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阳作家看甄庄》连载

  [复制链接]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09: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
在执着中前行
——甄庄村副支书、农民企业家文立会素描
苗保平
, d+ O7 j, o# I6 O
         帽子,司空见惯,每个人的一生总要和帽子打一次交道;戴一顶自己心爱的帽子,既保暖又美观,特别是众多的女性更把头顶的帽子作为魅力的代言、时尚的潮流、个性的张扬。据说,中国女人每年购买的针织围巾或帽子,有60%产自偃师翟镇,且大多出自翟镇农民之手。翟镇针织则源自甄庄,甄庄针织的名气由此可见一斑。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甄庄村曾经有300家针织厂,对“针织名镇”翟镇的功成名就可谓是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竞争加剧,如今的甄庄村针织企业仅剩20余家。但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优秀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智慧、勤劳的甄庄人在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的道路上,并没有“折戟沉沙”,一大批有思想、有远见的能工巧匠还在延续着甄庄针织曾经的辉煌。甄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农民企业家、利惠帽业创办者——文立会,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5月7日,洛阳市杂文学会组织的“走进甄庄看振兴 描绘古村新画卷——洛阳作家看甄庄”采风活动,我有幸采访了这位农民企业家。
         文立会是土生土长的甄庄人,中等个子、脸色黝黑,身体壮实,许是长期走南闯北的缘故,不木讷,比较健谈,但是说话并不浮夸。
        文立会的创业之路是从打工者干起的。从给别人干到自己独立干,从家庭作坊的二三个人到拥有十几名工人,从单打独斗、设备简陋到拥有完善的利惠制帽产供销完备体系,已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他让信念越来越坚定,终于一步步成为甄庄制帽翘楚,其成长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15岁初中毕业那年,文立会在翟镇的一家针织企业打工。1987年父亲从陕西省宝鸡市电气化器材厂退休,他到宝鸡接了父亲的班,虽然离家有点远,但那个年代,能跳出农门在铁路上的国营大厂当工人挣工资,那可是人人羡慕的要死。然而,岁月虽然静好,“天有不测风云”,上班才两年多,由于企业不能适应市场改革变化,效益逐步降低,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眼看工资越来越少,前景黯淡。
        “怎么办?”文立会心想,咱一个壮小伙,有浑身的力气,到哪里不能挣钱!只要肯动脑子、肯吃苦,不信自己没有新出路。于是,和发小、同学联系后回到村里创业。
        当时,在甄庄、在翟镇靠针织走上了富裕之路的不乏其人。别人能成功,自己怎么就不也去尝试一下呢?深思熟虑后,文立会决定放弃铁路工人身份,回到甄庄加入针织业创业队伍。
        “起步难吗?”我问他。
        “难,怎么不难?白手起家,不说资金、技术、销路,就是村里不少人的白眼、风凉话也让你难受,万事开头难啊!”文立会对此深有感触。
         从端“铁饭碗”到自谋职业,从领导派活自己不用操心到闯市场、销产品,自断后路不能说不痛苦,因为这是人生一大重大抉择。文立会内心五味杂陈,时不时地陷入矛盾与折磨之中,往往几天几夜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人沉沦,有人找准了方向;有人在困难中急流勇退,有人不为艰险,踏浪而行,走上光明大道。文立会属于后者!
        “当时下决心,回乡创业,我也不是心血来潮,只凭一股勇气蛮干。因为我们甄庄在翟镇针织制帽方面起步早,我舅舅就有许多现成的经验,所以,只要自己多动脑筋,不怕吃苦流汗,别人能干成,咱还有知识,如何干不成?”文立会回想起当年的决定,还是庆幸自己的明智选择,庆幸自己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执着精神,庆幸自己走上了一条致富创业的成功之路。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厂里办完辞职手续后,回到家里,家里人看他的决心那么大,也开始从极力反对转为大力支持。
        当时购买制帽设备资金紧张,就向村里好友、亲戚同学借了720元,买了一台手工针织横机,总算迈出了第一步。图纸不会画,就向针织专业户虚心请教,勤学苦练;为了产品销路,就跟着我的舅舅,东奔西跑,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有些商户的店里还要反复登门。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家里连拖拉机也没有,公交车也很少,就从甄庄到洛阳下园的洛阳毛纺厂进货。骑的是二八自行车,一次带货180多斤,几十公里的土路,骑得满头冒汗。遇上刮风下雨天,或坑洼不平的泥泞路,更是费劲。虽然自己年轻力壮,但也架不住路远。为了赶时间,省点钱,中午饭也就啃两个馒头,洛阳老城、瀍河的牛肉汤才块把钱,也不舍得去尝鲜。
        听着文立会的叙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幕幕创业苦景,也是唏嘘连连,当然更多的还是敬佩和赞许。
        “有志者,事竟成。你当时拿到的创业第一桶金是什么感受、有多少钱?”我感觉我的问话有点“小儿科”,也很庸俗。
        “当然很兴奋,几十、几百,虽然钱不多,但那是人生创业的一大转折,对我的创业道路是一个了不起的苦难激励!”文立会笑着回答。
        2016年,文立会成立了利惠帽业,与浙江义乌商家合作,开始接单外贸订货。从当年不足千元一台的手工针织横机创业制帽,家庭作坊简陋、产品单一、销量平平的窘境,到现在拥有800多平米的厂房,价值120万的8台电脑横机,十几名熟练工人操作,年产100多万顶花色品种多样的帽子,这一路走来,艰辛自知,但骄傲和自豪也让他更加高瞻远瞩。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文立会激动地说:有人曾经说“生活总想抹去一个人的棱角,扣上平庸的帽子”,作为制帽行业的农民企业家,我想重新定义这句话,“让更多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带上我们甄庄制造的五颜六色的时尚帽子,让生活总是与惊喜同行。”
        采访结束时,文立会充满自信的说道:我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成就,但是我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和勇气。我是一名党员,还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前我创业的时候,得到了许多人的恩惠支持,现在我要努力回报社会、回报他人。我有责任、有能力在发展自身企业的同时,把我的执着信念、制帽技术经验、现代经营理念、诚实做人的品格,传授给更多的村民,让甄庄针织这块明星牌子,越擦越亮。
        祝福利惠帽业在中国制帽行业名气越来越响,祝福文立会的利惠帽业越来越辉煌 ,“芝麻开花节节高”!

  F- \, O! n9 }8 `( |) ?
         作者简介:苗保平,医务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喜爱诗歌、散文、杂评等创作。

4 e2 ]0 i% j( p. n+ ]6 i8 x% s. ~5 m. \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07: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村民昝孟节采访手记
李赛智


6 F6 u$ b( V* T+ V- \# g

    也许,这才是打开甄庄深度阅读的最佳方式!

    在隆重的“洛阳市杂文学会走进甄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份采访对象联系表,简略标有姓名、手机号和职务(也即干什么的 ),供大家自由选择采访对象,甄庄人的自信和大气由此可略见一斑。

    我和沙草老师选择了一位昝姓村民。村干部领我们拐进一个巷子,只见鞭炮残红满地,墙上大红喜匾,显然有人家办喜事! 又拐一个弯就到了昝家,还没进去先就喜欢上了大门外沿院墙根种着的一遛儿蔬菜:翠嫩的韭菜,肥硕的莙荙菜,还有顺竿而上的南瓜秧,好个勤快的人家。

    天井式的小院,别致的二层小楼,一位和蔼的老人把我们迎进客厅,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昝孟节本人。客厅干净整洁,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两幅书法作品,分别是“平安富贵”“广结善缘”。我们边寒暄边暗想,这位莫不是从城里退休回来养老的吧?老人看上去文质彬彬,精神矍铄,灰白的头发整齐向后梳着,藏蓝色长袖T恤,外加卡其色马甲,腰不弯背不驼的 。得知我们的揣测,老人乐得合不拢嘴,说他经常被人“冤枉”:“我就是爱说爱笑,穿衣整洁,其实真没有当过一天干部,更没有领过一天退休工资。”

      品着香茶,吃着水果,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他是土生土长的甄庄人,今年已73岁了(真不像),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均在洛阳市里做事。儿女们都很孝顺,邀他们去市里住,但他和老伴大多数时候还是习惯在村里住,再说村里的生活和环境也是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好。今天刚参加了本家晚辈一个孩子的婚礼吃桌归来,天长了也没啥事,老伴出去打牌了。

    那过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一提起过去,老人的话可就稠了。“……十岁以前我没吃过水果,七几年以前家里就没买过肉。”他从小就身子单薄,有气管炎病没钱看医生,犯病时就靠土方。“我妈给我五分钱去买点蜂蜜,回来切点大蒜用开水冲着喝。我每次在路上,就忍不住舔舔碗边的蜂蜜解解馋……最苦的是61年,粗粮馍都吃不上,全靠吃野菜煮豆皮(豆子磨面后的麸皮),一些老人没啥吃,腿肿多粗,后来有的就饿死了,62年以后才逐渐好起来。”

    昝老小学毕业后就下地劳动了,由于身体单薄,工分很低,棒劳力一天十分,他只能拿到六、七分。干一年年底分红,一家人也才能分到一二百块钱。后来村干部领着大家奋力治沙滩盐碱地,回想那场战天斗地的大会战,昝老很有些激动。“那时候河滩垫地都参加,白天干一天,晚上继续干,把沙岭推平,种上粮食…..”向河滩要地解决了村里人多地少吃不饱的问题。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队又引进了针织业,家家户户编织忙,大伙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昝老笑着回忆“我那时候也干过一二十年针织,先是织成片状,后来是筒状,现在都是电脑编织图案更先进了。”

    就这样靠着勤劳的双手,靠着一亩八分地和针织机,昝老养大了四个孩子。如今孩子们都出息了,他和老伴也老了,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前三四年才刚把责任田租出去了。如今每年每亩地有一千多元的租金,加上政府发放的每月每人100多元的养老金,这就是老两口基本收入。

    多乎哉?不多也。

    昝老似乎并不担忧:“现在看病有医保,小病不出村,大点的病到镇上医院。前一段我这腿疼到镇上针灸了一个疗程,总共300多元,报销完后自己只出了30多元,现在越是基层医院报销力度越大。”他告诉我们,孩子们逢年过节都会给他们包红包。每到春节,村干部也都会给每家里送来米面油等慰问品。原来,他的乐观来自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路;来自党和国家一系列落在实处的惠农政策;来自几任村领导班子接力带领群众振兴乡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努力奋斗;来自良好的村风家风、儿女们的拳拳孝心。

    热情的昝老还大大方方领我们参观他的家,城市人有的大彩电、冰箱、饮水机、热水器、管道煤气灶、甚至暖气装置样样不缺,且基本上都是孩子们这几年陆续给添置的。如果说有什么特色,那就是昝老特别喜欢书法,几乎每个屋都挂有书法作品。一上二楼更是墨香扑鼻,只见地上、案上、墙上到处都是他的习作。由于孩子们在市里有家,整个二楼的房间、走廊就成了他的大书斋了。老人爱上书法,还要得益于村里的“伊洛书画社”,在那里听课学习,结识了不少老师和书法发烧友,毛笔字越练越好,尤其是隶书,颇有几分功底了。但谦虚内敛的昝老,还自认为差得远,不轻易示人。他每天练字不辍,临摹名家作品,或和书友切磋,找找差距,乐在其中。他最喜欢也是书写了无数遍的诗是唐朝刘眘虚的《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流,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诗歌中的意境之美引人入胜。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是内容和技巧完美契合,诸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诸如“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他每天书写此类似的诗歌、箴言和名句,如此浸染熏陶着,自然平添了一种书卷气。他的老伴则喜欢种种菜养养花,二楼的平房顶上,排开几十个泡沫塑料箱,种着辣椒、番茄等时令蔬菜和花卉,在阳光下生机勃勃。这老两口的日子简直就是陶渊明追求的那种把审美融于日常生活——诗意地栖居。

    采访昝孟节,感觉收获远大于预期。老人对生活有爱好有追求,对未来有信心有憧憬,这种幸福感真不是靠财富积累就能获得的。老人的精神面貌和心态让人点赞!这和甄庄领导班子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同时,一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村民昝孟节当是甄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一个典型代表。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果说,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是衡量村民幸福指数一个重要参数,那么这方面着实可成为甄庄的加分项。有幸走进美丽甄庄,由衷祝愿像昝孟节这样见证并参与过甄庄艰苦创业老人们,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洛轴退休职工,写作爱好者,其作品多次在洛阳杂文征文大赛之获奖。


) B& g: m0 N4 d. S* x' i4 X

10

主题

230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lv5)

Rank: 6Rank: 6

积分
865
33
发表于 2024-12-26 09: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洛阳市杂文学会走在了前头!, u/ ]9 P" R, ]! S1 z! H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08: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二

一个村庄的风流韵事


/ W8 g; b" `# c8 G

梁  凌

                  

    古有四美: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她们能获评,除了长得美,更重要的是她们影响了历史。单就美来说,有一个女人应不亚于她们,那就是甄妃。

    为什么呢?古人没有相机,没有画像,她们的魅力,我们只能从侧面了解。头两美不说,第三名貂蝉,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第四名杨贵妃,迷了唐明皇父子俩,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像甄妃那样,蛊惑力爆棚,一下子撂倒仨!而且这仨人不仅是父子,还是人杰。

    传说是这样的——

    甄妃原是袁绍的儿媳妇,美名早传得沸沸扬扬。曹灭袁绍破城后,别人跑进王府抢金银财宝,只有蓸丕,直冲内宫,不要金不要银,只急着抢美人。蓸植也想要,只可惜晚哥哥一步。蓸操其实也有同样打算,但见两个儿子都喜欢,就罢了手。所以说,甄妃有多美,使劲脑补去吧!

    甄妃可能比较瘦,除了汉代以瘦为美,还有蓸植的《洛神赋》为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蓸植想像的洛神,其实就是甄妃的投影。

    当年郁郁不得志的蓸植绕路回封地,一定过了甄官署。

    甄官署有大型官窑群。窑、井遍布,集中烧制瓦当、陶器。也集聚了一大批手工艺人,他们叫甄人、甄工。最早的“甄人”被天子赐姓为“甄”。所以,甄妃的先祖在这里,甄妃就是这里出去的大美女。

    蓸植过甄官署,见河边洛神庙,想起被赐死的甄妃,神思恍惚,情志迷离,写下千古名篇《感甄赋》。甄妃在他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感甄赋》写得华美凄婉,浪漫风流。后来甄妃的儿子蓸睿继位,可能觉得叔叔喜欢他母亲有点不合适,也为避母讳,改为《洛神赋》。欲盖弥彰。

    话说才高八斗的蓸子建写完赋,长出一口气,如椽大笔一挥,扔到了甄官署的土地上。

    蓸子建的一不小心,使这片土地平添了一段风流韵事——才子佳人的风流,千古词赋的韵事。

    蓸子建潇洒地一挥,也让这里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文气。

    今天,我们管这片土地叫作——甄庄。甄姓都已迁走,但因为有了文气,所以村庄里有不少人姓文。只是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姓文,这里面有天机。

       姓文的里面,有文柳川、文平川哥俩。文柳川是文人画家,文平川一个泥腿子,竟然也能成画家,人们叫他农民画家。文柳川在洛阳影响大,但如果在偃师,文平川名气更大些。

    文平川除了自己画画,还在甄庄办起了画院,所以村里写字画画的人非常多(其实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村里农民在春种秋收之余,拿起画笔,画他们的农事。在他们笔下,有漏粉条,织布,纺线,犁地,推车,喂马,烤火,擂大鼓……色彩艳丽,原汁原味。他们在纸上画还觉不过瘾,索性把外墙刷刷白,在墙上挥毫泼墨。其中文平川画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图》最著名,他把二十四节气的习俗用画笔表现得淋漓尽致,曾获过大奖。甄庄人管那条艺术大道叫“洛神大道”,顾望缤纷,满壁风流。

    洛神大道走到头,有一个广场,原是养殖场,后被热爱艺术的村人改成洛神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幅巨大的洛神画像,画中神女,瑰姿艳逸,如轻云蔽月,似流风回雪。广场一角,刚刚举办过全国最大的农民画展。

    除了爱弄墨的文姓,村里还有喜舞文的刘姓。刘姓乍看跟艺术不沾,不过多琢磨一会儿就品出味来了。你看这个“刘”字,一边文,一边刀,这是什么意思?文武双全呗!民国时期,甄庄有“四大文人”,排在首位的便是革新派人士,推崇并传播受教育平等,曾任国民党偃师县教育科委员、偃师县立第十二小学校长刘槐荫。后来,又有刘德才、刘继高、刘明奇等佼佼者。当然,还有《洛阳夹河滩史话》等书的作者刘彦卿。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刘家的祖上,是不是捡到了蓸子建的那支笔?一切偶然皆必然。

    甄庄村大街小巷的墙体上,除了墙绘,还有一面《甄庄赋》。只看个开头你就会被那种其实所折服——大河之南,在水一方。夹河滩上,洛邑煌煌。京畿之地,谓之甄庄。望嵩岳而生秀,仰北邙而弘光……是不是有子建之风?

    所以,从古到今,甄庄出了两篇韵文——《洛神赋》和《甄庄赋》。

    话说公元2023年5月7日,洛阳杂文学会一干才子,齐聚甄庄采风。才子们看到这个古今辉映、诗和远方之地,个个跃跃欲试,留著华章。

    其实凡到甄庄的人,有意无意间,都粘上了一段风流,一种神韵,回去之后忽然都妙笔生花。当然,他们都不知道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土地,上面长满了才情。采风,就是捡拾才情。

    这注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带着隐约的使命,青史可载,此情可追。

3 `  Y/ `9 k7 `8 X: G5 v( p

    作者简介:梁凌,《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者。《洛阳晚报》“凌秀生活”专栏作者,洛阳文学院首届签约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小说、散文入选多种文学选本,多篇文章被设计成初高中阅读理解试题、课件、高考冲刺大练习题,小说《茶王》入选全国高考大练习题库。出版有《一个人的行走》(国家图书馆收藏)、《心有琼花开》《闲花集》《开一朵是一朵》《凌秀生活》。

1 o- a. \$ J# v7 {' _! c6 Z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0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二十二
甄庄民间民事调解员曹建立
左永生
         这里是全国农民画示范村、河南省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偃师甄庄村。漫步在甄庄村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就会看到村里的墙壁上处处画满了风采各异的彩色农民画,每组画就一个故事,每组画就是一段风土民俗。而我来甄庄村采风,要找的采访对象不是农民画家,而是一位民间民事调解员曹建立。
         甄庄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村子显的很宁静,大街上闲人不多,村民们各自忙着自己的生计,几位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相围而聚,喝茶聊天。走在甄庄大街上,我刚要向人寻道,刚好碰到要去伊洛书画社的曹建立师傅,我说明来意后他非常热情,执意邀请我到家里坐坐,在他家客厅里,他给我们泡上最好的茶,拿出最好的烟,就这样,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了起来。
         曹建立,一个稳重干练的老先生,今年77岁,是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原在洛阳铁路分局上班,由于字写的好,人又精干,办事利落,就被领导安排在单位办公室工作,写写画画,搞个接待什么的,干得得心应手。2006年退休后,他本可住在洛阳城内享清福,安度晚年,但他却闲不住,因眷恋生他养他的故乡,便和老伴一起回到甄庄生活。
         回到村里没几天,老支书刘铁林找上门来,邀请他到村里的企业办公室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六年。2018年伊洛书画社成立时,他应邀担任秘书长,直至前几年因老伴不幸得了脑梗,生活不能自理,这才回到家里专职伺候老伴。
         伺候人很是件既劳力又劳心的活,亲戚朋友都劝他请个保姆,而且他经济上也能承受得起,但他却从未应承。几十年了,老伴一直陪着我照顾我,老伴突然有病了,我必须要亲自照顾她,来尽一下我的心。病中的老伴,吃喝拉杂睡都靠曹建立伺候,此外,家里、外面每天还有其他忙不完的事情,但他从没怨言。交流没多大一会儿,我便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如今在甄庄村,不管大人小孩,只要问起曹自立,乡亲们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在乡亲们看来,老曹不仅对老伴好,夫妻恩爱,还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而且是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是远近闻名的民间民事义务调解员。
         说起村里的事,曹师傅如数家珍,百姓的事无小事。百姓的事安排好了,群众和谐相处了,也是对村两委工作的支持。在村里不管谁家婚丧嫁娶,总会有曹师傅的身影,他办事认真细致,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平衡能力,把主家的事办的又节约又体面,所以大家都乐意让他去管事。
         甄庄村四任村委领导在换届时,都会把曹师傅请去吃饭、谈心,征求他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因为他办事公正,认真负责,有啥说啥,不应付。好就是好,不足就是不足,需要改进的他也会一针见血的提出,几任村委都把他当成村里的乡贤和好顾问,大小事情都想听听他的意见。
         一个3600多口人的村子,见天的琐事、难事和麻烦事层出不穷。几年来,村里不管谁家有什么事,譬如妯娌纠分、婆媳矛盾、邻里不和等,村委会总是让曹师傅去调解,没有他调解不下的。
         我问曹师傅有啥工作秘方,他笑着说:“办事要公道,端平一碗水,心诚则灵。”
         村里有一对经常闹矛盾的婆媳,长期不和,村委会调解几次不见效果。曹师傅主动请缨,买来牛奶、水果,上门调解,分别和婆婆、媳妇单独谈心多次,见媳妇说婆婆如何夸媳妇,见婆婆说媳妇如何夸婆婆,晓之于情,动之于理,婆媳二人颇受感动,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类似此类事情还有很多。几年下来,他前后共调解村里民事纠纷三十多起,被群众称为“编外民调员”。
         曹师傅还是个很有善心的人,每年逢年过节,他自已总要买些礼品,去看望村里年纪最大和比较困难的群众。由于他关心公益事业,热心助人,办事有方,许多家庭遇到重大事件解决不了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来找他帮忙解决。
         例如,村里有户人家的儿子小涛,在外打工时和山西一个叫小灵的女孩谈恋爱,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可结婚时小灵母亲提出要二十万彩礼,男方难以接受。因为小涛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二十万元几近天文数字,父母急的没有一点办法,求曹师傅帮忙。曹师傅让小涛母亲来家里照顾老伴两天,然后就带着小涛来到山西。经与小灵母亲多次协商,动之于情,晓之以理,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双方父母都十分满意和感动。
         曹师傅在村里,不管谁家有困难,向他借钱,他总是想办法让对方满意,不让别人失望,他说别人向你借钱,已很不好意思了,一定不要让对方失望。
         他老伴有病后,村里经常有人去他家看望老伴,他都很感激大家,但却不要大家带礼物,“情领了,别破费!”后来,他发现经常有人在他家门口放上一把时令蔬菜,有时还有鸡蛋和牛奶,他知道这肯定是乡亲们悄悄地送的,心里十分感动。
         曹师傅说,其实他做的这些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可赞扬的。
         采访过程中,曹师傅一直强调,群众事无小事。他说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退休工人,国家每月给自己发着退休金养老,乡亲们有事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是应尽的义务,也让我感到很欣慰。今后我还要这样做,并且要做的更好,为乡亲做事,为村里尽义务,为社会发挥余热,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朴素的话语,出自甄庄村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彰显的却是甄庄人的习性和品格。

9 q7 @2 E* C3 c2 j
       作者简介:左永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偃师区作协副秘书长,高龙文化诗社社长,主编有《诗乡墨韵》诗集。

4 H/ t5 p4 t. t. _# t
, c8 T) K1 p, c

/ X7 s9 f$ L' O' u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0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四
千年悠悠青莲寺
刘育章
/ e8 Z1 _9 g0 }& h" M' |
        青莲寺位于偃师区翟镇镇甄庄村。到甄庄采风,自然要去参观、凭吊这座千年古刹。
        青莲寺,原名白莲寺。据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编纂的《偃师县志》陵庙记卷载:白莲寺,在县西南夹河保,宋建隆四年建。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由此可知,该寺至今已有1060年的历史。同时,也佐证了甄庄村的千年历史。
        白莲寺之所以改名为青莲寺,据悉是因为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清起义之故。那场起义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进入青莲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破败不堪的景象。院子里堆积的预制板、脏乱的地面、残缺不全的石碑、丛生的杂草以及种有蔬菜的小片地。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院里还存有两通竖立的石碑和一处三间房屋大小的佛殿,里面供奉着送子观音等三尊佛像。一位农妇向我热情地介绍了这个小寺庙修建的艰难历程。她说,为了保护这个历史遗存,一个叫刘奇才的村民到处化缘,费尽周折才得以建成。
        通过刘彦卿先生的介绍,我得知当时的发现经过:2010年9月的一天,村民刘奇才在自己开的小卖部后面的空地上闲逛,无意间发现铺盖在甄庄学校后院的排水沟上有一块青石板,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通石碑。于是,他紧忙找人将其翻开竖起,移至安全的地方。擦掉污泥后,才发现碑额上的“重修白莲寺之碑记”几个大字。由于石碑长期被渠水浸泡,碑文大多已模糊不清。
        此碑高232cm,宽82cm,厚15cm。碑文自右向左竖排,共计20列,每列大约40字。虽碑文已漶漫不清,但文后落款处“大明弘治×年”字样仍可辨认。“弘治”是明孝宗明孝宗朱佑樘的年号,起止时间为1488年至1505年,此碑也有500余年的历史了。
        前不久,甄庄村在修建文旅文创展销中心时,又在青莲寺原址上挖出了三通清代石碑,其中一通石碑是“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青莲寺碑记”,碑高172cm,宽62cm。根据刘彦卿先生提供的资料,现将其残缺不全的碑文转录如下:
        皇清 重整青莲寺旧业复振承传不朽序
     闻尝历览夹河之古迹,而见夫偃师县之西陲有甄家庄村者,所建修青莲寺一座。其气势之雄伟,具龙盘虎踞之象,寓凝福聚瑞之休诚环千百众之保障,而万世之福星也。
     其在昔法僧宗裕募化众×,主×建千佛殿三楹,毗卢殿二楹,玉皇阁一座,水陆殿五楹,天王殿三楹,以暨两庑配殿六楹,文昌阁一座,×山庙三楹,关帝庙三楹,配殿二座,并僧舍数十间。功果浩大,一生苦募而成。
     其庙貌之巍峨,金碧之辉煌,实一方之大观也。且复构营善田山王施田共六十九亩,其地段四至坐落清列在后,其所治之田,一以为众僧××之费,一以为储蓄备作补葺庙宇之资价,其思之远而虑之深也。
     讵意一再传后寺鲜法僧荡×,寺田十不存一,以致殿宇倾圮,修年无资,览胜者不无今昔之感。焉榻至粮米乃国课所关,亦不照输,以致本年十月内被差催输而公直侯鹏×进贤同众山主持×稽查已明,××无欠出约具×乡地等具覆立案存房矣,而×德主以暨山主等公议,欲归田前××,恐将来仍属他人之业。与×月初×日请受戒法僧端×清洁真实持斋焚修之,同时与其徒侄玄××领寺田××再×之,××庙有补葺之资矣,兼以众善士施资财,更属×之魁功而再造之宏果也。并列××永垂不朽。是以为序。
     计开延僧保田山主刘炳、梁才、侯中、公直侯鹏、陈帝臣、乡约刘进勉、北×陈宏量、公直刘进×、×田王××、张王生,陈其明、昝进宝、王××、王××、王××、刘天×、肖有才、王 瑞、×××、刘××、王×
     施财补葺善士:杨士元施钱四千五百文、姜文田××二十四两、昝惟×××××两、王思×施银十六两、王浩施银四两钱九千×百文、昝希潜施银十二两、于振海施钱四千二百文、王××施银十二两、王×山施钱八千三百文、昝州六施银五两钱二千七百文,昝××施钱七百三十文、周××施钱二千七百文、裴王文施银十二两、昝××施银五两、王如礼施钱二千四百文、昝布周施钱一千四百文、王同×王××王平施钱三千文,×××施钱二千五百文、白××施钱二千文、王××施钱一千七百文、陈××施钱一千文、逯××施银二×两、肖×施银七两、昝××施钱二千七百文。
     洛邑庠生后学刘士倬熏沐盂手撰文并书丹。
     石匠萧有才  住持法僧同×暨徒××。
     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初十日  吉旦立
        通读碑文不难看出,青莲寺当年之规模,“其貌之巍峨,金碧之辉煌,是一方之大观。”可以想象,当年的青莲寺,苍松翠柏,林木葱郁,环境幽静;殿宇宏伟,雕梁画栋,梁柱涂金;寺僧双膝盘坐,手捏佛珠,普度众生;木鱼声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善男信女,接踵不断,香烟缭绕。真可谓“弱柏倒垂如线蔓,檐头不见有枝柯。影堂香火长相续,应得人来礼拜多”。
       唐代文学家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甄庄村青莲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时光的飞逝,青莲寺也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幸的是,由于受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甄庄村钟情于本村历史文化的村民发现了古碑,搜寻到了残存的历史文化遗存,后又费尽千辛万苦在青莲寺原址的北边重建了青莲寺,这样才让千年古刹重新被纳入人们的视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让善男信女的心灵从此有了归宿。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寺庙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地方。真诚地希望甄庄村能利用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和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挖掘青莲寺文化的丰富内涵,让青莲寺再现昔日的辉煌,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千年甄庄的历史文化,把千年甄庄的名片擦的更亮,使甄庄真正成为一个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地方,成为洛阳市、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网红打卡点!
6 N$ \% E( V# U. P
        作者简介:刘育章,1966年生,河南灵宝市人,1990年7月到洛阳工作。大学本科,法学学士,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高级策划师、高级职业经理人。作品散见于各大媒体。曾任《洛阳企业与企业家》执行主编,编著的《洛阳人文集萃》《洛阳传统古村落》获河南省社科普及类读物一等奖,作品曾荣获2018年度中组部主办的共产党员网第三季度优秀奖。

* q. t! g% L( @
9 J2 h5 t8 h+ j4 H6 _

, G1 {3 N2 e7 e0 S* D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1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五
甄庄人ㆍ甄庄梦ㆍ甄庄情
马银霞
/ t& r5 p$ h, @) P
        甄庄,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57日,暖风徐徐中,我跟随洛阳杂文学会采风团的大队人马走进了甄庄。甫一进村,便被其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今日的灿烂辉煌所惊艳。
        甄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相关资料证实,魏晋时期,洛阳的三大名井之一——甄官井就位于甄庄村。甄庄村在汉代为朝廷甄官署所在地,甄官井位于甄官署之东。与甄官署同时出现的还有东汉的甄官窑,也位于今甄庄村一带。汉魏时期,陶器的烧制应该属于高科技,列为官家的窑口更是规模大、技术精湛、管理严格。因此,甄庄一带可视为汉魏时期的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甄庄,一幅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的画卷正延展开来。
        走进甄庄村,一幢幢靓丽的民居、一个个干净的庭院、一条条整洁的街道、老人们怡然自得,孩童们玩闹嬉戏,空气中都是一派幸福、祥和的气息……
        可是早些年的甄庄却一贫如洗,穷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就连当时的村支书外出开会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还得到处去借衣服穿。穷则思变,怎么改变现状,怎么样让甄庄发展起来、富裕起来,成了村支书刘铁林日思夜想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圆梦是我们这一生的主旋律。宋代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许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宏愿,但是人需要有一种情怀,一种把家国之思在个人生命中得到呈现的情怀。
        高小毕业后,刘铁林回到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大队干会计任上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当上了村支书,村支书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如今的他已是86岁的高龄老人。在对甄庄沧桑过往的回顾时,这位老人激情昂扬,饱含深情,看着老人,听着他铿锵有力的讲话,我突然想到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啊,甄庄人对甄庄浓浓的乡情让人不禁泪目,甄庄,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伊河水孕育的子女将带着心中的梦想回归……
        早些年的甄庄,人穷地薄,人们饥寒交迫。地是盐碱地,盐碱地长不出庄稼,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于是村党委开始花大力气对盐碱地进行治理,先是把一尺多的盐碱地翻到下面,再把好土翻出来,在过去生产工具极其简陋,没有任何现代化生产工具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可谓艰难异常。可是甄庄人团结一心,凭着心中的那份信念,那份执著和梦想,一下翻了400亩,造出了几百亩的水浇地。地有了,庄稼生长还的靠肥料。买不起化肥怎么办?于是就派村里的青壮劳力拉着氨水桶到化肥厂去接厂里排出的废水,一拉就是5百斤……
        在刘铁林老支书任职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甄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原来各家各户的家徒四壁、缺粮少衣,到后来改革开放初期甄庄开始搞起的针织业,甄庄人是实实在在富起来了。当时全村有三百多户针织专业户,成了闻名全国的针织专业村。
        86岁的刘铁林老支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说做人不能未老先衰,村里百岁老人和九十多岁的老人有好几位,86岁的他还很年轻。从老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老先生说,甄庄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甄庄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要把甄庄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
        说到传承,就不得不说现任村支部副书记、优秀针织专业户文立会,他1987年接父亲的班到陕西宝鸡铁路上班,1992年响应家乡的召唤,22岁的他辞职回家乡干起了针织业,在干针织业初期,他背着针织样品到全国的各大商场找买家、定合同,这种场景我们曾在电影中看到过,困难很多,但是他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针织厂也渐成规模。针织厂的活不累,他雇佣的都是本村六七十岁的老人,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后顾之忧。后来甄庄村的针织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一户一辆摩托车,在整个偃师树起了典范,产品也外销到非洲、印度等国家……文立会是村里的村部副书记,怎么样再造甄庄,实施乡村振兴也是他思索的问题。他说要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推进乡村建设,坚持运之有道、营之有效,用市场理念、市场思维、市场机制来建设乡村、盘活资源,带动产业。
        昝素群,甄庄学校的校长和农民画师,对她的采访也让我印象深刻。1999年昝素群接任校长一职,当时的小学部十个班,共有学生三百多人,教师十五个,当时办学条件恶劣,教室都是瓦房。昝校长说有一次正在开会时,瓦房上面的椽子突然断了,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她决心把学校的校容校貌进行改造提升。说干就干,于是她带着全体教职员工,想办法集资办学,先是把学校的新教学楼盖起来了,然后又把属于学校的十几亩河滩地给了村里的九队,换了几亩菜地,扩大了操场的面积,操场上也有直跑道和环形跑道了,同学们学习之余就可以在操场上锻炼身体了。昝校长充满了干劲,后来昝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经过努力,又对校园进行了绿化,并建起了当时被甄庄人称道的文化墙。
        她任职期间,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乡名列前茅,获得过偃师市明星小学、洛阳市示范学校,学校百人腰鼓队,更是在翟镇声名赫赫。昝校长以校为家,在我采访昝校长的过程中,我看出了已是六十多岁的昝校长对甄庄浓浓的乡情,她说她生在甄庄,长在甄庄,是甄庄的姑娘也是甄庄的媳妇,甄庄的一切和她息息相关。
        甄庄人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阻,生命中的那些意气飞扬、奋发向上,那些青春无悔的往事,从来不会消散,它将深深镌刻在甄庄历史深处,珍藏在甄庄后人的记忆中。
我们一次次出发,终究会为了心中的那份情,那个梦一次次归来!
8 `/ l6 n8 V. `4 k( L+ ^, z
        作者简介:马银霞,女,小学教师,自2010年进行文学创作,有多篇文章在洛阳晚报上发表,杂文作品连续四年入选《洛阳杂文》年选,坚信“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开花”!
  R8 E* J# W3 ^: Q4 n- V" _

10

主题

230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lv5)

Rank: 6Rank: 6

积分
865
38
发表于 2025-1-1 09: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杂文作家,高手妙笔!
: a# [1 W) g8 c0 K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15: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
甄庄村的两位老干部  
和文高

( B$ D6 _$ ^: G% r1 B7 R* k9 b
        已誉滿河洛大地的偃师翟镇镇甄庄村,5月7日,迎来了一批文化人——洛阳市杂文学会“走进甄庄”采访团。
        几年前,我曾应伊洛书画社之邀,到甄庄村为该社的农民画配诗,那时的书画社已小有名气,我对甄庄的好感也随之产生。所以,这次接到杂文学会的邀请再次踏进甄庄,我很高兴。很快我就确定了我此行的主要任务——采访甄庄村老支书咎治甫和现任村委魏红星两位村干部,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梳理一下甄庄发展的脉络。
        昝治甫,1964年生,甄庄村第六村民组人,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几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其吃苦耐劳、胆识兼备的性格。1998年,在连续干了十年村委后,昝治甫当选为甄庄村第三届村委会主任,六年后的2004年又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一直干到2020年底。
        面对我的采访,昝治甫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他的“从政史”。而我看到的则是他在任期间干的一件件实事:
        2013年,为体现甄庄村的尊师重教,他向上级争取了专项资金60多万元,把学校危房改造成漂亮的教师办公楼。为此,他在2014年被评为洛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个人,同时荣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农村实用人材奖。
        2015年,投资20余万元,支持以文平川为代表的甄庄农民画家建成伊洛书画社及画室。就在这一年,他当选为偃师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被聘为偃师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
        随后,又在村里建成了甄庄村家风馆,教育村民尊老爱友,孝敬公婆,使社会行成良好民风民俗。在村里架设高杆路灯,逐步实现村级亮化工程,提高村庄品位。坚持每年重要节日给老年人送礼品,春节送米面油等,让老人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
        2021年,甄庄学校上下两层十个教室的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与之同时,村的多功能大礼堂也竣工,从此,村里开大会,村民办红白事,都有了理想的场所。
        此外,他还通过村里小型街道改造、垃圾场变健身广场、垃圾入池、道路硬化、打深眼机井让群众吃上放心水、铺设排水管道等具体事务,让甄庄村容村貌一点点得到改变。    2015年底,昝治甫突发脑出血,病倒在床上,经医院及时抢救才保住一条命,但却落下了后遗症,行动不便,着急时说话不清。但如今看来,他依然体格健壮,身材魁梧,明眼浓眉,声音宏亮。所以,在身体恢复后,又当选了一届五年的党支部书记。在2020年的支部换届会上,他坚持不再参加选举,从此退出了村级管理。
        “村支书是村里的领航人,是干大事的人,相比而言,我们是干具体工作的,干的都是一些琐碎事!”
        采访完老支书昝治甫,我刚把暮光转向魏红星,他便快人快语迎来过来。
        魏红星,1971年生,甄庄村魏梁庄自然村人,个头不高,皮肤白皙,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一看就知道是位办事干练、说话不拐弯抹角、热心公益事业的人。
        魏红星从1997年进入甄庄村委,担任支部委员和村委委员,主要负责村里的水电维修,街道治理,环境绿化,分别为三任村书记搭班工作,深受领导器重,一干就是三十年。虽然年纪刚过五十,但却是村民公认的“三朝元老”。
        魏红星说,他做的都是日常小事,如修剪花木,锄草浇水,电路维修,没干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不值得你写。
        他显然是在谦虚。民生之事无小事,没有村干部默默无闻、尽职尽责的付出,哪有今日甄庄的新变化、新气象!就凭他这种低调的行事风格和办事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精神,足以令对他肃然起敬。    在此,我也和每一位甄庄村民一样,由衷地感谢甄庄村历任村干部默默地付出和奉献。
        采访接近尾声,两位甄庄村的老干部再三嘱我,这些年甄庄村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得益于党的好领导,党的好政策,村两委干部的精诚团结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良好的工作氛围,才有甄庄的今天,真诚感谢全村的父老乡亲们。让我多写写他们。甄庄村的综合治理和村民的综合素质也确实感动了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这颗灿烂的明星村庄,像颗明珠点缀河洛大地,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 F  l' @$ k6 T5 t# d+ t
        作者简介:和文高,偃师参驾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职工作协理事,洛阳市玄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偃师区作协副**、外联部长。出版有《和文高文集》,主编《景山故事》。
7 M2 J9 u! I+ w: r  F" U8 f

7 O5 h, r# g( }' m2 u5 T- ^7 T  o# w- K5 R# L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二十七
甄庄之美
徐锐锋
    我对甄庄的向往,缘于《洛阳夹河滩史话》一书,书中有关夹河滩的精彩描述,至今记忆犹新:“夹河滩太小了,小到很多志书都忽略不计;夹河滩太大了,大到一踏进去,就是几千年,好几天都转不出来”。于是,带着“若问洛阳兴废事,夹河滩里看甄庄”的期冀和“好几天都转不出来”的好奇心,欣然参加了这次“走进甄庄”采风活动。
        甄庄之美,美在这个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美在湮没于这片神奇土地之下的甄官署、甄官井、甄官窑不为人知的秘密,美在曹植与甄妃那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更是美在在此文化基因上生发的新的辉煌传奇。当她从风雨沧桑中走来之时,赓续了先民们依水而居、以商以文以耕传家、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绵远悠长的情感和记忆,随便撷来,便令人陶醉。
        作为一个舞文弄墨之人,给我带来不尽遐思的甄庄之美,首先是那个凄美的邂逅。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曹魏时期,伊洛两河在洛阳城南交汇。从地图上看,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济洛川后,首先到的就是甄庄。也许是甄庄给他留下了太多眷恋和多愁善感,在洛水之南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还是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以至于要用绝世之笔写下那篇《感甄赋》,才开始正式打道回府。自此,让“翩若惊鸿,宛若蛟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成为千古绝唱。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注解中,把《洛神赋》背后的故事大白于天下:当初最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被曹丕抢了先。曹植因求之不得而念念不忘,一往情深。在甄妃被曹丕赐死之后,曹植入朝去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玉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妃之子曹睿宴请自己的叔叔,干脆把这个玉枕送给了曹植。曹植揣着玉枕返回封城,渡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约会,有感而发,写成此篇。
        历经千年,洗却铅华,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情节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悲情也罢,忧伤也罢,都会堙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能够历久弥新、推陈出新的是故事的生发地甄庄这个文化地标,让人一走进甄庄,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得《洛神赋》,想到甄妃,就会有一种真切的现场感,顿时激起内心深处忧伤的情绪。这,或许就是一个千年古村的文化魅力。
         甄庄之美,还美在她是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照耀过的地方,从最早的甄人精湛的陶艺,最早的甄姓播迁,到《诗经》里诗意中国的格局和意象,无不蕴含伊洛两河文明的沧桑与厚重。
    站在这种大文化大气象之下,再从小处着眼来观察这历经千年河洛文化浸润的小村庄,可以真切感受到:自古礼俗社会崇尚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观念,早已融入一代代这些庄户人家的基因和血脉。
        据了解,该村文化名人文晓村最早的文学启蒙来自母亲。文晓村母亲命运多舛,但有幸读过几年私塾与女子小学,知书达礼,坚韧能干。文晓村五岁时,母亲已教他背诵《三字经》,教他唱歌,从此播下最早的文学种子。成名后,他诗歌里反复出现的伊河、芦笛、黄河、纺车、布鞋、粽子等具有夹河滩风情的物像,无不呈现出浓郁的甄庄底色。
        窥斑见豹。以文传家成为这个仅有三千余人的村庄不断成就大儒的文化基因和密码。以诗歌《一盏小灯》一举蜚声海内外的大诗人文晓村,以花鸟画闻名河洛大地的洛阳市美协原**文柳川,都是喝着甄庄水长大,从这片黄土地走出去,被誉为甄庄闪亮的名片和文化符号。
    甄庄之美,若是从空间的纬度来考察审视,还会发现她的风水之美。你看,甄庄南临伊河,村北有洛河和马庄河(古洛河),自古以来水旺地肥草壮,风光旖旎。《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甄庄村北三公里处,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西北方向十公里处是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定都时间最长、区域面积最大的汉魏洛阳故城。除了文化大家,一个武功显赫的武举人的出现,也为这个村庄的文化繁衍锦上添花。从该村近期发现的清同治十年即1871年,由文姓村民自制的重达三百二十斤的掇石来看,当时练功习武应考武科举,在这个小村庄也是蔚然成风。当时由于武乡试录取名额仅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每次上榜者也就是几百名,能考中武举人实属不易。所以,文家地的武举人当时曾轰动乡里。
        改革开放以来,甄庄村民致力打造的以翻砂铸造业、针织业、制药业为特色的三大经济支柱,为这个千年古村的再度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所以,今天的甄庄村民,拿起锄头能种地,拿起画笔是画家,这种自信绝非空穴来风,他们追求文化意义和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和小康,以自己的方式建好自己美丽的家园,底气是十足的。
        所以,甄庄之美,美在村民的精神面貌上,美在村民胸有诗书中,美在村庄的诗情画意里,美在一草一木内,美在的一颦一笑间。
        作者简介:徐锐锋,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洛阳市金融作家学会副**。
9 a2 J7 X8 x% P( b7 O* U/ X
& v8 R# k/ E& W

9 U) s, z7 C" ~- {7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