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生物钟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 把握最佳时机,创作著名作品 文艺创作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把握最佳时机,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灵感和最隹时机是什么?又如何去捕捉和把握呢? 俄国作家绥拉菲摩维奇有一次旅行经过高加索山脉的峰脊,那灰色的悬崖、无底的深渊,看不见的涧水从烟雾弥漫的深谷中传出的永久不息的奔流声,发着白光的雪山峰顶以及它们周围的蓝色阴影,这一切使他如梦初醒,联想到山峦中奔涌着农民起义的“铁流”。就这样,孕育了文学巨著《铁流》的创作。这是文学史上突然颖悟、灵感骤至的实例。 此外,节律理论指出,人体机能高潮在上午9时至12时和下午15时至21时。由于每个人长期形成的创作和工作习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日节律“习惯性高潮"或“习惯性低潮”。如有的作家深夜里文思潮涌,有的作家却在凌晨下笔有神。如果日节律高潮怡逢月节律高潮期,尤其是智力、情绪节律双高潮期,可称之为“双料高潮期”。此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为灵感的触发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据传有位欧洲作家,写作时书桌边要放一令白纸,方能获得灵感,才会妙笔生花。另一位作家写作时却要将双腿泡在凉水里,才会文笔流畅,才有创作激情。这些写作时的怪僻,并不是灵感的必然前提,只是一种条件反射。“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灵感,只能是长期积累,辛勤工作、刻苦钻研的必然产物。可以肯定,没有丰厚的生活经验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就写不出青史留名的佳作;没有牢固的科学基础和长期的刻苦攻关,也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发现。经过孜孜不倦的追求,锲而不舍的努力,灵感一定会倏然而至。愿您能应用生物节律原理,科学安排创造性活动,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使事业更加成功。 把握“灵感”机遇,科研最出成果 “灵感”,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字眼。人们多么希望在科学活动作出重要的科学发现啊! 在一个静谧的秋日之午,科学家牛顿在果园里阅读,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牛顿由此想到了地球的引力,进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科学史上顿开茅塞、捕捉灵感的典范。无论是侧重形象思维的文艺创作,还是注重逻辑思维的科技活动,都是需要灵感的。所谓灵感,就是在科技活动或文艺创作中,由于某种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对某种构思长期琢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由于有关事物的启示、突然顿开矛塞而捕捉到的富有创造性的构思;是突然颖悟时所显示出的一种思维高度集中,情绪高度兴奋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创造活动的一种冲动。 灵感在什么时间易于爆发呢?我国的有关研究人员对许多科技与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和调查,终于发现:“灵感”多发生于生物节律的高潮期,尤其是智力和情绪节律双双运行在高潮期。这段时间,他们有更强的“创作欲望”,能全神地贯注于创造研究之中。因此容易产生激情,使创作或研究效率倍增。 因此,科技人员或文艺工作者在生物节律高潮期间应抓紧时间创作或攻关,而且可适当地给自己的工作“加码”,并要尽力避免干扰,不去做与创作或科研无关的事。这样,您就可能获取更为丰硕的成果。如果在低潮期感到思维艰涩,进退维谷,陷人难产的窘境,也不必担忧烦躁,而应顺从身体机能的变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工作。此段时间,可安排难度较小的一般工作和学习。而在临界期感觉不佳的话,可以不去冥思苦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妨放松放松,转换-一下兴奋中心,积蓄能量,迎接灵感的再度触发。顺便提及的是,从健康和长寿的角度来说,作家,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在创作或科研工作中,应服从日节律的规律。人体节律是由环境、遗传等众多因素确定的,尽管灵感需要迅速捕捉,但创作和科研是一种艰难的长征,既需要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的“冲刺”,更需要耐力和韧性,经过长期作战,方能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高节奏、高效率。许多有识之士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提出了很多精辟见解。如果您细心漫步书林,就会发现:速记、效率手册、快速记忆法、学习方法纵橫谈……诸如此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从人主观能动的角度,来寻求高效率的途径和方法的,而人的自身内部,有一种影响行为效率的客观规律,这就是人的生物节律。也就是说,不仅主观的努力在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人体自身的客观节律变化也在扮演着微妙的角色。我们通过时间的科学安排和利用,使活动的内容顺应人体客观的节律变化,与之协调和“共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快速高效的目的。 人体存在着起伏变化的生理、心理和心智节律,自然,人们的主要行为,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会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对于学习和思维性活动来说,智力节律的影响作用举足轻重;而一般的体力劳动和工作,体力节律则起主导作用了。概而论之,从整个月节律周期来看,当智力节律处于高潮期时,学习和工作效率会高一些;而当智力节律处于低潮期时,学习和工作效率相对低一些。当然,人体三节律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当智力节律处于某一确定状态,而情绪节律或体力节律不同时,效果是会有差异的。一般认为:三重高潮期是学习、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期,次之是二重和单重高潮期;而三重临界、二重临界是效率最低的日子。 日本熊本大学佐佐木隆教授研究表明:人的身体机能随时间而变。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条件下,白天和夜晚的疲劳程度有很大差异。人类早期只能借助太阳的升落规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逐渐形成了白天劳动、晚上休息的基本模式。这种规律影响至今。 “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要因地置已 苏联学者根据人们一天中工作能力的变化,将人分为“猫头鹰” ( `7 t& y) H: U" G# Y7 B1 q
2 j4 C" L; C7 K4 q# p
型和“百灵鸟”型。“百灵鸟”型上午感到精神振奋,工作能力强,晚上则无精打采;“猫头鹰"型则要到接近晚上才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才能有较高的工作能力。这种差异是由他们有机体内分泌和心理的不同而决定的,是有机体内部固有的特征,而不是对某种劳动作息制度形成习惯的结果。 图n30.夜行动物猫头鹰 & V. x6 r8 P/ O, D
/ G9 O# L0 Z, ?% E {: X5 Z根据人体昼夜机能差,我们可以知道:在一天当中,学习和工作效率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将日节律和月节律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月生物钟和日生物钟均处于高潮期,学习和工作效率较高; 如果处于低潮期,效率就低。除了上述两种简单的情况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情况,比如三节律的三重高潮、二重高潮、单项高潮和三重低潮、二重低潮等。而对于不同的复杂组合状态,对于不同的行为,是难评出它的“优劣的。例如智力和情绪双高潮,而体力处于低潮,对于思维性活动来说是好时期;而对体力活动则只认为是一般时期。因此,个人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判断、分析,以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用生物钟指导工作和学习的注意事项 1.智力高潮期,以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较为有效,因此,最好用于进行思考、分析、学习等思维性活动。 2.体力高潮期,作体力性工作效率较高。这样,此时或许是工人等体力劳动者的“黄金”时期。 3.智力和情绪双高潮,易于进人创造性思维境地。艺术家和科学家不应放过这样的好时光。 4.智力和体力双高潮,易于掌握和学会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运动员和能工巧匠们则应珍惜这一时间。 5.三节律均处于高潮之时,自然是所有活动的最佳时期了。 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如果您是生产管理者,在合理安排轮休、派工、计划产品生产量随时间的分布等方面,或许您会管理的更科学有效:如果您是学生,对于安排学习内容、支配课余时间等方面,想必您将能作的更加合理;无论您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生物节律理论都能为您的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