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
发表于 2024-5-29 08:34
莫郎节2017年2月12日 四川阿坝县的郎依寺格外热闹,一大早不少身穿传统服饰的藏族群众前来参加莫郎节活动。在跳神仪式上,头戴面具、身穿法衣的舞者手持各式法器,在长法号、羊皮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跳起古老的舞步,为新年祈福。莫郎节:阴历一月初三至初十八。阿坝县各大藏传佛教,本波教寺庙举行大型诵经祈祷活动,群众前往朝拜听经。格尔登寺、各莫寺、郎依寺、查理寺、赛格寺、德格寺等相继开展户外跳神、展佛、转强巴佛大型佛事活动。来自川甘青藏区朝拜群众可达五、六万人之多。西藏仙女节的美丽传说西藏仙女节的由来有众多版本,一个流传比较广的是。从前,有户人家生了个聪慧漂亮的女儿。一天晚上,神明在梦里告知这位女孩的母亲:此女非凡人,乃仙女也。母闻之大喜,更加喜爱之,加之家境丰厚,更溺爱此女,此女几乎可以说从没干过家务活。然而时过境迁,再丰厚的家境也有破败的时候,最终此女只能沦落为乞讨为生。神明闻之,潸然泪下,或许就是因为她在梦中的相告,才让这个女孩沦落到这种地步,但又不想女孩这样一直靠乞讨为生,想让她自力更生,所以规定每年藏历的10月15日这一天才能接受他人的救助,其他时间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另外的版本还有,源于一个山神和美女的爱情故事。从前,有一个山神,爱上了一个凡间的女子,但据天条,神仙是不能和凡人在一起的。因此,山神便尽己所能,固定在每年的同一天,送给那个女子许多珍贵的礼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将那天定作仙女节。还有一种传说是: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为惩戒放纵的大女儿白拉扎姆,咒她一生不得一个丈夫,即使有也只能每年10月15日相会一次。后人同情白拉姆,便将那天定为仙女节。仙女节是拉萨所有女性扬眉吐气当家做主的日子。女性们这一天精心打扮,然后到八廓街煨桑祈祷,到大昭寺为女神敬献哈达,许下心愿。数以万计盛装的藏族同胞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里,八廓街上,人头攒动,到大昭寺朝圣的人比平时多了无数倍,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这一天给与藏族妇女更多的特权,她们可以向男友或丈夫索要礼物,也可以毫无忌惮地向陌生的男人索要礼物或红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男士们一般也会“识相”地慷慨解囊,表示对节日习俗的尊重。白拉日珠节吉祥天母是藏传佛教的女相护法神之一,是拉萨城和达赖喇嘛的守护神。由于她护法有功,拉萨地区形成了专门纪念她的节日——白拉日珠节(意为吉祥天母游幻节日)。这个节日于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喇嘛们从大昭寺抬出吉祥天母像,游巡市中,当来到南城时,总要将神像转身与拉萨河南岸的赤尊赞庙遥遥相视一会。据说赤尊赞原是她的丈夫,开始也住在大昭寺,后被她赶出,住在拉萨河南岸,做了地方保护神。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以表思念和好之意。神的情怀似乎有些俗气,但我们不难体会到佛教“化干戈为玉帛”的宗教和平思想。
石在
发表于 2024-5-31 08:46
七、羌族新年夬儒节及莎朗舞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崇拜白石,其历史靠族中负责祭祀的“释比”口口相传。羌族居住的山区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羌族聚集地羌寨,这里的生活轻松悠闲,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羌族文字的缺失让其民族文化消解得更快,但他们仍敬畏自然与生灵,耕种劳作,在云朵上开出鲜艳花朵。传统节日羌历年羌族的传统节日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夬儒节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距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城约20公里的蒲溪乡,是藏在山谷中的羌族聚居地。其夬儒节(夬guǎi)是羌族传统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祈祷来年吉祥平安的重要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节日一般上午10时进行,“咚咚”的羊皮鼓声响起,一名羌族男子高举着一段“柏”(羌语,一种树名),“柏”上系着羌红(羌族人祈求吉祥的红绸)走进广场。他的后面还跟着一男子牵着一头披着羌红的黑牛,四人肩抬一只四肢被绑缚在木架上的羊,以及两列青年男子,一边敲羊皮鼓,一边跳着古老的舞步、吆喝着前进。祭祀队伍绕场一周后行至石阶中间停下,两位老释比念着经,手持树枝在献祭的牛羊周围挥舞,作驱邪状。 祭坛是两人高的灰褐色石塔,摆放着白石,一堆篝火燃烧于前。乡里地位最高、已87岁高龄的王定香释比坐在祭坛右侧,手执响盘,身旁立着神棍。人们将“柏”插到祭坛后,牛羊绕着祭坛转圈,羊皮鼓热烈地响起,古羌语的吆喝更加高亢,向上天展示羌族子民的虔诚。祭祀队伍退场后,羌族民俗表演开场:吉祥鼓舞、口弦、羌笛、羌歌对唱、俄米切壤(一种力量比拼的游戏)、沙朗舞……只见广场上男女老少时而围成圆圈,时而站成两个方阵,时而单手搭着旁边一人的肩,时而双手扣着前边一人的腰带,时而高歌,时而发出低沉的吟唱,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欢乐的氛围洋溢在全场。 这样的表演和游戏一直持续到正午。许多家庭妇女提着竹制提兜,里面装着糖、酒、花生、肉、香烛等贡品,到祭坛处敬贡。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子、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五月初五节日的莎朗舞羌族舞蹈最有名的是莎朗舞,“莎朗”意为唱起来、摇起来的歌舞,是一种典型的羌族锅庄舞蹈。据说,从前有一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清晨,天空布满朝霞,身着艳丽服饰的羌族妇女和姑娘们迎着山间飘渺的雾霭踩露水、扯艾蒿,有的还洗神泉,以消除百病。那时,结婚的妇女则要穿着当年结婚礼服,带上家中男人为她准备的干粮、腊肉、咂酒,参加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正在载歌载舞之时,莎朗女神脚踩祥云降临,围着美丽的海子跳舞,嘹亮的歌声吸引了无数的羌民,优美的舞姿使羌民陶醉。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她学起来。黄昏后,羌族妇女和姑娘们纷纷回到山寨,家家户户的男人们早已为她们准备了咂酒以及煮熟的腊肉和舂好的洋芋糍粑。这些姑娘和妇女们吃饭喝足后,便又结伴开始切磋舞蹈……接连三天,莎朗女神脚踩祥云挨家挨户去教大家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她既热情又耐心,直到把每一名羌族女子教会为止。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羌民们都要聚集在海子周围,等待”莎朗女神“来教她们。
石在
发表于 2024-6-1 09:13
八、珞巴族旭独龙节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沿用藏历,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通婚”的古老习惯。节日有藏历二月旭独龙节,藏历四月隆德节等。珞巴族的旭独龙节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渝一带,珞巴族比较盛行年节旭独龙节,又称“洞更谷乳木”,于藏历二月择日举行。在珞巴族的传统节日中,以旭独龙节最具特色,意为庆贺一年平安和预祝来年丰收,时间在一年劳动之后。 为什么珞巴族人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珞巴族妇女总爱穿一种圆领、窄袖的短衫,在下身围一条过膝盖的花格羊毛筒裙,不论男女都不穿鞋袜。虽然穿着很简朴,但他们都喜欢戴项链、戴耳环,就连男人也戴用竹管做成的耳环,腰里挂着长刀和弓箭,女人的腰里就要系上银币、铜铃、铁链、火镰、小刀和海贝一类好看的东西,据说光这些东西就有10多斤重,而且走起路来总是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节前准备。旭独龙节节日前夕,人们忙着舂米、酿酒、杀猪、宰羊。有些地方还将宰杀的牛、羊连皮破成一块一块,分送给同族亲友。把牛头盖骨悬挂在自己家里,世代相传,作为辛勤劳动和富足的象征。节日仪式。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汇集在一起,举行宗教仪式,祈祷来年丰收。第二天清晨,雄鸡啼鸣之时,家家都要杀一只鸡,鸡肉用油炒熟后全家人分享,以祝来年全家身体健康。各种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聚在一起饮酒吃肉。兴高采烈的小伙子,即兴跳起了民间舞。这些终年劳动的人们,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在奔放、粗犷、有力的舞姿中,迸发出生命的力量。夜晚晚欢。夜幕降临之后,大家围坐在篝火旁,纵情狂欢,男女青年在一起借歌相互倾吐爱慕之情,一直持续到篝火熄灭。射响箭。响箭即古代的“鸣镝”。响箭在古代狩猎和战斗时可以作为发出信号的工具。每年右珞巴族都有射响箭赛事。比赛时,观众云集,水泄不通,射中靶心的将会赢来阵阵喝采
石在
发表于 2024-6-4 09:11
九、回族的三个传统节日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的三个传统节日是:圣纪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回族的封斋期每年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因为宗教原因,属于宗教信仰的范畴,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进行封斋。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封斋1个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绝饮食、房事和一切非礼行为,以省察己躬,洗涤罪过。伊斯兰教的斋戒是培养恻隐心的好方法。当斋戒者亲自品尝饥饿的滋味时,就会体验到穷人整天在饥饿中挣扎的苦楚。开斋节斋月结束的第二天,便是穆斯林的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大开斋,是回族的法定假日。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在一次战斗凯旋归来时,穆斯林们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可穆罕默德圣人没有到富人家赴宴,却选择了贫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因太过贫穷,老人没什么美味的食物招待穆罕默德圣人,只能端出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让其品尝,虽然食物不太美味,但穆罕默德却吃得非常开心,他还把自己吃不完的食物分给了围观的小孩。从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时用右手撕开吃的习惯。节日一般为三天。人们要去清真寺礼拜、赞美真主、祈求福祉。亲朋好友之间也要相互登门道贺。许多青年男女也特意安排在此时举行盛大婚礼,更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开斋节的主要礼仪:忙食一物。穆斯林于该日晨礼后速进少许饮食,以示戒满,向真主感恩之意。交纳开斋捐。施舍,或扶助贫困,或交予清真寺。举行会礼。是日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装,心口默颂赞词,聚集在清真寺内举行规模盛大的会礼仪式。穆斯林会礼毕互相握手,共诵赞圣词,并互致问候。除以上主要仪式外,穆斯林还要宴会亲友宾客,邻里之间相互馈赠节日食品。有的穆斯林在家诵读《古兰经》,祈求赐福和佑护全家平安;有的游坟诵经悼念亡人。古尔邦节(宰牲节)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当日,朝觐者要进行宰牲。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要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12日3天之内宰牲,逾期无效。穆斯林过古尔邦节,皆盛装参加会礼,游坟诵经、缅怀先人宴请亲友。古尔邦节起源于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易卜拉欣独尊安拉并无比忠诚,他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献礼。当时易卜拉欣老来无子,甚是烦恼,即向安拉祈祷:倘若安拉给他一子半女,即使以爱子做为牺牲,他也决不痛惜。后来,他的妻子真生了一个儿子——伊斯玛仪。光阴荏苒,他把许愿的事情忘记了。在伊斯玛仪长成一个英俊少年时,安拉几次在梦境中默示他履行诺言。于是他先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原委,并带他去麦加城米纳山谷,准备宰爱子以示对安拉忠诚。途中,恶魔易卜劣厮几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抗命和逃走,伊斯玛仪拒绝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遵从主和其父之命。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羝羊以代替牺牲。安拉并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继承了这一传统,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圣纪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据史籍记载,穆罕默德出生于570年,归真于公元632年6月8日,均为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一说13日)。这个纪念日称为“圣纪”或“圣忌”,我国有的地方俗称“圣会”。穆罕默德去世约300多年后,埃及法蒂玛王朝(909-1171)首先举行纪念活动。12世纪,伊拉克等地的穆斯林也开始在每年3月12日举行纪念活动。此后,圣纪便扩展到其他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届时,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诵经祈祷,吟诵“赞圣词”,讲述他的事迹并设宴招待来宾。回民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石在
发表于 2024-6-5 08:35
十、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用回历计算。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因按回历计算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另外还有巴拉特节、白雪节等。肉孜节(开斋节)与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时间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肉孜节过后的第70天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亦称宰牲节。我国穆斯林将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有经济条件的维吾尔族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还举行丰富多采的文艺联欢,以示庆祝。现已成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因古尔邦节和开斋与回族基本相同,请参阅本章回族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相关内容。诺鲁孜节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每年公历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一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次日,维吾尔族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节日期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的事宜等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家家户户还要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人们还要上坟祭典祖先,在亲人坟头上洒上谷物。节日期间,还会动员全村老小,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因为是在初春,诺鲁孜节又称为踏青节,维吾尔族家家户户连续几天都要拾首楷,吃首楷,也送给街坊邻居尝鲜,3月20日这一天也称作乔坎塔勒节(即树木发芽节)。在这一天,维吾尔族老师会带着学生来到原野,实地讲授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并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看。好的节目在各学校间巡回表演,还开展体育比赛、趣味智力竞赛、诺鲁孜诗比赛是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巴拉特节和白雪节巴拉特节又称油葫芦节,在封斋前约半个月举行。节日那天,维吾尔族居民多烧油葫芦,形成满村灯火,宗教人士则通宵念经。白雪节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当下过初雪之后,维吾尔族的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联名写封雪礼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后要求收信者以白雪节的习惯举行一次娱乐晚会,并提出晚会活动的内容,请其中一个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在送信人离开之前,如主人没有发现,就要按信上的要求举行初雪晚会如果送信人当场被抓住,初雪晚会就要在送信人家中举行。晚会内容包括朗诵诗、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
石在
发表于 2024-6-6 07:59
十一、哈萨克传统节日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主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抛撒包尔沙克、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来自波斯语,是“年头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出街来临。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正值中国农历春分。关于纳吾鲁孜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诸神,而这个节日与天上的星座有密切关系。人们以为,白羊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儿双鱼座则是人畜的病原。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时候,人们选择在这个时辰过节,会带来幸福和吉祥。所以纳吾鲁孜也就有了“送旧迎新”的含义。哈萨克人把从这一天开始的新月叫做纳吾鲁孜月。纳吾鲁孜节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浓郁,哈萨克人将它作为新春佳节隆重地庆祝。古时候,哈萨克人在纳吾鲁孜节这一天要举行“纳吾鲁孜节仪式”,开展娱乐活动,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绕口令、猜谜、合唱《纳吾鲁孜歌》。纳吾鲁孜节这天,哈萨克人家家都做年粥。年粥是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酸奶疙瘩7种食品做的(因为7对哈萨克人来说是吉数),叫“纳吾鲁孜饭”。做罢年粥,人们还要效用过冬的马肋肠、马肥肠、马碎肉肠、马脖肉、马做骨肉。这天,人们还成群结队地从一个牧村到另一个牧村,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头一直存放至纳吾鲁孜节献给老人,老人就会祝福说:“愿你牲畜满园,奶香满园”。纳吾鲁孜节就有了别样的意义。肉孜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这个名称是波斯语音译,是阿拉伯语音译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所以,肉孜节又称开斋节。“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也成宰牲节。肉孜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这两个节日和回族基本相同。
石在
发表于 2024-6-7 09:01
十二、吉林满族开江鱼节2015年4月 25日,吉林市第十届开江鱼美食节绚丽启幕,在吉林市乌喇公园,满族艺术团成员现场表演满族秧歌,助阵当日举办的开江鱼美食节。在活动现场,清朝乾隆皇帝七世孙爱新觉罗恒绍率领来自两岸四地国内外的满族同胞举行了盛大的仿古祭祖大典活动。祭祀仪轨程序有执事官各司其事、各司其位、迎神、敬香、复位、跪叩兴、献帛、跪、行三叩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跪叩兴、捧祝帛恭请瘗(yì,掩埋,埋葬之意)位、旨望瘗位、礼成各退等15道,程序较复杂,表现了满族人民对祖先的尊崇与敬畏。其中,满族祭祖大典是重现当年乾隆皇帝祭祖盛况的复原表演,其活动规模与仪制规格全国最大、最高。据悉,吉林市第十届开江鱼美食节的主题是:"踏青品鱼皇封地,祭祖盛典小白山"。开江鱼美食节从4月15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将开展吉林满族文化座谈会、满族书画展、吉林市开江鱼文化及满族祭祖大典表演专题片、松花湖增殖放流、踏青品鱼乡村游等8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让游客既能品尝饕餮鱼宴,感受满族渔猎文化,又能寻觅满族先人的足迹。
石在
发表于 2024-6-8 08:15
十三、京族哈节 古风遗俗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哈节农历六月初十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九是万尾的哈节,2019年7月11日至18日的京族传统哈节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万尾村举行。来自当地京族群众、五湖四海的游客及应邀前来的越南友人,着盛装、唱山歌、弹独弦琴……欢聚一堂,庆祝盛会,共叙友谊。哈节持续到7月18日。活动主要有:迎神、祭神、京族独弦琴民歌表演、万人餐,山歌会、送神、唱哈庆贺以及原生态文艺晚会等,充分展现了东兴市独特的京族文化风貌。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在京族语言中“哈”即为“歌”,而“哈”又有“吃”的含意,因此人们就把祭祀神灵祖先、进行歌舞娱乐和节日餐饮结合的日子称为哈节。哈节源远流长,它积淀着京族的古风遗俗,见证着京族的成长历程,是京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哈节也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信奉海神的京族民众每年哈节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哈节迎神仪式和“唱哈”2017年京族哈节上,迎神队伍开始敲锣打鼓从哈亭出发,赶赴海边迎神。一路上迎神队伍保持队形、鞭炮齐鸣,队伍延绵百余米,蔚为壮观。迎神仪式结束后,人们纷纷地祭拜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此次迎神、祭神活动中,共有上千名游客
与京族儿女们一同参与,气氛热烈。除了祭神拜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唱哈”。“唱哈”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哈妹们轮流唱。其中一个哈妹赤脚站在草席中间,边唱边用手里的两根小竹棍合着歌声敲打节奏;其余几个哈妹坐在“唱哈”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着竹制的梆子伴奏。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负责敲击鼓、钹应和,将“唱哈”的气氛推向高潮。
“唱哈”活动从迎神的当晚开始序幕,哈妹们简单演唱几曲,中间穿插几个舞蹈,大约持续一个小时。从第二天祭神起,“唱哈”分下午和晚上两段,唱哈活动正式开始。哈妹们跳着“进香舞”“花舞”“跳天灯”等哈节的祭祀舞蹈以及一些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唱着内容丰富的“哈歌”。独弦琴表演哈节最吸引眼球的还有独弦琴演奏。京族独弦琴,伴随其民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一弦,一摇杆,便能演奏出6个音区,3个八度,独弦成曲,令人拍案叫绝。在哈亭门前,京族姑娘们身着蓝、红、黄等颜色的京族服装,立于木制独弦琴前,右手抚琴,左手摇杆。独特的琴声从演奏者的一抚一摇中缓缓流出,如潮浪起伏,泉水叮咚,十分婉转动听。独弦琴悦耳的琴声和独特的韵律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师纷纷在旁聆听、拍照,共同记录这个难忘的瞬间。哈节和京族独弦琴艺术作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都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在
发表于 2024-6-8 08:17
图n3.13.京族哈节迎神仪式
石在
发表于 2024-6-9 08:14
十四、傣族泼水节傣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泼水节傣历六月六日,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而以泼水节最出名,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泼水节的狂欢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不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整个城市完全成为一个"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在泼水广场,以纪念神话传说中为民除害、斩杀恶魔头颅的七个美丽勇敢的傣家姐妹的取水仪式宣布泼水节的正式开始。几万人"装备"着水盆、水桶和水枪,相互追逐、泼浇、喷洒,广场水花四溅、笑声鼎沸。 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2011年4月15日云南西双版纳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50周年举行泼水大狂欢。当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这是小学课文里描述周恩来总理1961年与西双版纳傣族群众庆祝泼水节的情景。有影视资料显示,泼水节上,周总理要给陈毅等人解围,结果也被围住泼得浑身透湿。正是这位共和国伟人的到来,让西双版纳泼水节声名远播,开始从"民族内"的欢庆,走向各民族间的狂欢。2011年泼水节从4月13日持续至17日,期间节目活动精彩纷呈,包括纪念周恩来总理参加西双版纳泼水节50周年图片展,美术书法摄影展、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传统斗鸡表演、傣家少女头饰展演、传统沙雕比赛,赛龙舟、放高升、放水灯和民俗赶摆等活动,其中15日的泼水活动是整个节日的高潮。 傣族人认为,在节日里谁被水泼得最多,谁得到的幸福也最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泼水节的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西双版纳一张靓丽的名片,每年来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的国内外游客有几万人。泼水节虽为傣家的盛典,却已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