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楼主: 孙建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阳作家看甄庄》连载

  [复制链接]

1212

主题

2万

帖子

2

精华

贵宾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5628

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21
发表于 2024-12-17 1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顶上去拜读。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16: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河洛文苑有三生有幸等版主,作者还真有点儿三生有幸的感觉呢& w0 l7 x! s! S5 J' e0 ^& F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8 1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十三
5 s4 ^( X1 X0 S. a

" A* I% N: B& s# `" f4 |
回眸大集体时代的甄庄
孙小景


6 n- u7 a4 ^  S: z! @) T' I3 o. q0 B

    知道这次采风是去甄庄,我以为会寻古探幽,毕竟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村庄,可以书写的传说故事真的太多,远的有“洛神”甄宓,近的还有“针织加工集散地”的名头。

    真到了甄庄,这些故事传说都听了,可是最后最让我动容的却是那些发生在上个世纪、在这个村庄依然健在的老人们。在大集体经济中,为了全村乡亲能吃饱穿暖、能在过年的时候多点收入、村民的工分多值点钱而爆发出来的干劲和智慧。

    自古都知农民苦,可农民到底有多苦?看天吃饭,辛苦一年,只为多收几斤粮食。可是粮食为什么少?耕地少,土地又贫瘠,又没有足够的肥料。土地是最诚实的,你摸到了它的脾性,它就用丰收回报给你。可是,当一块土地先天不足,后天又没有足够的给养,它会怎样?

    甄庄地处偃师区翟镇镇,伊洛河相夹的“夹河滩”,最早的中国“夏都二里头”遗址距离甄庄2.5公里。先民选的地方自然适合人类生存,可是千年演变,伊、洛河多次改道,人口爆发式增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留给村民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到了最低点。当时1500多人的村庄,可耕种面积仅仅只有1000多亩,还有很多是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400斤,一年忙到头,分到手里不足200斤粮食,说这是甄庄人生死存亡的危机,并不为过。

    那是在60年代中期,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经过反思后,决定带领全村人触底反弹,改变命运。转换思路后,“人多”不仅仅是吃饭的嘴多,更重要的是“劳动力多”。大片的盐碱地通过“人多”这一优势就变成了水浇地;地少,是因为紧挨着村庄的伊河时不时泛滥改道淹没大片滩涂,无法开荒,那就通过固定河堤,让滩地也能种植农作物。

    以前甄庄人的口号是“堤外损失堤内补”,这句话能不能反过来,变成“堤内损失堤外补”?

    集思广益,思路一条条捋顺,接下来,就是一步步的去执行的过程。

    老先生们的讲述很朴实,随着他们的讲述,我脑海里自动出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面,背景音是“希望的田野”。

    60年代后期,甄庄人下定决心,要改造村里的盐碱地。这时人多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改造的第一步,深翻村里现有的盐碱地。

    土地盐碱化几乎是所有河滩地的通病,也是多年耕种又没有足够肥力的表现,如果放任不管,土地只会越来越贫瘠,当时根据土地盐碱化的程度不同,甄庄的土地平均需要深翻30公分,最深的一处据说深翻接近一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有多少,除了看地力,还要看肥力。肥从哪里来?当时倒是有化肥厂,可是一穷二白的甄庄,根本买不。怎么办?有人出主意,化肥厂里每天会排出来很多废水,这些废水多多少少都含有化肥成分,用这些废水浇地,不也是一种肥力补充吗?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

    可是现实的问题是,化肥厂在几十公里外的洛阳市区,人家废水不要钱,可是怎么把这些废水运回来是大难题,从洛阳到甄庄要过河,每次过河就要交船资,废水拉的少了不划算,运的多就必须用大牲口,那会大牲口不仅贵而且还没地方去买,怎么办?怎么办?

    一环扣一环,难道放弃?

    甄庄人看看自己深翻的土地,一咬牙决定了,大牲口必须买,做了决定,就开始找买牲口的门路,发动身边所有的人打听,还真有了消息,青海那边的农场可以买到马。确认了消息属实,甄庄人拿出了能动用的所有钱,生产队长去了青海,当年带着20多匹马回来了。

    老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带过,我想象了下,60年代坐着绿皮火车去青海,再赶着大牲口回来的难度……别说60年代了,现在有高铁飞机,很多人都不一定敢接这活。

    运输的问题解决了,每天一百多斤的化肥厂废水顺利运回来,肥力滋润着土地,土地不会辜负精心伺候它的人,当年的收成告诉甄庄人,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改造好了现有田地,还得想办法增加土地,土地在哪里?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河滩。那时的伊河滩,一眼望去,全是大大小小的沙丘,高的有好几丈。要把这些沙丘改造成可耕地,谈何容易?

    于是,他们请来了技术员实地勘测,技术员给他们提出了改造方案:第一步,先把现有沙丘削平,连成片;第二步,从其他地方运来土覆盖在沙地上;第三步,种树固沙……

    听到这些我很诧异,不就是种个地吗,整的像一个大工程一样?老人们肯定的告诉我们,沙地就算覆盖了新土,如果不能固定河堤,河流一泛滥改道,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必须种树固堤。

    从1969年的冬天起,甄庄人拼了,500多个壮劳力,4个月,平出来400多亩的沙地,肩拉背扛,大小牲口齐上,运过来2万多方土,甄庄村多了400多亩地。此后几年,陆陆续续,他们平出来近一千亩的沙土地。沙地沿着河堤种上固堤的柳树,里面根据土地情况种植各类作物,沿着河堤则是种下了1500棵苹果树。

    我问“为什么是1500棵?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了?为什么全部种苹果树?有什么说法吗?

    老人笑着回答我,全村当时是1500多口人,所以就种1500棵。为啥选苹果树,因为我们核算了下,苹果树是经济林,只要挂果,就能年年结果,瞎好都能卖钱,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比啥都强。

    同时,他们还开始种水稻。种水稻费工费力,但是水稻能改善盐碱地,水稻又是细粮,村民交完公粮,家家户户能分到细粮,粮食不够吃的人家还可以去跟人兑换成粗粮。自此,村民温饱不成问题了。

    老先生的话说得实在,又有智慧,我给他们竖大拇指。有问题不怕,只要让他们看见希望,再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咬着牙去解决问题。

    在讲述中,他们开心的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时不时互相打趣,一个人说,其他人时不时补充,没有一句抱怨岁月艰难,只有满满的自豪和被认同的愉悦。

       我忽然想起来了上学时看的《飘》,一直不理解冷血的斯嘉丽为什么能牢记父亲的话,守护塔拉庄园。后来的斯嘉丽有钱有势,离开了塔拉庄园,在城里有了个更好更豪华的房子,可是她当她说“家”的时候,永远指的乡下的塔拉庄园,城里的大房子只是“现在住的地方”。

    那一刻,我懂了斯嘉丽说“明天又说新的一天”的底气,也听懂了甄庄这些老先生们回忆往昔时那种自豪和底气。

    甄庄为什么能延续千年?是一代一代甄庄人努力的结果,他们生活在这里,热爱这片土地,他们希望自己的后辈能在这片土地上活的更好,所以他们使出所有的力与智。

    这些老人的忆旧,让我看到大集体时代火红的甄庄。

    忽然,就与这片土地共情了!

  

    作者简介:孙小景,80后中年少女,市井茶店里慢时光生活,爱猫,爱传统文化。


0 R& g1 m. u8 s: l; ~/ ?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1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十四
甄庄人了不得

武秦生

1 c, X3 S  z4 M6 d  M

    与甄庄曹建立先生相识,真是缘份。

    半个月前,从刘彦卿先生那里得知,甄庄出土的一块残碑上发现“高家崖”村字样,为求证与甄庄一河之隔的高崖村历史上有没有叫过高家崖,我来到甄庄。刚一进村,迎面走来一位精神饱满、步履如风的老者,我赶紧上前问道,说明来意,那老者好象有急事要办,只是简短一句话让我先在这等一会儿,就匆匆离去。不大一会儿,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跚蹣而来,打量着我说,是你要去青莲寺看碑吗?建立让我过来带你去!噢,我这才知道那位老者名叫曹建立。半个小时后,办完事儿的曹建立赶过来,向我致歉,并请我去他家喝茶,热情地招待我这个外村人,让人感动不已。

    5月7日,参加洛阳杂文学会走进甄庄采风活动的当天下午,当我看到村里提供的重点采访对象名录上有曹建立时,一时很兴奋,当即提出要去采访曹建立。

    第二次谋面的曹建立,显得像象老熟人老朋友一样,把我拉到家里,泡上一壶成,就打开了话匣子。

    曹建立先生退休前在郑州铁路局洛阳分局工作,他有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查夜班时,如果遇到上班打瞌睡的同志,他先掏出好烟,轻轻拍拍那个同志叫醒他,和气地说,来,吸根烟,惊惊瞌睡虫!效果可想而知。如遇到经常上班迟到的同志,仔细一问,才知道他家离上班地点太远,又不通公交车,曹建立对单位领导说,下个月给某同志弄张自行车票。退休后在村里,他又总结出影响和谒的三种矛盾,父子,婆媳与夫妻,谁家有了纠纷解决不了,都要请他去,因为他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矛盾于萌芽之时,调解民事于双方满意,他每年给周边邻里七十五岁以上老年人送鸡蛋已达十年之久。

    正在交谈时,一个老妪的声音传来,曹先生抱谦起身而去。原来是他脑梗致残的老伴要上厕所,等到他回到客厅,我才知道,他老伴生活不能自理已经六年。孩子们长大后外出工作,这个院子里只有两位老人相依为命,不想老伴卧病在床,吃喝拉撒全靠曹建立照顾,而他也是一位七十七岁的人啦,耄耋之年似青少夫妻如胶似漆,不离不弃胜海枯石烂白头到老,你能不感动吗?

    群众街坊的事无小事,别人家的事就是自己家的事。村里人去上海打工出了事,非要叫他去处理,他义无反顾远道上海,用智慧据理力争,保障了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街上加宽修路,涉及某户利益,他去!夫妻吵架离婚,他去!婆媳姑嫂不和,他去!瞻养老人弟兄之争,他去!就连村领导班子调整,他也去!试想,退休后,自已有退休金,本该打牌下棋钓鱼散玩,享乐晚年,并且家里还有病人,但他闲不住,一有空就往街上跑,就去干一些与自己没有一点利益的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德,大步流星甩手疾行的步伐,声如洪钟的响亮嗓门,闪耀着青春的活力。一颗公正善良的心,赢得了乡亲们绝美好赞的口碑。看到这个为公益事业奔波出力献身甄庄的耄耋老人,你能不感动吗?

    一滴水可以闪烁太阳的光芒,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党员,默默无闻地干着极其平凡的事儿,为振兴农村发出最后的余辉,他是当今时代最可爱的人!他和优秀企业家,党支部全体成员,村委会干部,河洛书画社画师,学校教师,村电工,以及最基层的村组长一样,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打造洛神广场,墙体彩绘农民画,修路,基建,点点滴滴去付出自己的劳动。他和他们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在党的领导下,这个集体的人们共同努力,把甄庄新农村打造的如此美好,其伟功也!

    甄庄,了不起!甄庄人,了不得!

7 \/ s( h5 z/ F. O

    作者简介:武秦生,偃师区高崖村人,偃师区作家协会高龙分会理事。


+ X% x: k; |  `' o# O& Q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0 1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十五


* O1 C4 M8 C9 r, C* S2 h

一惊三叹甄庄村 幸福不忘带头人


7 w: \, c4 ^' C/ r; ~

杨东红

   

    十年前,当甄庄青莲寺刚刚修复起来时,我和洛阳星期六文化论坛的几个朋友曾来寺里喝过茶,对甄庄的村容村貌有了初步了解;五年前,和洛阳的几个茶友去夹河滩的岳滩镇看伊洛何汇流,途径甄庄,专门放慢车速,从东到西隔着车窗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了一下甄庄街景。自认为自己对甄庄村不陌生。然而,57日那天,当我跟随洛阳市杂文学会采风团走进甄庄村时,却令我大吃一惊:甄庄,不是别来无恙,而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惊”之余,禁不住让人赞叹不已。

    一叹,甄庄村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从翟镇镇政府副镇长张冠一的致辞和甄庄村党总支书记刘涛杰的村情介绍中可以看出,甄庄村这一任领导班子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确实干了不少事情。如,村容村貌建设方面的旱厕改造工作,雨污分流和污水排放工作,村道白变黑工作,村庄绿化工作,村庄规划及拆迁工作,体育游园建设工作等等;再如,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与省美术馆、洛阳美术家协会、市文联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偃师区民间书画收藏展、全国牡丹画邀请展、偃师区新农村书画大赛、全国农民画大赛等活动,偃师乡村游首选线路的打造工作,与省美术馆对接设立“乡村美学实践基地”和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项目实习基地工作,国家艺术基金“用艺术点亮乡村”的落地工作,以及伊洛书画社各种培训班的开班工作,等等。

    现任甄庄村党总支书记刘涛杰,是202012月上任,至今工作不足三年,却带领一班人干了别人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干不完的工作,正是如此,才让甄庄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叹,村支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单看这些成就,我一下子把村支书刘涛杰和传说中的三头六臂的神人联系起来,再不济也是一个能耐非凡的强人。然而,当我看到站在主席台上致辞的村支书真人时,感觉与想象中的“神人”和“强人”大相径庭。

    刘涛杰,1.85米的个头,高高大大壮壮的,精神头十足,然而,却不像一般的村支书那样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反而显得有些笨拙木讷。这样的人靠什么村三委一帮人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靠什么让全体村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跟着他干?

    乡村振兴,贵在实干。村民说,他们的刘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实干精神。天天围绕在他身边的村干部说,自从当上村支书后,刘涛杰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他总是早晨六点多钟起床,先在村里各条街道上走走看看,转个两个多小时后才吃早饭,发现问题,不管大小立马解决。村里退休的老支书、老村长说,与刘涛杰接触越多、了解越深,就越感觉这个支书选对人了,甄庄村越来越有希望了!在他们看来,刘涛杰的实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刘涛杰是土生土长的甄庄人,多年来在商海摸爬滚打,靠本分、实在和超人的胆识,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本来完全可以很舒适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经不住上级领导的诚邀,这才决定弃商“从政”,带领父老乡亲建设美丽新甄庄。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责任担当,他很明白自己的身份、角色、地位和责任,就是要有为甄庄村民服务、改变甄庄面貌的真挚情怀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所以,浑身有着想干事、敢干事的热情冲动,以及甘于履职、干好本职的理性智慧。

    二是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几十年来,甄庄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历任领导班子都为此做出来一定贡献,但这些变化与其他先进村、标兵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刘涛杰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要努力干、积极干、抢着干、加油干,就要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就要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立马就干。

    三是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就是要坚持干、干实事、干真事,就是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咬住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态度上要真、在力度上要深、在硬度上要狠、在精度上要准、在广度上要稳、在效度上要韧。

    四是功成有我的实效精神。刘涛杰的实干表现在落地生根,“干成事”“会干事”“善干事”。表现在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要少说话、多做事,要真干事、不搞形式主义或花架子。

        例如,旱厕改造工作,任务艰巨,耗时费力贴功夫,他带领班子一帮人迎难而上,在改造旱厕的日子里,刘涛杰天不明就起床,不但要捋顺当天要办的要事,还要到村民家走访,倾听群众意见。在他的努力下,长期困扰村民的污水排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村民自此不再为“担茅粪”发愁。

    再如,村里街道“白变黑”工程问题,获得上级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是个重要条件,在修路的那段日子正是伏里天,下午两三点钟,当村民还在午休的时候,他已经带着村干部奔波与上级各个部门了。修路是个系统工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扩宽道路要砸掉一些村民的台阶,先前的水泥地板凸出需要电锤击打,民工砌窨井需要安全保护,等等,都需要刘涛杰操心。他不仅经常带着村干部来回巡视,见到问题现场解决,而且还能扑下身子和铺路工一起干活,不仔细观察的话根本看不出施工队伍中,还有一位村支书。

    又如,占地13亩的洛神体育广场,是甄庄村一个著名的“脏乱差”地方,到处是垃圾和猪圈,污水乱流。刘涛杰决心要把这个“脏乱差”变成全村最美的地方,但谈何容易,仅危房和猪圈的拆迁就费尽周折。但他硬是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通了周边所有村民的工作,并身先士卒,抽空就带领村干部和村民组长到广场施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扯地埋管,挖沟,建护坡,垒花坛,平整土地,忙的不亦说乎!

    三叹,刘涛杰的爱心和正气

    其实,刘涛杰的少言寡语,不代表他木讷,更不代表他笨拙,在他的心里藏着大爱,在他身上充满了正气。

    上任两年多来,刘涛杰通过自己的实干,一直在致力村风的改观、文明的提升以及甄庄精神的提炼。这一点,通过他在村里搞的三次募捐活动即可略见一斑。

这三次募捐活动分别是2021年的村庄绿化募捐、2022年的“99公益日”募捐和2023年“远洋杯”篮球精英赛募捐。

    刘涛杰认为,甄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顺应广大村民愿望的惠民之策、民心工程,需要村三委去正确引导、广泛推动,从而让全体村民积极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广大村民的主体作用。因为甄庄村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和工程项目的建设,如果没有村民的热情参与都是注定不能成功的。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这也决定了他们是甄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他看来,广大村民目前对甄庄的新农村有着高度的热情,对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向往。作为村支书,我只有尊重和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使甄庄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把村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凝练出一种“甄庄精神”,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撑。

    2021年,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甄庄村要进行全面绿化,打造美丽甄庄。但村里并没有任何集体性质的企业,钱从哪里来?刘涛杰毫不犹豫,首先把自己家里的钱拿出来,购买了价值36500元的146棵银杏树,从村庄伊河大堤之下到中心主干道,绿化一新。

    “组看组,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村支书的豪气和表率,马上感染了广大村民。村支书带动村干部,村干部带动村民和私营企业、个体户,村民带动外地的甄庄籍人员,很快就募捐到20余万元。

    2022年九月初,为迎接“9·9公益日”活动,刘涛杰提前三天召开了村三委、党员代表和组长参加的扩大会议,部署“9·9公益日,一块做好事”工作,向大家阐述了甄庄公益的意义和力量,并带头捐款2100元。在他的带领下,其他村委干部、村民、企业以及在外工作的本村籍人士,纷纷捐款。很短时间内便募集到捐款13.7万元,成为翟镇镇所有村庄捐款最多的村庄。

    2023年大年初一至初四,为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甄庄村举行了首届“远洋杯”篮球精英赛,共有6支球队参加。活动费用加上负责治安秩序的人员开支等等,需要不菲的资金。素有爱心企业之称的洛阳远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急村委所急,想村民所想,以冠名的方式赞助了5万元经费。考虑到还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开支,刘涛杰自己又拿出5000元钱,捐给篮球精英赛组委会。

    刘涛杰说,不管是自己捐的钱也好,还是村民捐的钱也好,其目的是要营造一种甄庄的大爱和谐氛围,树立一种干事创业的正气,凝练一种积极向上的甄庄精神。在他看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种氛围、正气和精神在甄庄村正在逐步形成,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氛围的营造是难能可贵的,精神的感召是惊人的。

    如今,甄庄村广大村民已被刘涛杰的大爱、正气和“甄庄精神”所感动。他们知道,村干部个个一心为民,都在想方设法把甄庄村建设好,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因此,大家也都鼎力支持村里的工作。例如,大家踊跃捐款,积极参加各项义务劳动,争当保护美丽家园的护卫者,等等。在河堤附近居住的刘老汉,在洛神广场占用的地块养有100多头猪,以前全家的生计都寄托在这些猪身上。广场开始修建后,老刘亲眼目睹了刘涛杰的辛苦及村干部为改变村容村貌的决心和干劲,深受感动,没等村干部过多的做工作,就主动把自己的猪卖掉、猪圈扒掉,配合村里的工作,并积极主动到工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委也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想方设法为村民谋福利。如,2021年重阳节,刘涛杰领着村委干部走进40多户8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以及空巢老人和贫困户家里,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2022年春节前(腊月二十三),全村凡是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都收到了村里发放的发一袋米、一桶油。大年初一那天,村委干部又顶风冒寒到村中18户9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送去了米、面、油及200元慰问金。

    刘涛杰说,每年重阳节、春节期间看望、慰问村里老人,要形成惯例,要出台一套完善的甄庄村精神文明制度,要纳入“甄庄精神”的塑造之中。

    好一个甄庄村精神文明制度,好一个“甄庄精神”!

    这,是不是两年多来甄庄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奥秘所在呢?

    作者简介:杨东红,洛阳市杂文学会副秘书长,洛阳星期六文化论坛秘书长,洛阳知名公益人士。


( y" q& g; k9 F6 \! }1 ~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0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十六
如果洛神回到甄庄
桑  笛

+ `' ?; Q8 @7 A
        传说曹植路经洛水,梦见洛神踏波来会,那时的洛水之滨,水面上金波荡漾,瑞气千条;伏羲之女宓妃的仙魂踏乐而来,洛水上下,犹如仙境。洛神诵读曹植诗作,赠明珰而别。曹植醒来,感慨万端,于是有了千古美文《洛神赋》。
        去甄庄,我的初衷是想寻觅洛神的痕迹,因为那篇《洛神赋》极尽文辞之优美,写相遇,诉情思,即使那只是曹植的一场梦境,我也想走近曹植做梦的地方,看是怎样的洛水盛景,可以成就一篇情赋的典范光耀后世。
        到了甄庄,在春末午后的阳光明媚下,我走进了一条画家的长廊,一条被村民称为洛神大道的街上,开的正好的树月,似乎在为就是街边墙体上色彩明艳的画作喝彩。午后的街道很静,除了陪同我们的热心村民,其他的人应该是在午饭或者午休,偶尔经过的村民,看着我们这一群,都露出了友好而善良的笑容。我拍着路边的花和画,不知不觉被甩得太远。有两个大姐在打招呼,一个对另一个说,我看到彦卿来了。另一个怀疑的说,是他么?两个人浓重的乡音中夹带的情绪我听出来了,是敬仰的雀跃,是追星般的荣耀。她们看我在看,不好意思的笑,我也笑,想说,是真的,是彦卿来了。
        彦卿,刘彦卿,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许多年来,用文字和足迹不停地在为家乡发展呐喊助威的人。
        如果洛神来到了甄庄,她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人,这些人善良、坚韧、有着对诗意生活的爱恋和对未来的幻想与憧憬。他们,很像千年前踟蹰于潋滟水波旁的曹植,只是他们没有“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的幻觉,他们所创造的生活,是真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如果洛神看到了八十六岁的老支书刘铁林,她会惊诧于这位老者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远见卓识和广泛的社会网络资源,她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显得儒雅朴素的男子是带领着村民进城打工、创办企业,改良粮食结构,发展针织产业,让甄庄始终领先长跑的人。
        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了这里的洛阳远洋制药公司,整齐的厂房,严谨规范的厂容厂貌,偶遇的知性大方的职工,让你完全感受不到这只是一个村办企业。遇到的热心村民笑容饱满,提起带领大家发财致富的能人,村干部也是赞不绝口。也正是这些以身作则、道德高尚、诚心诚意造福乡梓的模范成为了甄庄这个千年村落文化的传承人。
        这些人是普通的甄庄人,更是满怀赤子之心的河洛人,洛水的魂伊水的神,早已渗入他们的血脉,他们维系的是关于乡土的权威、是文化秩序,也是乡愁的深情,更是甄庄村新农村建设中最积极的引领。
        如果洛神遇见了刘涛杰支书,不知她会用什么眼神来关注这位甄庄村的领头人。这位高高大大的汉子,浑身上下洋溢着男人的阳刚之美,上任仅仅两年多,就让甄庄发生了如此大的改观。但他却从不多言,不谈风月,只知埋头苦干。这种少言寡语、大智若愚的男子,洛神能与之共情否?
        如果洛神遇到了文平川社长,她一定会喜欢这位可以用画笔勾勒家乡、描绘未来的才子。徜徉在甄庄这条长达1.2公里的南北主干道上,她会通过这些色彩饱和、情绪丰富的画作,体会到现代农民那种自发、淳朴、天真的精神情感。细细地品读这些出自甄庄人的画作,她就能骄傲地理解到她千年前经过的这片土地,因为有伊洛书画社的农民画而再次声名鹊起。
        洛神不会知道,这片土地随着社会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迁,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在连绵不绝中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和河洛文化特色。甄庄人在用各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独具特色的认知传统和思维方式。
        坐落在洛神大道上的青莲寺遗址,门头幽静深邃,与周边延绵热烈的农民画相互呼应,一古一今,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朴拙一时尚,成就了时代风潮下的甄庄味道。
        洛神来了,会喜欢这样的味道的。
        顺着洛神大道一直南行,就走到了伊河长堤。长堤下,即将成熟的麦浪绿波翻滚,如同古伊河水波荡漾。这里有一个新建的洛神体育游园,现在是甄庄村民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此处的洛神,与现在甄庄村北、尚庄村南距离古洛河不远处的洛神庙遥相呼应,构成了以洛神传说为依托的美好的氛围。我们没有去传说中甄妃与曹植邂逅之处,因为或许那里早就只有故事没有痕迹。但是洛神体育游园里,却处处有洛神的故事。
        “村头闲坐叙河洛往事,亭里凭栏观人间烟火”。洛神若来这里,也会喜欢这里的绿树红花,会喜欢这里的亭台楼榭,也会在照壁前高声吟诵《洛神赋》的抑扬音律,会喜欢甄庄人爽朗的笑,真挚的情,努力前行的眼界和胸怀吧。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千年古村甄庄,是五千年河洛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追梦四海的精神港湾,是中华文化衍生发展的根基。这里,有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又有普通村民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今天,我们走进甄庄,去体会千年村落所拥有的文化特质,也用我们的方式去留住甄庄的“魂”。虽然我们无法重现曹植的梦境与洛神相遇、相爱、相知,为历史留下一段深刻与美好的佳话,但我们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以逐梦的勇气重新续写与洛神相会的新传奇。
9 j2 G$ F/ n& p( X2 E8 f
        作者简介:周宁,笔名桑笛,就职于洛阳广播电视台。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大型文旅活动策划,导演。业余热爱行走洞察人生,码字记录生活。
/ Z. Z% _) v: d$ s* R

( K2 [* g' l; R! D, E) H7 S/ _5 |" y# }9 Q7 e& G3 c7 T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0: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十七
与甄庄村民拉家常
沙  草

' r) |) P4 k; b) ^
        202357日,参加洛阳市杂文学会甄庄采风,收获良多。次日清晨,脑瓜子清醒,抓住手机发了个朋友圈,图是昨日采风照片,挑了几张,文是现写的:“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此言不虚。农村在变,越变越好。参加采风,健体健脑。”
        健体健脑,此话甚好。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是心里话。健体不讲了,年秩七旬,能跑则跑;健脑者,益也。这多年,理论界文化界,真理模糊,似是而非多,声音混杂多,莫衷一是多。如何办?多走走,多看看,接触真实生活,体会新鲜空气,当然是良丹妙药,可治“百病”。
        书归正传。采风,下午安排的是面对面采访,村里对采风很重视。专门印制几十人的通讯录,村里各种人物都有,从村支书到农户庄稼人。我与同行的一位李姓女文友不约而同,都想找个普通人聊聊,就由村干部给选了对象,然后把我们带到了这位村民家。
        这户人家姓昝,主人1950年生人,属虎。握手寒喧后,落座。主人很热情,拿个新崭崭铁茶叶筒给我们沏茶,毛尖。我留意了一下,主人家的客厅足有二十平方,沙发、茶几、空调、饮水机,一应俱全,沙发旁边还有冬天取暖的壁挂炉暖气片。我问:冬天可用?主人说,能用。
        主人比我大三四岁,由于年龄相仿,所以话匣子打开,便发汩汩流水了。话题从他的儿女说起,他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孩子们都很孝顺,逢年过节便带着各自的孩子们回来,那时节,这个大家庭顿时就热闹起来了。儿子在四个孩子里最小,现在在城里发展,前些年经营塑钢门窗,生意不错。三个女儿出嫁后,也经常回来,老二闺女嫁在附近村子,也属翟镇镇,近,回来更方便。
        他与老伴在家,守着这300多平方的二层楼的小院。他爱书法(我们后来也上楼,看了他的画室,他写毛笔字,走的隶书一路,像模像样),老伴爱玩。我问了一句,老嫂子呢?他说,玩牌去了。
        真正的话题从他的社保医保开始。他告诉我们。他现在一个月有130元的养老金,政府发的;还有一亩八分地(甄庄地少人多,分地时一人才分了三分地,他家六口人),前四五年租出去了。一亩地,村子里的时价是1000元,也就是说他和老伴一个月还有150元的进项,两个130,加上150,总计410元的生活费。我和那位女文友都说,这恐怕不够吧?他答道,孩子们再贴补些,也差不多,农户人家,平常也不用买菜,房前屋后自己种点,也吃不完。就是米面油要买,够花了。我们也问了孩子如何贴补,他笑笑说。没有一定,过年过节,孩子们回家,给个红包,千二八百是常事。
        我很关心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他告诉我们,现在租地的是种地专业户,还不是合作社形式。专业户,有本村的,也有外边的。租地多的有百十亩,也有几十亩的,村子里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种地模式已经没了。
        话题转到了他的医保上。他说现在的医保还可以。村子里有4个小诊所,私人经营的。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灾,在村子里都解决了,三几十块钱。大点的病,到镇上的卫生院(这还是老称呼),也能看,收费也不高。前些天,他腿疼,到卫生院扎针,花了300多,自己掏了30来元,10%的样子。他讲的这个医保政策,我知道,原来叫“新农合”,现在可能改成“城镇居民医保”了。如果有大病,到县区或市里医院,个人负担的比例会稍大些,最高的可能到四六开,也就是说医保承担六成,个人负担四成。
        同行的文友问了句,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不?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了句,人有啥样子。那意思就是看你自己咋看啦!
        话题转到了他年轻时的故事上了。他重点讲了两件事。一件是他十一二岁的时候,也受过饥饿,最难过的时候,没有粮食吃。只能用磨豆时从磨盘下扫的一点豆皮(也不舍得多放)和野菜煮成菜糊糊充饥。上小学那几年,要是有个粗粮馍吃,那就很高兴了。他说到这里,我记起了上午在村委会会堂举行“采风启动仪式”时老支书刘铁林讲到的情况。那时候,村里的地,一亩地也只能打400斤麦子,根本不够吃,分到社员手里,一个人才能分260~280市斤,白馍难吃到。哪像现在,白馍没有稀罕了。老昝说到这儿,笑了。
        他又说,16岁那年就下地干活了,一天能挣六七个工分了。棒劳力,一天10个工分,三出工,早2分,上下午各4分。一年干下来,分红时候,棒劳力能分个几十块钱。后来好些,到分地之前,能分到100多块了。第二件事他盖房子,是1992年,到现在已经31年了。提起盖房,他很自豪,他说那时孩子们都小,全靠他了。我仔细地看了房子。七八分地上起了这300多平米的二层楼,进门有门厅,然后是天井,卧室客厅好几套,厨房、卫生间功能齐全。这格局,别说在三十年前的农村,就是在洛阳城,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我忽然觉得老昝很了不起。
        末了,还有两点花絮。一是老昝这个人一点都不像我们印象中的老农民,他个头高,也不胖,穿戴整齐,气质不凡,如果不了解,单看外表,他像干部,也像教师,而实际上,他一生务农,前些年才从土地劳作上解脱出来。说到这里,他说出门在外,很多人说他像老干部。他的装束和气派,叫我想起了上海的一个老称谓,老克腊,对衣饰的考究和精致。
        另一点花絮是,分手时,我们给他留下了手机号,希望他到洛阳给我们联系。出门时,他抓起桌上的一瓶酒,说是中午去参加一本家侄孙的婚宴时主家送的,非要送给我。这让我想到了中原人、河洛人的忠厚。
9 F2 d6 Y' c) K$ _! l. h3 ^. |: t
        作者简介:沙草,本名孙新建,洛阳老城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杂文学会、老作家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沙草自选文集》。洛阳市老城区第十届人大代表,洛阳市民政系统地名专家库专家。

5 F- g7 z+ T5 I

8 \6 R$ ]' C8 s. U* `" e% `- s8 x0 A) P. t/ [" H1 H

10

主题

230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lv5)

Rank: 6Rank: 6

积分
865
28
发表于 2024-12-22 17: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不少文章内容翔实,笔力雄健!
" z+ Q. D0 t2 B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1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系列之十八
甄庄的“求甄”之路
尹承伟
) y* v* @4 j: [& N, n1 F0 [# O5 n! H& x5 K
        但凡一个以姓氏为名的村子,该姓氏一般都是村里的第一大姓,这是历史变迁中抹不去的记忆。我从没见过张庄里没有张姓人家,李村里没有姓李的,不要说没有了,少了都不可思议。
        但是,偃师的甄庄村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当我来甄庄采风的时候,才知道甄庄3000多人口中没有姓甄的,真的,一个都没有。为什么?我决定开始我的“求甄”之路。
        据学者刘彦卿介绍,甄庄是东汉时期甄官署和甄官窑的所在地。甄官是始于东汉的官署名,掌管砖瓦瓷石之事,也就是说,皇宫的一砖一瓦都是在这里监造的。这就是甄庄的来历。
        拨开历史的迷雾,“求甄”竟如此简单。然而,在了解了甄庄的发展史后,原本“求甄”的我却发现了甄庄人自己的“求真”之路,这条路奠定了甄庄人“求真务实”的品质,是甄庄人的自我拯救、自我革命之路。
        甄庄紧邻伊河,自古人多地少,在那个“以粮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甄庄人的生活有多难?曾担任过38年村党支部书记、今年86岁高龄的刘铁林老先生说:“当时我去县里开会,连一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最后向堂哥借了一件旧军装。”
        怎么办?阶级斗争高大上,吃饱肚子才是真。
        1969年,洛阳城里像全国一样掀起了“深挖洞、广积粮”的热潮,粮积了多少不知道,洞挖得真是够深。甄庄人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迈出了求真务实的第一步。向洛阳城里派出了自己的施工队,50多名精壮劳力浩浩荡荡地进城务工。十几年后,人们才开始接受“农民工”这个词,而在当时,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呀。
        甄庄人真敢想也真能干,半年时间就给村里带回了80万元的收入。1969年的80万,这是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甄庄人没有见好就收,第二年接着进军洛阳城,一拖、洛玻、军分区、储运站等洛阳人熟悉的地方都有甄庄人洒下的汗水。“农民工大军”也迅速壮大,最多时有300多人,活干完了再自己找活接着干,在洛阳城里干了四年,每年都给村里挣回120万元左右。
        尝到了求真的甜头,甄庄加快了脚步,相继建起了面粉厂、翻砂厂、木业厂等集体企业,求真之路越走越宽。很快,甄庄真穷变成了甄庄真富。
        甄庄人没有问进城务工的行为是姓社还是姓资,也没有问农民不种地算不算不务正业,那时的国之大者是闹革命,而甄庄的村之大者却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甄庄的“求真”之路也延伸到了沿海地区。外出考察的村干部带回了新项目,大家集体决定上马针织厂。
        没老师?请!
        没技术?学!
        没设备?买!
        四台织机开启了甄庄人编织美好生活的梦想之路。一条条围脖、一顶顶小抓抓帽供不应求,针织厂24小时连轴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超过60万元。第二年,针织厂的设备增加到了18台,产品畅销全国。
        这四台织机带起了甄庄和整个偃师的针织产业,甄庄家家织机响,户户盖新房,产业兴,村民富,万元户是刚起步。八十年代的甄庄,每年有几百人在全国各地跑市场、订合同、买材料,甄庄在行业内的地位颇有东汉时期甄官署和甄官窑的味道。时至今日,甄庄的针织企业仍然是义乌外贸订单的首选供应商。
        几十年的沧海桑田,甄庄人的“求真”之路没有变,起点是务实,目标是安居乐业。相继兴起的毛毯厂、制药厂、摩托车配件厂等等都办得有声有色。水电气入户,村容村貌整齐干净,河边的洛神体育游园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里的伊洛书画社培养出一批批农民画家,村道两旁的壁画都出自他们之手,2023年首届全国农民画创作大赛就在甄庄举办。这一切都是甄庄求真之路上的里程碑。
        采风结束,我在想,甄庄的甄该怎么解读?要我说,甄庄的甄是求真务实的真,是认真做事的真。认了这个真,村里的事一定能办好,国家的事也一定能办好。
   
     作者简介:尹承伟,洛阳媒体人,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洛阳市杂文学会执行会长。
" u8 o. \# K5 K, m, S1 }, }

671

主题

265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4253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09: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作家看甄庄”之十九
美丽甄庄颐养乐
许宣知
  
          初夏,和风徐吹,暖阳高照。洛阳市杂文学会“走进甄庄看振兴,描绘古村新画卷——洛阳作家看甄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精彩纷呈,全场的热情被瞬间点燃,如同当日的温度,热气腾腾。
          单说几位甄庄人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涛杰简要介绍村里软硬件项目建设,勾勒未来美好前景。桩桩件件,质朴中蕴含着职责担当,不忘初心真抓实干,成就显著;村伊洛书画社社长文平川专题发言,回顾农民画社借助三大优势,发展迅猛,屡获殊荣,如数家珍;村集体企业带头人、企业家刘永照畅谈乡镇企业起步与壮大,敢为人先,当洛阳“最早的农民工”,夯实了集体经济基础;村党总支原书记刘铁林主题发言,忆过去、诉衷肠。人穷地也穷,十年困难时期,甄庄村人靠“四点”勉强活下去。现在变传统农业为现代科技,靠再造力争达“六个目标”,全村实现了共同富裕。要“大笔写大字”,再创新辉煌!
       对比一些华丽的排比句式讲话,或如同嚼蜡的照本宣科,这几位甄庄村官,不用讲稿,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语言生动,一气呵成。说的皆为家常话,道的都是村里事,字字饱含深情,句句诚挚实在,带着犁铧刚揭起的新鲜泥土味,散发着大地春华秋实的芳香,真的“很农民”,句句接地气!入耳入心,感人至深。
       要知道,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年近六旬了:刘涛杰书记58岁,文平川社长64岁,刘永照老先生年龄比肩孟夫子,老支书刘铁林86岁高龄,更是声比洪钟响,中气分外足。大家纷纷表达由衷地敬佩,刘老淡然一笑:“我这年龄在村里是一群一群的,不算大。”一旁的刘涛杰书记接着话:“我们甄庄是长寿村,长寿老人很多。”这让我兴趣大增,迫切希望采访一下老寿星。
          文社长带我来到文顺方老人家里,老两口正在忙乎,一个挥锨,一个搂耙,你一下我一下的,动作娴熟,悠然从容。
          文老的二儿子文书贵告诉我,老人正在填埋公用下水道。队里准备统一回填的,老人今天闲来无事,主动把自家屋后这一段给填平了。
          我问老人高寿?文书贵说他父亲97岁、母亲93了。尽管我已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超出想象。高龄老人嘛,难免颤巍巍的。这二老可好,步履稳健,还在不停劳作呢。
        来来来,请二老坐下聊聊天。
         文书贵说二老身体总体不错,父亲没有三高等基础病。母亲虽然血压有点偏高,但服药控制的还行。他们都是自己料理生活,能做的都自己动手。一日三餐清淡随意,不挑食。你看小院里都是他们种的香葱、小青菜、金达菜,绿油油的,很新鲜。老人听力有些衰退,跟他们说话要大声些。
          两位老人褐红色脸颊上现着平和的微笑,透出豁达、善良的性情。
          文书贵接下来一句的话,又让我吃了一惊:“人家还打工赚钱呢!”
          打工?干什么活?
         到附近的家庭工厂去,主要做翻帽子、倒线这类不费眼神的粗活。文书贵指着墙角的车说,路远一点的,他们蹬着这小三轮车去。
         老人的精神头真好!我不由赞叹道。接着又很俗气地追问一句,一天能挣多少钱?
         文书贵向父亲大声翻译着我的问话。
         文老说手摇倒线,粗线两人一天大约能倒25斤,一斤挣四五块钱。
         考虑到父母年岁大了,我们姊妹六个都不想让他们干。我舅说,老年人活动活动好,就当是锻炼吧。
         父母一年的养老金加上高龄补贴好几千,根本用不着,非要给我们。文书贵补充道。
         看看,哪里是养儿防老?分明是对晚辈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哦。
         抚摸着大娘结实的肩膀,我伸出了大拇指。大娘笑着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天哪,耄耋之年还在做家务、干农活、打工挣钱,还要怎么样才算中用?!我暗自约摸着,自己到了这把年纪,怕是走不动了呢。
         二老的精气神为啥这么好?我想探个究竟。文书贵说可能得益于三点吧:一个是基因,我奶奶活到97,外婆也是90多了。第二是心情好,不生气,老两口和气,儿女孝顺,家庭和睦。第三是经常干活,活动筋骨、多晒太阳身体好。
         是啊,文老夫妇年龄合计都190岁了,还到处找活干,说不劳动浑身不舒服。
         想起平时城里所见,不少高龄老人,儿女不让干这不让动那,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吃饭端到跟前,行走搀扶着,或轮椅推着,悉心照料,一门心思让老人“享清福”。
         有研究表明:如果老人事无巨细地被照顾、被侍候,取代了自主活动,等于剥夺了其使用和维持肢体能力的机会,会加速身体功能的衰退、衰老,弱化甚至丧失自理能力。照护老人应理性、科学,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以本人活动为主体,尽量维护和延长其身体机能。将生活主动权交给老人,让老人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这才是符合颐养天年的孝敬之道!
         现如今,甄庄村60岁及以上老人有794人,占全村总人数3621的21.9%,长寿比例远高于洛阳市的18.7%、河南省的18.86%(均截止2022年底),甚至高于北京的20.18%(截止2021年底)。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15人,其中一名已经百岁。这些老人大多身体状态良好,生活能够自理。
        《庄子·外篇》所云“寿则多辱”,俱往矣。
         甄庄的老人们,在企业里,在机器旁,在画壁前,在田野中,干着他们熟悉、擅长的活计,适度劳作,发挥余热,继续奉献,从而获得自豪感、幸福感,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像老书记刘铁林,仍在为企业管理及村里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甄庄老人多长寿,得益于相应的大环境。村里每年评选孝敬标兵,春节给65岁及以上老人发放年礼,给80岁生日的老人恭送“寿”字字画,“重阳节”上门慰问八旬老人,每年对百岁老人重点慰问等,营造了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老人们心情愉悦,焕发出令人惊叹的不衰活力。
         甄庄的老人是新时代的有福之人。富裕乡村的经济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乡村文明、子女孝顺使他们养老不愁。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古老村庄的康养新观念,也看到了农村养老的一种新范本。
         采访结束了,一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金色阳光下,碧绿麦地旁,两位奔向百岁的老人,挥动两臂,悠悠劳作的模样,温馨而美好。
; U* z4 p4 ~9 g) Q, O7 c& f8 F$ z
    作者简介:许宣知,笔名许之,《洛阳晚报》原特约评论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曾在全国散文征文赛中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追逐夕阳的旅行》(国家图书馆收藏)。
0 d3 U7 N) B5 M2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