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走进古都说品味洛阳城历史故事
作为普通游客踏进古都洛阳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洛阳城的古朴厚重,认识一座城就先要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开始,洛阳博物馆坐落于洛河南岸的洛阳新区,这里毗邻隋唐洛阳城遗址植物园,洛阳博物馆外观雄伟,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 。
实际上一座城市的历史哪是一座博物馆就可以囊裹呢?特别是向洛阳这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史,1500年建都史的城市,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在此辅佐成王留下“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美名,并在洛阳“制礼作乐”,奠定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老子在此完成文化巨著《道德经》,孔子入周问礼,老子与孔子在此论道,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的历史先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
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二里头(一至四期)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这里有二里头夏都遗址。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这里留下著名的偃师商城遗址。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在这里留下东周王城遗址。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东汉洛阳城规模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设置有南北宫,并以复道相连,整座城设12个城门。东汉后期群雄逐鹿,位于西凉的董卓带兵进入洛阳,一把火烧尽这座城。今天的汉魏洛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10公里处,地处洛阳、偃师和孟津的交界处,遗址入口处立了两块石碑,分别写着“汉魏洛阳故城”和“汉魏洛阳故城内城遗址”,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曹魏时期是在东汉都城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南宫,以北宫作为皇宫,并在城的西北角增加一所金墉城。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西晋后期由于八王之乱,洛阳城又一次遭到毁灭,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政权派人到南朝的健康城学习考察,力图恢复魏晋时期的都城形制。到北魏末期随着“五胡乱华”进入中原,洛阳城有一次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北周平齐之后,升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号东京六府。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看到洛汉魏阳城经历战乱破败不堪,就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有当时的匠做大臣宇文恺设计建造洛阳城。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唐代是一个盛行诗歌的朝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等诗人长期在此活动,天津桥上曾留下李白与杜甫相会的身影,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太祖,宋太宗曾出生于洛阳,对洛阳感情颇深,宋朝建国后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宋代洛阳城是在隋唐洛阳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时因洛阳旧城毁弃,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洛阳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21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民国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