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20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中西四祖哲小传及简评

[复制链接]

36

主题

155

帖子

0

精华

社区游侠(lv4)

Rank: 4Rank: 4

积分
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7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西四祖哲小传及简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孔子、老子
——中西大哲小传与评议之一
刘高岑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都肇造于公元前6-7世纪,然而,二者后来的发展却大为不同。其不同之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所略述中西哲学思维肇造者的小传和研究志趣,或许也可显示一二。
1.泰勒斯
在古代,土、气、火、水这些元素并不是我们今天以这些语词所意指的东西;而是表征物质的类型。对现代读者来说,这些语词所表征的那种物质类型或许会令人吃惊,例如,在有些理论中“水”竟然包括金属(大概因为它们能够被融化)。
——题记
   
    生活年代:公元前625年生于古希腊米利都,公元前545年卒于米利都;
主要贡献:科学,宇宙论;
所受影响:埃及几何学,米索不达米亚天文学;
后世影响:毕达哥拉斯;科学和哲学。
泰勒斯(Thailes)来自古希腊殖民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米利都,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因为他发展了一种对自然世界的理性的、非迷信的解释。关于他的生活知之甚少;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确定的日期是公元前585年,因为他曾成功地预测这一年528日的日食。
file:///C:\Users\芯起中国\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48\wps1.png
泰勒斯被猜想是一个广域旅行而见识过许多其他文化和思想的商人,他把这些文化和思想带回了希腊。他尤其被认为把几何学引进希腊,而且是证明圆能够被其直径二等分的第一人。可能受到埃及和巴比伦的创世深化所影响,他认为,地球是一个圆柱或圆盘,地球的下面和上面都是水,它漂浮在下面的水上,而又时常被上面的水淋湿。他认为水是宇宙的基本原理或基本成分。
核心观点:世界能够不借助于神而得到解释。
关于他的信仰我们也几乎一无所知;他没有留下著作。所以,我们关于泰勒斯所知道的一切就是各种传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的一个注释,而这本书是在他死后大约200年才写作的。据推测,他可能持有某种泛心论。
泰勒斯是第一个重要的米利都学派思想家。这派的思想家还包括阿那可西曼德(Anaximander (公元前611-547)等,据认为,正是阿那可西曼德引进了一种基本的、延续了2000年之久、直到哥白尼革命才被推翻的宇宙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排列在以地球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上。这个学派还发展了一种进化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生物是在太阳作用下从水中产生的,高级动物从低级动物产生(人类是从鱼进化而来的)。他们认为世界起源于支撑土、气、火、水四种要素的某种物质(即无限)。
这一派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阿那可西米尼(Anaximenes (公元前550-475)则认为空气(或雾)才是根本元素。关于每一个思想家所给出的不同元素,重要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一般方法。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也曾提出水是最原始的元素,但他们求助于神的行为来解释世界的创生和本质;而米利都学派则对世界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解释。例如,泰勒斯并不是求助于某个海神来解释地震,而是认为,地震是因为地球漂浮于其上的水发生了波浪。
2.毕达哥拉斯
自从毕达哥拉斯时代开始,地球大体上是一个球体而不是平的就已经被人们所知晓,并且为此后历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熟知。“直到哥伦布证明地球不是平的,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平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出自19世纪德国的一部关于哥伦布的小说;我们现在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题记
生活年代:公元前570年生于古希腊的萨摩斯,公元前500年卒于古希腊的麦塔庞敦;
主要贡献:数学,科学;
所受影响:泰勒斯,阿那可西曼德,阿那可西米尼;
后世影响: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虽然出生于萨摩斯,但他为了摆脱暴政年轻时就逃离了这个岛屿,并定居在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克罗顿。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遵守严格饮食规则(素食主义,加上其他禁忌,包括豆类)和其他方面自我约束的宗教性团体。他也没有留下著作,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学生来了解他的教化活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妇女,包括他的妻子和女儿。他似乎进行这样的教化:人的灵魂是循环地轮回的,而通过学习并正确地生活,人们能够使其灵活逃离这种轮回而进入宇宙灵魂之中。
file:///C:\Users\芯起中国\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48\wps2.png
在数学方面,他可能已经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个定理(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其实,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几百年,人们已经通过经验知道这个事实);在天文学方面,据说,是他最早发现了启明星和长庚星(晨星和暮星)是同一颗星(现在我们知道它就是作为太阳系行星之一的金星);在声学方面,他曾建立不同音阶的数学比例。
最后的这个关于音阶之数学比例的发现或许是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引导毕达哥拉斯达到这样的观点: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按照数字来解释。这是从米利都学派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代替寻找某种假想的原始物质——火、水或无限,毕达哥拉斯转向以数学解释世界。这种思想方法使得建立一般科学理论成为可能,这对许多后世科学家和哲学家发生了影响,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和伽利略。
必须承认,毕达哥拉斯学派通常是基于神秘的预设,而不是基于观察或逻辑,来达到对数字关系的完美解释。某些毕达哥拉斯的后期追随者走得更远,他们甚至使实际的数字成为构建宇宙的积木。他们首次力图发展这样一种宇宙观:地球是像月球和其他天体一样的球体,所有这些天体,包括太阳,都围绕一个不可见的中心火赫斯提亚运行。即使在这里,他们的数字神秘主义也发挥了作用:他们认为10是一个完美的数字,因此必然是10个天体围绕赫斯提亚运行,他们据此发明了“地球对应体”(counter-Earth)以补足10这个数字。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一种晦涩的混合型的开创性思想,这种思想为现代科学开创了思想,但其模糊不清、晦涩难懂、神秘莫测,也使其相关思想成为此后的命理学和伪科学某种资源。
核心观点:世界的结构必须通过数字来理解。
3.孔子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据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题记
生活年代: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公元前479年卒于鲁国;
主要贡献:伦理学,政治学;
所受影响:易经等古典文献,具体人物,虽有传说,但无确证;
后世影响:他之后的每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是其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颜徵在“野合”所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私生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与其母亲被逐出孔家,跟着母亲去了曲阜,在那里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尽管他不得不很早就出去作工来以贴补家用,但他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早年曾做过管粮仓的小官据说,其“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大约于公元前525年前后,他在家里开办了一所私人学校,聚徒教学,主要教授文史、诗书和礼仪(在各种不同社会场合进行符合自己身份之正确行为的各种规范)。教书收入低微,他不得不同时从事其他各种工作来补充用度。如他所说:“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孔子五十岁时,曾一度担任鲁国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受到排斥,遂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其社会政治思想
file:///C:\Users\芯起中国\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48\wps3.jpg
孔子他虽周游各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但他并不受各国统治者的欢迎,其政治主张和思想当然也未被采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历各种考验和磨难。据传说,他曾到当时的首都洛阳进行短期游学,曾拜见周守藏室之史老子等人。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生活在社会道德衰落时期,孔子以“克己复礼”、恢复遵从先王之道和礼仪制度为宗旨,认为只有恢复到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各种道德规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因为自古建立起来社会等级礼仪制度,反映了世界的道德秩序。其以“仁”为最高原则和最高美德的伦理学说,实际上是要在体现社会等级的礼仪制度中落实的。他的政治理论是等级制的,这个等级制度的基础就是礼仪制度;而“仁”落到实处最终也只是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规则下的“爱人”。按照其理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知道他们在社会等级和礼仪等级中的位置,在“自知之明”中,尽其最大能力去合“礼”地履行他们在社会(和家族)等级中的职责。当然,他并不是仅仅为维持“高贵者”礼仪进行论证;他也认为,如果统治者“失礼”,在重大方面不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人们也可以违抗,但这种违抗也必须以合“礼”的方式。
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是“克己”、“复礼”,本质上就是以“等级”为内核、以“忠恕”为原则、以“礼仪”为具象、以“仁爱”为外衣的一套伦理-政治理论。
据说,孔子对《诗》、《书》、《春秋》、《易》等古代文献都曾进行整理、删修。但孔子本人并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他关于道德、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弟子整理的教学记录《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他的思想大多数时代都被统治者大力推行而独尊,但少数时候也曾被统治者置于从属地位,甚至被批判。
4.老子
老子的学说虽然最初是一个哲学体系,但道家理论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代(无论在北朝魏还是南朝宋)已演变成一种宗教;老子被奉为神祇,道家、佛家和儒家曾在朝堂中对谁更优越公开进行政治论辩;当然,最终也不了了之。
——题记
生活年代:生卒年不详,据传说,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卒于471年;
主要贡献: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
所受影响:古典文献,具体人物,虽有传说,但无确证;
后世影响:他之后的每一个人。
像古代的传说人物一样,老子是谁,甚至是否有这个人,并不是确定无疑的。在中国古代,“子”是指“有学问的人”,“老子”可以是一个称号,意指“老夫子”,也可以是指某个姓“老”的有学问的人。所以,“老子”可以被给予许多哲学家中的任何一个人,或给予写了《老子》这本书的那个人。作为一个人,老子生活的时代甚至都不确定,至今所知也只是各种不同说法。对老子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能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以下是对老子的一种最可能的描述。
file:///C:\Users\芯起中国\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048\wps4.png
老子大约在公元前570年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的一个农人家庭。他在周朝的国家档案馆担任史官。由于春秋时代是一个政治昏暗、社会都动荡的不安定时代。老子后来决定遁入山林,作一名隐士。于是,骑一头青牛向洛阳西边的函谷关而去。然而,在函谷关却被喜欢老子思想的关长尹喜拦住。尹喜要他把其学问著述留下,才肯放他过关。于是,老子在写了一部简短的著作后,骑上青牛离去,不知所踪。这本著作就是《老子》,也称《道德经》,这就是道家的创始文本。据迄今为止的考证,《老子》这本书实际上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战国后期才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此前已经有相关思想的流传。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道经论述宇宙大道,亦即论述形而上的天地之道;德经则论述人的美德或德行,以及语词相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的各种问题。历代流传的版本都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然而,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迄今最古老版本“马王堆帛书版”《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在一般以“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为准对其理论内容进行研究解释。
道家的核心信仰是与世界的自然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按照到家的理论,当人与世界真正处于统一状态时,人们的生活便是简单而怡和的;而当这种统一被打破时,人们便会陷入贪欲、自私和争斗。当人与世界的自然统一被打破时,就需要道德和政治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然而,道德和政治虽然能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但并不能使人们真正生活于自然而然的怡和的状态。道家的目标就是通过拒绝进入政治的、道德的管制状态和世俗欲望,而返回到人与世界的自然状态的统一中。如果不能实现这种统一状态,就只得依一定的伦理与政治思想建立政府。所以,好的政府应该尽可能地让人们过自然的生活,而不是过多地强加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理想情况下,圣人都内在地拥有人们所认同和回应的天道之德(即高尚的品德或力量),所以,圣人应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
道家的道与儒家的道是不同的。儒家的道关于人伦的最一般的规则,大致处于到家的“德”的层面。而道家的道是某种永恒的、不变的东西,既是超越性的又是内在性的,是万物的源泉,道不是创生的,而是创生一切的某种特定的虚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从其中生有、生万物的无,就是道。因此,道必然具有某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所谓“反者,道之动”,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属性,使得道可以“无中生有”。正如到家的阴阳鱼所显示的:阴阳鱼互抱,但阴鱼中隐藏着某种阳的因素,而阳鱼中也隐藏中某种阴的因素;阴阳相反相成,相互作用而化成万物。
显然,道家的“道”具有某种“无中生有”的神秘性,这既演绎出道家对不朽不灭的追求,也使得道家发展出了追求不朽的炼金术、炼丹术,以及“房中术”等其他追求长生不老的各种奇特养生术。虽然道家的这些思想对当今的养生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其总体思想框架则是虚妄的。
评议:中西哲学肇造之初有何不同
.何以称他们为“祖哲”
所谓“祖哲”即祖根哲学家、哲学由之发端的哲学家。西方哲学肇始于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泰勒斯被称为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被认为是第一位数学家和以数学研究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则既是第一位开办私立学校的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第一位儒家哲学家;老子则是另一系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即道家哲学系统的开创者。不言而喻,哲学是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的。毫无疑问的是,甚至早在他们之前很久,相关哲学思想就已经以一定形式存在。说他们是哲学的“祖哲”,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相关的哲学思想,他们完全是“无中生有”地创立了一种哲学理论。然而,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哲学思想早在他们之前就以某种零散的、片段的方式存在,但均未形成为系统性的哲学理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祖哲”、“第一位哲学家”,正是他们首次把某些零散的哲学思维建构成了某种系统性的哲学理论。
.中西方哲学肇造之时有何不同
其一,志趣和取向不同。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关注于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其志趣和方向是对外部的自然世界进行探索研究。与泰氏和毕氏不同,孔子和老子则主要关注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其志趣是如何管理国家和社会。他们似乎都非常“崇尚”远古的社会,尽管孔子崇尚的是古代时期礼制昌扬、各守其位的古代社会,而老子则崇尚的是无需政治和道德的远古社会。其志趣是如何让当时这个混乱的社会变得更好。孔子给出的处方是“克己复礼”,老子给出的处方是“无为而治”回到自然状态。
其二,道路和方法不同。泰氏和毕氏似乎均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者,直接面对自然世界进行思考,而不是首先接受并把自己的思维限定于古代的某种思想;而孔子和老子似乎均是在某种思想框架下开展思维。
其三,目的和宗旨不同。泰氏和毕氏似乎均已认识自然世界、把握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而孔子和老子却似乎以如何使社会成为理想社会、人们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为目标。
正是中西哲学肇造之初的这些差异,决定了此后两千年中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路径和发展状态。当然,中西方哲学的这种差异也与其得以产生的不同文化文明背景密切相关。

- K" Z( S* x( A6 P- S! J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6496

主题

4万

帖子

3

精华

贵宾

老兵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6045

活跃达人论坛元老社区版主

QQ
2
发表于 2025-2-8 0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北京
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