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x% ^! E2 z" k* v) [; E1 q
我与董高生老师的“一面之交”
3 i9 P, h8 h D0 O& T4 `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董高生先生 2 U7 f( a+ j- R
园艺
) a# B9 m5 h( ^$ k) G" K q' q J0 `$ p. w8 `( k' T4 [$ e- l
最近在 “洛阳杂文” 平台,先后拜读了沙草、华实等写董老师高生的文章,阅文念旧,勾起了30年前的往事。
9 y2 z/ g" S# _ 缘于写作,我在1993年结识董高生编辑老师。那是当年的十月份,《洛阳日报》文体综艺版举办“大佳杯”综艺大观征文赛。彼时,我还不知道董老师是洛阳日报综艺版的编辑。尽管经常在《洛阳日报》关注和赏阅 “洛人” “华实” 的杂文,但并不知晓洛人、华实真名大姓。1 m5 x8 R( w L6 o+ q! f, R' u
在给社会生活版和专版投杂文、小评论稿的来来往往中,认识了郭金龙、寇兴耀、王琳、李建民、王明玉、吴伟超、师岚等编辑老师。因没有往综艺版投过稿,对综艺版用稿要求和标准不熟悉,想在综艺版发表文章,可心里没底气,更别奢望参赛获奖了。4 F$ H3 D3 g3 }3 [# n' L! n! _
日报征文,重在参与。那时文友中有句 “名言”:中不中,只管嗡。我跃跃欲试,打算参赛。揣摩出综艺版的特点,我先采访了原洛阳铁路分局京剧协会。采访时,协会的老会员们正在铁路文化馆演艺厅排练,趁他们中间休息,询问了协会及活动情况,好在一帮退休铁路职工票友们热情好客,采访很顺利。记得当时他们还邀请我唱一曲,他们伴奏,我清唱了一段样板戏,身临其境,感受气氛。回到家里,我趁热打铁,连夜赶写了一篇小通讯《夕阳无限好——小记洛铁分局京剧协会》。第二天,我骑自行车,把誊写的手稿亲自送到洛阳日报社文体综艺版编辑部。
* j7 Q& y" j3 H( a6 W$ h( ^6 w0 B 轻轻推开编辑部虚掩之门,瞅见一位戴眼镜的、正伏案编稿的编辑。我说明来意,他便起身相迎,并接过稿子快速扫视一遍后说:“好!可以,请坐。” 我一听说 “好” “可以”,心中窃喜,哪还能再耽误编辑老师编稿呢,于是急忙辞别。
5 F5 V/ _" l* s8 i- g% q 编辑老师送我出门,又伸出宽大厚实的手掌主动握手。我庆幸在报社总能遇到如此和善热情的编辑,而且,自己的采访稿还有希望发表,心里别提多高兴啦!下楼时感觉像飞一样,脚步异常轻盈。 f' r# J, q3 f, M
第三天,《夕阳无限好》稿子以套红标题发在综艺版头条,编辑寄来了样报。再后来,征文获得了三等奖。这才从别的编辑部打听到,综艺版编辑就是董高生老师,写杂文的“洛人”,就是他的笔名。董老师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他的外表高大魁梧,像军人;他慈眉善目,说话温润,文笔犀利委婉,又是文人;编辑心细如丝,连标点也不放过,润色后的文字顺畅精炼……
; P5 d/ G/ N8 i: X 隔了几天,我送去另一篇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稿《难忘小小银球》,写的是打乒乓球的旧事,不几天便发表在综艺版面正中心,位置非常醒目。0 \, b2 v* }0 N0 ?" \% y$ N% f% E
人生常常是始料不及,那些旅途中遇到的人和风景,总是仓促的来,又慌张地去。在这短暂的来去间,我们还没来得细细地驻足品味,却要面临更多的离别,接受更多的“一面之交”。
0 l; e: o5 s, N& Y9 x 转眼30多年了,时光虽然抹去了年轻时的许多锐气,却抹不去对往事的记忆。董高生,洛人,虽相互接触甚少,在我心里,却像老朋友一样印象深刻。
" O( Q& ?- E. p, l2 T (注:此文原载2024年7月27日《洛阳杂文》网络平台,副标题为 转发时作者添加): E: O! P: ?8 J3 I3 P
: }$ i7 @7 g) \' `3 N0 l7 i4 K
4 M: n7 i" s8 [+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