字一眼就看到了,“石”藏在下面,瞅了半天才看到。
    我不是偃师通,但作为一个盛产黄河奇石的新安县人,看到甄庄人把一块“嵩山石”摆在村委会门口,还有有些疑惑。为什么不是偃师出产的“梅花石”?为什么不是新安出产的“黄河石”?
    由于要参加采风启动仪式,人头攒动,脚步匆匆,上午的行程中,并没有给我仔细端详这块嵩山石的机会。
    午饭后,采风活动进入自由采访时段,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的采访对象做深入采访,我就把这块嵩山石作为采访对象,看可否从这块不被人关注的石头身上看出一些甄庄发展演变的脉络。
    因为我知道,千年甄庄,甄庄千年,博大精深,岂止是一天,一个下午,两三个小时,三两个人的几个问题所能穷尽的?当我走出院子,来到那块嵩山石前仔细端详时,发现它好像也在看我。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嵩山作为五岳之一,雄踞中原,睥睨天下,顶天立地,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骄傲的存在。我们新安出产的黄河奇石,其实是一种风景石,以石上各种各样、奇形怪状、异彩纷呈的图案见长,只可赏玩;偃师本地盛产的“梅花石”,因黑色质地上酷似朵朵梅花的图案而闻名遐迩,其实也属于观赏石。而眼前的这块嵩山石,形状不太规整,略呈长方;质地看起来非常坚硬,粗看就像是一堆混凝土,细看更像是一块沉积岩,因为整块石体布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各种石块碎渣!
    由此联想到今天在甄庄采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直到此时,我好像明白了甄庄村委立这块嵩山石、以石明志的深刻用意。
    和中国农村所有的乡村一样,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甄庄也是一穷二白,村民缺衣少食,生存艰难。但是,以村支书刘铁林为首的党支部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干群,战天斗地,改造盐碱地,从土地里刨食,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同时,还组织起一支50名精干劳力的务工队伍进城打工,为集体经济积累下第一桶金。在此基础上,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创办了各类村办企业,让全村居民由温饱向小康迈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村集体又从计划经济华丽转身,到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去遨游搏击。于是乎,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形成了“家家有企业、户户有事做,人人能采购”的可喜局面。这不正是那块嵩山石那浑厚的沉积层之深刻内涵吗?
    万丈高楼平地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中岳嵩山也不是一天从地下冒出来的!在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一系列造山运动之后,它终于以现有面目示人,共同成就了中华五岳的美名,顶天立地,傲视群雄!
    在5月7日上午的甄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甄庄农民企业家代表刘永照先生,详细介绍了甄庄村集体经济、村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了发生在1969年、1979年、1983年、1993年等4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企业转型故事,与老支书刘铁林先生讲的互为表里,相互印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年四大步,一步一奇迹!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从他们的发言中,我却深切感受到一个掌舵人、一个出谋划策者和一群实干家、一支敢打敢拼、敢冲敢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队伍的相互信任、默契配合、通力合作,能干加巧干,无往而不胜。
    “我们村解放以来的5任村支书,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和规矩,那就是从来只搭台,不拆台,不管谁接任,谁出手,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我们甄庄村有21个姓氏,大姓上千口人,最小的姓氏单门独户,但无论大姓小姓,人多人少,一律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在我们村,从来没有派性,没有宗族势力,没有以大压小!”
    老支书的讲话对我震动很大,这一说法我从魏梁庄村民魏红星那里也得到了印证。魏梁庄最初只有一个魏姓,后来又来了一个梁姓,故名魏梁庄。再后来,梁姓人家因在此处几世单传,迁到别的地方谋生去了,魏梁庄只剩姓魏的一家。但不管是一个姓还是两个姓,只要融入了甄庄这个大家庭,他们便共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就了像巍巍嵩山一样不朽的丰功伟绩!
    这就是甄庄,这就是甄庄党群服务中心院内那块嵩山石带给我们的启示!
1 j$ k, U' n; r% v7 b5 H
    作者简介:于剑涛,河南新安石井人,笔名沙淘金,自号吟啸斋主。一生坎坷,年近耳顺,忝入杏坛,误人子弟;酷爱文学,自娱自乐;县拔尖人才,市业务标兵,省学术带头人。处世哲学:从善如流,嫉恶如仇,抑恶扬善,宁折不弯。

: ~& w6 x3 |, p0 v$ n0 K4 k- Z0 Z0 R; \& B- {5 }

10

主题

230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lv5)

Rank: 6Rank: 6

积分
865
57
发表于 2025-1-22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孙建邦 发表于 2025-1-12 16:49( _- ~# N4 T, b5 E7 u# k. ~* l* m
本人揣摩:甄庄念为“zhanzhuang”,是从“甄官署”演变为“甄官庄”后,先取甄字的声母和官字的韵母把“甄 ...
/ G8 g% y1 Z. a2 s$ L" y
有意思。甄和官相切的结果。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8
 楼主| 发表于 2025-1-22 10: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
一片瓦连接的甄庄古今

, C( @* \% A9 Z1 |) g
王正军

' L. W9 z" D: K( k' [
        甄庄之“甄”字,放大来看,最醒目的便是一片“瓦”。所以,甄庄的古今,无疑是一片瓦连接起来的。
       东汉之瓦,成就甄庄
       没有甄庄的时候,那片瓦就有了。
       那瓦,来自于东汉时期的甄官井、甄官署、甄官窑和甄妃,以及更早的甄人、甄工。
       那片瓦,首先成就的是甄姓,甄妃。
       据《陈留风俗传》载:“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就是说,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
       《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之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公元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
       其实,曹植的《洛神赋》中,女主角是甄妃。而在偃师甄庄村,民间有一个说法,甄庄村名的来历就与甄妃相关。
       在东汉末年住在邺城的甄妃,有一次在躲避战乱时来到洛阳甄庄,在洛河边与曹植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不久,曹丕带兵攻下邺城,甄妃成了曹军的俘虏,并被曹丕占有。几年后,曹植自封地到京城觐见皇兄,路过甄庄,得知甄妃已经被害,心痛不已,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赋《洛神赋》。于是,甄妃与曹植邂逅的那个村庄就更名为甄庄。
       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洛神赋》写于甄庄,但甄妃对洛阳的向往却是真实的,甄妃到过甄庄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河南甄氏和中山甄氏二望,是整个中国甄姓氏族史上最为荣耀的两个甄氏名门望族。由甄通于东周洛阳为周官,促成了河南一望的诞生。继而甄通的北迁后裔于秦汉时又在中山推出一望。可以说二望一本二枝,本末同根;一藤两蔓,瓜瓞相依。也就是说,同根同祖的血缘关系将河南中山二望联结在一起而血浓于水,密不可分。同时,二望的名人归属也随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密不可分。
       甄妃不管是祭祖也好,朝圣也罢,肯定绕不过洛阳。
       因此,甄庄之“庄”,来自于洛神之“庄”、《洛神赋》之“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之“庄”,体现的是甄庄的庄严、大气和素雅。

( a5 q* P4 [/ L$ T! w
        夏语之瓦,传承甄庄
        如今,在甄庄村已无甄姓,但制陶、烧陶技艺并未中断。
        洛阳夏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虽然坐落在甄庄村中心位置,但跻身一隅,不大被人关注。目前的掌门人是刘书贞。村里街道旁镶嵌的古砖古瓦以及墙壁上的砖雕、绘画,大多出自于刘先生之手。
        追根溯源,甄庄的刘氏陶艺,与东汉时期出现在画像砖上的图腾、吉祥兽之表现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是从那时一直传承至今也不妄说。这些砖纹内容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的;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居家生活的;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的,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
        刘姓是甄庄第一大姓,总人口占全村人数的一半左右。刘氏陶艺就这样不声不响世世代代,一直传至民国,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么动荡,也未曾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几近消失。后来,刘书贞的父亲刘铁同在临终之前,凭着记忆,把刘氏陶砖工艺传给刘书贞,并留下“甄庄刘氏陶艺流传千年未断,不能从吾辈绝迹”的遗言。刘书贞为了秉承祖训,即使再忙,对刘氏陶砖的工艺也要亲力亲为。
        为了刘氏陶砖工艺的传承,于2016年正式注册了“洛阳夏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为了记住祖训,于2018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夏迹”商标,从而使刘氏陶砖工艺正式更名为“夏迹仿古砖制作工艺”,受到国家商标局的保护。
        刘书贞先生,年轻时从事教育工作,后来专注于刘氏陶艺。平时虽然话语不多,也不事张扬,但对洛阳历史上的甄官署、甄官窑、甄官井等情况一清二楚,每每讲起,如数家珍。
        刘先生说,甄官署自汉代始设,所属有前、后、中甄官令,历代沿置。掌烧制砖瓦、陶器,雕制石人、石兽、碾硙等物。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甄官井位于甄官署之东。制陶需要取水,凿井必不可少,甄官井自然就成为甄官署内的制陶专用井。甄官井原为土井,后改为陶砖砌券,汉时改成八角琉璃瓷砖砌券。深三丈余,井水清冽甘美,旱不干涸,涝不漫溢,素有“观音宝瓶”之称。   
        上世纪90年代在距离甄庄村北部不远的西罗洼村,考古单位曾发现一处汉魏时期的烧窑遗址,出土有带有“南甄官瓦”戳记的板瓦残片。“南甄官瓦”显然是东汉烧制陶瓦作坊的遗物。
        在更早的时候,距离甄庄村北数公里的翟泉村,曾出土一方汉魏时期的《魏故横野将军甄官主簿宁(懋)君墓志》,从管理官员上证明了甄宫署的存在,也可佐证甄庄之“甄”,确为古代制陶管理衙署设置于此的地名遗留。另外在河北定窑遗址也曾发现有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上有“甄官署”款识。
        这些资料,刘先生均视为珍宝,闲暇之余,加以梳理研究。
$ o5 Q7 E4 U. O2 B, }; I- @
        甄庄之“瓦”,走遍天下
        数千年来,我们的先辈在瓦屋房檐下,繁衍生息,度过岁月沧桑。那一排排一片片起起伏伏错落有致的青瓦,已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青瓦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越来越少了,只有一些乡村和古镇方可一见。但是,哪怕只是这少有的遗存,也仍然在如今钢筋水泥建筑的冰冷空间中,体现出国人精神气质中的质朴与宁静。
        砖瓦,甄庄自古以来便不缺少。如今,甄庄村的街道上,除了满墙色彩明快、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画以外,也到处镶嵌着古砖古瓦,各种吉祥砖雕和绘画,为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乡村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
        你看,这一处徽派建筑的短墙,雪白的墙壁,青黑的黛瓦,质朴、淡雅、简洁的色调,在头顶一片蓝天之下,青色瓦片覆盖着的墙头,展现出了独有的韵味。
你看,十来个瓦片有序地堆叠在一起,也是简简单单的造型,在红花、绿草、农民画的映衬之下,显得古朴自然,造景如此,让人会忍不住站在前面留下精彩的瞬间。
        你看,在洛神广场上的一处景观隔断,一段高高的清瓦白墙,两侧配上低矮镶镂空瓦的青砖墙,白墙挖出花瓶形状为门,无论从门的哪个方向看去,景象都以花瓶为框,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
        不仅如此,当你走进甄庄书画院,你还会看到,在桌上的以瓦为媒介的文创产品。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绿松石龙等出土的文物绘制在瓦片上,看起来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灵动,非常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可以放在书桌上、书柜里作为一个装饰品。想想也是,从甄庄村到二里头不过3公里,在瓦片上创作这些东西也再合适不过了。
        为了结合甄庄的农民画特色,瓦片上也开始逐步绘制一些农村题材的风景画、人物画,进一步拓展题材。随后,可能会与二里头博物馆联合或者开启直播渠道,让瓦片上的农民画走进千家万户。
        十多年前,总部设在陕西西安的瓦库文化品牌传播公司在洛阳设立7号茶艺店并迅速走红,成为洛阳最有特色的茶馆之一。随后,瓦库总部迁至河南郑州,并在河南郑州、南阳、平顶山接连布局了七八家店面,从而使其以瓦文化承载的茶文化传至全国。对此,我大惑不解,瓦库凭什么能迅速把茶文化做大?原来,其老总赵少君先生来自偃师赵寨,与甄庄一河之隔,打小便对甄庄的瓦文化熟稔于心。洛阳瓦库一开张,董事会便决定聘请同样对甄庄瓦文化熟稔于心的刘彦卿为文化顾问。
        在甄庄采风,我惊喜地发现,甄庄的发展规划蓝图中,已将复原甄官窑、修复甄官井、打造农民画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基地列入其中。过不了多久,来这里游学的朋友们可以从二里头直达甄庄,在书画社里涂涂画画,然后把绘好的瓦砾、陶片拿到甄官窑中烧制,一边参观学习,一边动手实践,通过独具甄庄特色的文旅之路,将甄庄之瓦,传遍天下。
+ \9 T- G* G) H$ T: y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5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13: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一
甄庄小记:乡村振兴的内驱力
姚  远
        作为一个偃师人,当提到翟镇时,我脑海里第一个印象就是那里繁荣的针织业,所以这次到甄庄采风前,我带有一定刻板印象地认为,甄庄也是以发展针织业为主的村落。但当我随着杂文学会的前辈老师们一同前往去参观时,在翟镇镇副镇长以及各位甄庄村干部、企业家、农民画家的全方位介绍下,我才知道甄庄不仅有纺织业,还有各种蓬勃发展的产业,如制药业、文化产业等等。此外,位于夹河滩区的甄庄,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有艺术家、文学家等等。也正是由于这里人杰地灵,甄庄的农民画得以蓬勃发展,画出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新气象,让人惊喜不宜。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既不是甄庄的千年文化积淀,也不是各业的繁荣发展,而是藏在这些现象里的甄庄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内驱力——所有的村民都在朝着让甄庄变得更好这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正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动力。
        读本科时,我们学校设立有乡村振兴研习社,通过这个平台我粗浅地了解到一些乡村振兴的实例,当时我笼统地认为乡村振兴是通过城市这个外力支援来帮助乡村实现振兴道路,主要发力点在城市帮扶上。但是,甄庄让我感受到,乡村内部的动力才是更可贵的。通过在甄庄的走访,我认识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自身的、内部的动力。中国的每个乡村都是独特的,因此它们的振兴之路也必然各有不同,只有用心发掘每个乡村的特色,同时调动乡村自身的内驱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而甄庄,真的做到了这些。
        初到甄庄时,第一感觉是村里的路网十分密集,道路平坦开阔,交通组织非常流畅,还有公交车穿行其中。并且每家每户前院都栽种了许多花卉,看起来规整又不失灵动,让人心旷神怡。甄庄整体的村容村貌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到非常舒适,不似传统印象中有着曲折土路的乡村,甄庄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感受,让我体会到了乡村的生活美学,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甄庄人对生活的热情。
        最开始当我听说甄庄的主干道——洛神大道两侧有长达百米的墙绘时,还以为是常见的公益活动,比如美院的学生们利用墙绘来改善村容村貌,因此并未感到惊讶。但通过介绍和参观,我才知道这竟然是当地村民们共同绘制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农民画。墙绘的内容不是网上常见的风景题材,而且本地村民们平时劳作的场景。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图将二十四节气与耕种的不同阶段相结合,十分生动且贴合实际,再现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让人过目难忘。我们惯常认为,绘画或者说艺术创作,一般是从城市输入乡村,影响乡村,却很少想到艺术也可以起源于乡村,从乡村走出去,成为乡村的名片。我想,甄庄的农民画将会是很好的示范,能真正实现“艺术点亮乡村”。
        二十四节气农民画的画师,是甄庄的村民文平川先生,他同时也是甄庄伊洛书画社的社长。在参观时,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书画社平日的活动、创作的优秀作品及取得的各种成就,并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正在研发的文创产品,言语之间无不透露出他对绘画创作的热爱和对甄庄的热爱。伊洛书画社的社员都是本地的村民,很多都是零基础开始学画画,但他们的画作都饱含激情,可以从画中看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展示的各种文创产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绘有二里头文物图案的瓦片。前面说过,甄庄历史悠久,甄庄村的村名便是古代皇家制陶管理机构“甄官署”的遗留。刘彦卿会长在《甄庄赋》中写到,“甄庄之甄,乃甄官陶艺,甄井異光。筑汉家宫阙,成甄姓图腾……”上个世纪在临近甄庄村的西罗注村发现过一处汉魏时期的烧窑遗址,里面出土带有“南甄宫瓦”戳印的板瓦残片。且汉魏洛阳故城出土的《魏故横野将军甄宫主薄宁(懋)君墓志》,从管理官员上也证明了甄官署的存在,这便是甄庄的文创产品选择了并不常见的瓦片的原因。甄庄临近二里头夏都遗址,其创造性的将汉瓦与夏代文物相结合,很好地发掘并利用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极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创道路,让人十分惊喜。从这些文创产品中,我也感受到伊洛书画社文平川社长及众多农民画师们对甄庄悠久历史的热爱和传承,以及想要让更多的人走进甄庄、了解甄庄的热情。
        在参观洛神大道两侧的农民画时,我们都注意到了道路两侧规整美丽的景观绿化植物,本以为是镇里统一规划修建的,在询问村干部后得知,竟然是村民们自己集资修建的,这再次震撼到我,甄庄人民想要乡村振兴的内驱力是如此之大,他们真地做到了同心协力让村庄变得更好更宜居。
       下午,我们去拜访了甄庄的优秀企业家魏松六先生,虽然由于行程原因,交谈的时间不算长,仍能感受到魏先生是一个乐观豁达、勤劳直爽的人。魏先生在高中毕业后便开始从事针织行业,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后来又紧随时代潮流多次更换产业方向,既能激流勇进,也可急流勇退,从他的创业之路我们也可窥见甄庄人的勤劳能干的精神面貌,这也是甄庄众多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方面,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甄庄,这五方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多样化的本地产业为村民们的就业发展提供了保证,极大地减少了人员流失。且如远洋药业之类的研发型企业也为人才引进提供了基础,文化方面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甄庄人。同时,在村干部的高效组织和村民们共同的努力下,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临近伊河的河滩种满植被,村里也处处鸟语花香。甄庄是一个生机勃发、充满希望与无限可能的村庄,大家都齐心协力为了美好的生活奋斗,相信这份可贵的内驱力一定会让甄庄越来越好!
  u. f+ n" q7 V& u2 O2 q6 G2 G
    作者简介:姚远,洛阳偃师人,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现为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在读研究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志愿者。
$ r7 a+ Y( W0 `2 [( d& E# F
$ p+ @$ t5 t1 Y) p' y8 M

( m9 h8 N# E  \; k9 ?

671

主题

2655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9
60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10: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四十二
董事长今年八十六
高军朝

2 P" f* q' X* B4 @
   “甄庄村有21个姓,但都很团结,也从来没有以多欺少……,春季有红花、秋季有油葵, 甄庄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洛阳作家看甄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主席台上发言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老者,中式缎面对襟,金丝宽边眼镜,腰板笔挺,说起村里的大情小事如数家珍,声音洪亮,抑扬顿挫,眼睛里包含着深情。他叫刘铁林,是甄庄村最大的一家企业——洛阳远洋制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刘老先生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启动仪式结束后,我不禁好奇地问。
   “37年生的,86了!”也许是怕我震惊,老先生接着补充了一句:“我们村80岁以上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两口子加在一起已190多岁了,和他们比起来我还很年轻!”
   这个86岁的董事长,确实让我震惊!不仅仅是他的年龄,也包括他的阅历,更有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于是,采风活动结束后我对他又进行了一次专访。
1 U. J7 D: b: D- s! S
   重新安排甄庄水土风貌
   刘老先生生逢乱世,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机会上学,先是在本村的青莲寺初小、后转入邻村的黄大王庙高小,1955年小学毕业后,爱好读古典文学的他,一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在一位本家DY大哥的带动下,立志于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村里的一名会计。一边学,一边干,一干就是十年。由于办事公道、账头清楚,29岁那年被上级任命为村DANGZHIBU书记,这一干就又是38年。
   如果说甄庄是一家企业的话,这位29岁的夹河滩汉子便是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可是这个“董事长”手握的却是一把烂牌——村南是河滩,荒沙丘一丈来高;村北是不长庄稼只长草的盐碱地,村集体的账上没有一分钱。那年初夏,眼看着别村的田里已是麦浪滚滚,再看看自己村里的麦田,像狗啃过一样,稀稀拉拉勉强应付着。青黄不接之际,全村老少多少张嘴在等着吃饭啊!
   这位将近而立之年的汉子,蹲在地头思考了几天,心里下定了决心——“粮稳则心安”。他要重新安排甄庄的水土地貌,“再难,也得干!”
   接下来的三年,他带领群众战严寒斗酷暑,南边拉土压沙,北边翻土治盐碱,硬生生靠着双手双脚为村里造出来了上千亩的良田,个中困苦艰难,老先生每每提起当年的情景还禁不住热泪盈眶。
   老人80岁那一年,特意把村里的小学生和70岁以上的老人召集起来开了个会,自费为他们每人置办了一份礼物。一来感谢这些曾经跟着他一块流过汗流过血的老伙计们,二来是告诉今天的孩子们,要记住他们的爷爷奶奶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甄庄,人不可以忘本。
   又是一年的秋天,他一个人来到村里的坟地,看着一个个当年并肩战斗的老伙计成了一抔黄土,这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部甄庄奋斗史啊!秋风萧瑟,荒草萋萋,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人不能忘本”,后来,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村里有了一座像模像样的甄庄陵园。
   作为一位“董事长”,刘铁林在长达38年的时间里以身作则,全面重塑了“甄庄公司”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团结一心、敢想敢干——在这个意义上,他毫无疑问是称职和成功的。
6 ?+ U% ^! _$ L! W2 g/ b% S
   甄庄走出了中国村办集体企业的第三条路
   刚刚大干三年,老百姓碗里有了口饭,还没顾上喘口气,刘铁林又开始琢磨:村集体账上总算“一穷二白”,也不是个事啊!俗话说“无商不富,无工不活”,甄庄要办企业!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一个危险想法啊。
   1960年代后期,在紧张的气氛里,洛阳地区第一支农民工队伍在敢为天下先的甄庄村悄然成立了。然后,村里有了箩底厂、翻砂铸造厂、暖气片厂、面粉厂……后来,又有了引领一时风气之先的针织厂。
   “村办集体企业鼎盛时期,光聘用的外村务工人员就达1100余人之多。”老人说到此时,眼里还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我们如果把视野放得再辽阔一点便不难发现,在当时,甄庄其实也并不孤独。1969年,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一边高调“学大寨”,一边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在浙江,钱塘江畔的萧山县,虽是鱼米之乡,有个叫鲁冠球的年轻人却生来对种田毫无兴趣,自小流浪乡里,过打铁、修过自行车,25岁那年,他带着6个人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宁围是他的出生地,在他将近50年的商业生涯里,这位日后著名的“中国企业常青树”把企业办到了大洋彼岸,自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块土地。这一点,刘铁林先生和鲁冠球很像。
   日后经济学家总结,中国的乡镇集体企业大部分是两个结局:一是苏南模式,村里有个“吴仁宝”式的能人,他既是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又是村办集体企业的企业家,这双重身份让他在很多时候游刃有余,改革开放初期依靠政策红利异军突起,又因为一直没有厘清“产权”问题而在日后遭遇企业发展的终极难题;一是浙江模式,它们顺应时代潮流,大多在90年代中后期摘掉“红帽子”,改制为民营股份制,就像鲁冠球的“宁围公社农机厂”后来成了“万象集团”,然后上市,向跨国集团迈进,继续发展壮大。当然,也有的折戟沉沙。
   在甄庄的这次采风,我发现甄庄当年的村办集体企业似乎走出了第三条路,即在村办针织厂正如火如荼之际,却出现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与村办针织厂“抢生意”的新情况,怎么办?刘铁林经过深思熟虑,再一次顶着被扣上“村集体资产流失”帽子的压力,审时度势,决定支持村民致富。主动解散了村针织厂,进而将其转型,成为村民家庭针织业培训基地,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市场营销培训,甚至还给每户分了一包毛线作为原始启动资本。就这样,换来了甄庄村家庭针织业的繁荣,换来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甄庄村少了一个针织厂,夹河滩大地上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针织专业村。
   在这个意义上,甄庄当年为中国村办集体企业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华西村模式”又有别于“鲁冠球模式”的“甄庄模式”。

0 D& `6 d- [5 H2 g$ H
   远洋启航
   看着村里家家户户的针织作坊红红火火,爱琢磨的刘董事长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村里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光有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不行,还得有“大家伙”,要“两个轮子跑起来”才行啊!于是,58岁那年,他再次披挂上阵,个人筹集资金数百万元办起了一个“大家伙”——洛阳远洋制药公司,主打“力补金秋”。
   创业的艰辛自不必说。远洋制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风起云涌的医药保健品市场上,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两三年。然而20多年下来,远洋制药依然能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他有什么秘诀?
   在这里我们不妨稍稍回顾一下上个世纪90年代过山车般的医药保健品行业:那时手里刚刚有了点钱的国民对医药保健品显出了超乎寻常的偏好,于是市场上突然冒出了一大批医药保健品企业。
   1989年“昂立一号”问世;1990年沈阳飞龙集团的“延生护宝液”走红;1993年,乐百氏以1000万元天价购得马俊仁的中华鳖精配方推出“生命核能”;史玉柱的“脑黄金”横空出世;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太阳神以13亿销售额进入鼎盛期……
   今天,这些企业一个都找不到了。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个例。就在远洋创办的前一年,1994年三株口服液在济南问世,当年就实现销售1.25亿,仅仅两年后,三株就凭借其独创的四级营销体系将公司销售额推高到了不可思议的80亿元。同时,三株公司开始向医疗、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及化妆品等行业发展,一口气吞下20多家企业,投资超过5亿元。但好景不长,1997年集团全年销售同比锐减10亿元,1998年两个工厂全面停产,1999年200多家子公司和办事处全部关闭,2000年三株企业网站消失,保健品市场上如今已找不到三株的影子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商业是一场失败者的游戏。
   “我从来都不研究成功,只研究失败”,听到刘铁林这句话,我很震撼。震撼不是因为马云、任正非、比尔盖茨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而是它出自一个自称“没读过几天书”的86岁的农民企业家之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包含着极高的人生智慧。我不知道他的这个感悟是从哪里获得的,我想似乎和他早年的一次头脑发热有关——当年他带着群众办企业,办一个成一个,村里账上也因此有了积蓄,于是“整个人也有点飘了”,在原材料、电力都不能稳定供应的情况下,自备发电机组,一个金刚砂厂就上马了。然而市场是一位无情的裁判——产品生产成本居然比市场售价还高,于是,开业的鞭炮还没燃尽,项目就不得不匆匆下马。
   干成事的人大概都有一个特点——“好了伤疤不忘疼”,我猜就是这个原因了。现在,刘铁林虽然还是远洋制药的董事长,但是企业日常经营已大部分交给了孙子在做,他为企业约法三章:“不贪大、不多元化”。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有时候这也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前浪后浪未必在同一个沙滩上。
   八十六岁的刘铁林不上网,他也未必透彻了解今天互联网时代商业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但他每天雷打不动要看新闻联播,他能嗅到时代潮流的气息。上天就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它让大多数人不到68岁的时候就已准备着养花遛鸟颐养天年,却让个别人在86岁时依然每天快走10000步,还在张罗着把当年“造”出来种粮食的土地种上药材,把甄庄打造成集药材种植、加工、兼旅游观光的现代化新农村……

# z2 r0 d1 N5 ~7 p9 n, Z  [
   作者简介:高军朝,河南偃师人,注册/高级会计师,河南凯桥会计师事务所所长,洛阳杂文学会副会长。

0 Z: N( R7 Y; u, r6 q5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