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7-12 09:32
来自: 河南洛阳
1974年10月24日,周恩来强撑病体从北京飞到长沙,与毛泽东商讨四届人大等相关事宜。期间,周恩来谈起了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人选问题,他列出了三个人选,毛泽东听后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罗荣桓”。
4 P# o0 O: E0 L( {1 G
( K- w M. f7 F7 r) n' a毛泽东的这句话似乎表明,这三个人选都不能完全符合他的理想,换言之,罗荣桓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政治部主任人选。
' X) q6 Y# _; X( h$ p
3 r& o* M% s! U! c& y但让罗荣出任政治部主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一年距离罗荣桓元帅病逝已经过去11年了。
5 l5 q. c, G' }; h+ e
0 ^; |; b. |- r8 n1 _, ]+ m1 `/ ^- Q
6 I* k) A# [- f* p8 I' f; t
9 O( u* A0 n4 @ w1 A8 n
3 D0 ?& ^: r. K( e5 F O+ l解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V* F, |) ^: K2 ?! ~
t: h3 W2 Y. N! m毛泽东一生诗词颇多,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表现他伤感情绪的并不多,我们只有在他写过的几首悼亡诗词里才能看到他伤感的流露。这些悼亡诗词包括《四言诗·祭母文》、《五古·挽易昌陶》、《五律·挽戴安澜》、《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吊罗荣桓》等。
( m# X% X" e$ O5 |3 `9 q H- |
% ^! H. V; h% |+ P' d毛泽东在这些悼亡诗中分别追忆了自己的母亲、朋友、妻子、战友等,这些作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流传度大都很高。
" R" \2 u% s6 D$ C* c* @8 p; \
, W4 d5 r0 D9 D' K; s
: q* o; {7 P4 b7 X+ c
' ~4 N/ H( P. f$ ~7 I" g6 n6 V《蝶恋花·答李淑一》
2 [5 {% W" T2 e. H; w
: `7 _ ]$ ?* h. U+ w6 l其中的《七律·吊罗荣桓》是毛泽东悼念自己的老战友、老部下罗荣桓元帅的作品,全诗如下:
. M9 k1 m- T. f C) q0 u* y$ h, f) }) }3 g) l& ?* P
& S x: j3 b! H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l7 g- e8 y. E% w& g7 ~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8 ~, \2 }' L6 ?- _! y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s3 e+ R1 q u l" m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4 J- I7 L9 b! M0 R3 P4 J5 M
% N! X+ W$ B7 ?4 H7 V& P8 n( P* V+ r' L% b
- F% H# E5 I# O0 L$ P) Y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情绪,有很多地方并不容易理解,所以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接下来将逐句解析这首诗,进而解开毛泽东创作此诗时的心境。7 |8 o3 R* M$ r6 }5 ^8 _6 R
. _- ]1 O. C( h+ p, q5 x3 w0 }8 O“记得当年草上飞”+ m; A$ B0 M1 s n- h* P3 L: v. Q
9 R: o, a, _% \“草上飞”三字出自陶谷《五代离乱记》:三十年前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韦庄《观猎》诗中也有:鶻翻锦翅云中落,犬带金铃草上飞。
; _6 q2 R9 m3 p- E% y: i& R" R" f( Q6 [
前诗中的“草上飞”有戎马岁月,辗转漂泊之意,后诗的“草上飞”单纯指跑得快,像飞一样。
* \( y$ G6 d( l+ `8 f* x/ G& n5 x; Z- ^
“草”这个字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植物,它在汉语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山野,民间。“落草”自然也不是指掉到草里,而是到山林中当绿林好汉。
1 W1 i0 ]1 F3 M7 I" V5 w3 i' I5 Q6 E( w) Q, y5 r2 Z
《毛泽东传》记载,八七会议之后,瞿秋白曾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希望他能从湖南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
, R; F1 _) H! A5 N, w5 k- x2 ]8 o, h: T' X' D
% G/ ]! r; \4 g7 p5 f" s4 |3 S
“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 d2 S' D3 ~7 R' J- Q" T, [; q/ W" f1 ?- j# p: y5 l, _! G! i! }
9 o. G6 P6 |- w# m) ~7 f% t8 Y
4 N# ~1 i& ?0 V- \4 Q. A7 B不久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带领队伍上井冈山,改编了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从此走向了武装割据的道路。
5 G" s) V8 o D/ Z
/ J: s) Q+ B* E5 x# d4 @8 W9 F
7 U0 b" _" g- s1 [5 x1 X# x/ J: d) B7 Q) R M. X; i& ?1 L
- l( c9 F0 k$ B p" U
“草上飞”还有行动迅捷,灵活机动之意,而这正是红军游击战的精髓所在。
- H; o i2 {( L- _+ ^0 b6 C& h6 J& C3 }1 l, Z" s
罗荣桓五四时就深受毛泽东的影响,他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的忠实读者,也是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的积极参与者。26年从青岛大学毕业后,他返回老家湖南衡山参加农民运动,在马日事变这个革命的低潮中毅然入党。八七会议后,他带领农民起义军智取通城,又带着这支队伍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 I1 H. R, I E' ?) p* S6 E% C. F' }/ L( s& s6 I' i* @: u! ^
三湾改编后,罗荣桓担任工农革命军特务连党代表,他是人民军队最早的七个连党代表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从秋收起义中走出的开国元帅,可以说罗荣桓从踏上革命道路开始,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 m) S( r7 p$ F% m" i+ z
; [( b: x4 @9 z+ @7 `7 E- p2 ]6 e+ J4 P: X/ W
) P# c, u7 e a6 P% U! J6 W5 }; W: V0 J6 j: ?3 u6 y! T5 q
“红军队里每相违”5 I# |3 S) n; D; h
6 V* Q" L& [. z. V, W0 P) R“相违”二字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互相违背,一个是分别、别离,不见面。而在这首诗里,毛泽东显然是第二个意思。5 |* t F$ c/ D" i. ]
) c2 N) L: j7 `, ?) h: D
罗荣桓一直是拥护、赞同毛泽东的正确观点的,罗荣桓病逝前曾说过:“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了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毛泽东也说过:“我倒霉时,罗荣桓也跟着我倒霉。”在中央苏区时期,罗荣桓曾因为支持毛泽东,被撤销了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一直到遵义会议后他才开始重新回到红一军团担任政治部副主任。7 X3 Z# a% Y% _! l
. X+ x+ _* X2 f6 y5 z
可见,这里的“相违”绝不是互相违背,罗荣桓不可能和毛泽东“每相违”,甚至连“偶相违”的情况都可以说没有。这里的“相违”是常常分别的意思,由于战争的需要,两人见少离多。
6 ^5 f4 ~. i5 \# W7 q a
& @! n0 ]: v" p& ~- P& ^2 }' J9 {
( ]2 Q( a$ [) d8 u" D6 }: K* \! L! |& |# k( N, N; j3 S. q2 X
' m* v& d& \' G% j5 u* B
1929年古田会议期间,罗荣桓提出的很多问题,比如反对打骂士兵等,都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在古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和前委秘书冯文彬一起散步,正好罗荣桓从旁边经过,毛泽东看着罗荣桓的背影,对冯文彬说:“罗荣桓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n% \; ^& |/ |5 x O
, H! C( j% a) M3 y如果不是“红军队里每相违”,大概毛泽东就不用发出“对罗荣桓我们发现晚了”这样的感叹了吧。: r$ K* n+ z$ G
w8 t; @/ K- N9 |* Y {, A8 e也有人把“红军队里每相违”解释为当年红军队伍中常常有不同的意见针锋相对,这样的解释不大通," q: c5 e; q7 e- B
3 s7 K; o4 e# u7 m. h“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 Y4 @# q6 ~$ |. q! G! d/ H A9 @- v6 o1 X( ^- v) S
古田会议是在1930年12月28日,十几天后,罗荣桓就调任第二纵队政委,31年6月,他又成为红四军的代理政委,8月正式担任政委。毛泽东在发现罗荣桓的才干后,立刻就重用了他。
: X I3 i( ], x& s% n: u K7 n P
8 A" t& m8 Z( _+ B8 D! l* p9 h此后,罗荣桓和林彪一起指挥红四军攻打长沙、指挥反“围剿”战役,最后踏上了长征路。 m# p1 E9 J/ C9 n7 l: c0 W
2 R8 r% b# \. s* i) ~; j长征无疑是艰难困苦的,罗荣桓在长征前被任命为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率领这支由新兵组成的队伍参加长征,然而在湘江战役中,这支部队遭到了桂系部队和国民党空军的猛烈进攻,最后过江的队伍只剩下了1200人。不久后的黎平会议上,红八军团番号被取消,余部并入红五军团,罗荣桓也离开红八军团去了总政治部担任巡视员。6 W. x( \, K3 o7 L
8 I" J) _1 e- e6 w8 R2 Q1 q! c& g
/ k/ C$ C: q6 D U+ z6 G
& U8 `9 ?1 ^2 [9 E: G* }
- v" N9 i! j& U( m' z8 ~
长征并不是不艰难,只是和“战锦”比起来,它就显得没有那么艰难了。# E3 I6 |8 t1 z: R. ~, R
7 x- M7 \0 f/ F8 C) j0 P$ R. ?1 R
一般的解释认为,毛泽东这是在借表扬罗荣桓在锦州战役前的表现,批评林彪在攻打锦州决策上的犹豫。但这个说法的说服力并不是很大。
$ V+ L0 a( ~+ X. \4 V4 |8 i# d- y/ @& ~4 L" W. \: }$ o& A* h7 g% `
首先,1963年12月前后这段时间,毛泽东对林彪并无太大看法。据记载,这一年的12月14日,毛泽东曾给林彪写信,说自己已经收到了林彪对《前十条》和《后十条》这两个文件的看法,毛泽东说自己听到他“身体有起色,甚为高兴”,还嘱咐他“开春以后,宜到户外散步”,在信中,毛泽东还说:“曹操有一首《龟虽寿》的诗,讲养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 [& o* B. A' v( V5 p7 ?+ B. w5 ~4 ]9 p1 r
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当天,毛泽东又给贺龙、聂荣臻、林彪等人写信,表扬了林彪提出的一些观点。0 r: t- m$ a; h- J* y
) E! { V2 Y2 H) ` G" }% }! d( |!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毛泽东似乎无意在这首诗中批评林彪。
$ Y3 a4 l9 j5 p$ w2 e
" h* p& Q+ z, W8 F4 V3 |8 T3 x
x" n" n+ l! ^. D+ A: q
2 B6 E. S8 F: Y5 A- A b9 M0 A+ \8 q1 A, E0 r0 s
其次,林彪在辽沈战役前后,给中央的电报中,一直采用的是“林罗刘”落款,也就是说,中央和毛泽东未必知道放弃攻打攻打,希望回师攻打长春的看法出自林彪个人,甚至,毛泽东在写这首诗前,也不一定知道罗荣桓力劝林彪坚定攻锦决心的事情。至少,并没有资料可以证明毛泽东知道这些事。
- M' ~$ m8 }* q5 x4 Z* W- p9 R) _& D# [. b; f
再者,林彪的这个犹豫期其实非常短,而且没有成为行动,对大局并无影响。事实上,林彪提出回师打长春的想法是在10月2日,第二天凌晨,经过罗荣桓的劝说他就下定了决心,并且林罗刘很快重新给中央发去了电报。
* `0 r" e1 X6 G1 y7 J7 D
* C" q3 J4 [ q% H$ L毛泽东收到电报后非常高兴,他说:“你们精心攻打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毛泽东这里所用的主语是“你们”,而不是“你”或者“林彪”。 e+ C% L3 \7 I
! {3 i. I! L( n5 y
' X2 @1 g$ M2 R& l$ u: r
' }+ A; w0 S+ A2 o; }2 ]% Q
W3 ]6 K/ Q( s4 f8 _: `( @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注意,林彪在10月2日的电报中虽然提出了回师打长春的想法,但他并没有认为一定要放弃攻打锦州,他在电报中说“这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队同时考虑和指示。”也就是说,南下攻锦的部队还在按照原定计划向锦州运动,并没有贻误战机。+ W5 b. U3 [$ x
. ~8 K" ]* ^5 d. f& D
既然林彪在锦州战役部署上的犹豫并没有对大局产生不利影响,毛泽东也不太可能知道林彪的这种犹豫,也似乎无意批评林彪,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说“战锦方为大问题”呢?0 ]4 h6 T! u$ ` f* f
/ n- |( q [' V' F3 X一个说得通的解释是,“战锦”并不简单地指锦州战役,而是指毛泽东在东北战局上的通盘考虑。
6 a' r! J% A! `( b0 L0 O1 J
# Z3 S4 R' v, U2 m. V辽沈战役是牵动全国解放战争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锦州战役则是决定整个辽沈战役成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且,按照这种理解,“战锦”和“长征”也能更好地对应起来。
4 o. ^! ?4 U: C. s" q+ j L+ Z8 p5 A2 }% J6 a( @2 R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 k5 W8 J( g; p o# C# G2 s1 b
$ y& n* b! Y/ j. z! i斥鷃这一形象无疑出自《庄子·逍遥游》,它嘲笑大鹏鸟说,自己在蓬蒿之间的飞翔,也是极好的飞行,不认为大鹏鸟向南飞往南冥有多么了不起。
. R( `' I2 D7 o. _/ _) F+ n# N) x# i+ Q& C, A
昆鸡的形象出自俄国的一则寓言,故事里昆鸡嘲笑暂时飞得不高的雄鹰,雄鹰回答:“我也许有时飞得比你低,但你永远飞不了我这么高。”
1 X! D$ B5 d0 m5 B, c* z" _ L6 K; w6 n: p7 R
“大鸟”和“老鹰”无疑都是对罗荣桓的比喻,毛泽东借这两个形象,赞扬了罗荣桓的品德、志向和精神。" w; p/ q3 ?8 w3 l0 r" @$ k
/ r: N8 j/ t) ~6 @9 {% `至于“斥鷃”和“昆鸡”指的是谁,很多人都认为是林彪,但事实上,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这更可能就是一种泛指,而不一定非要具体指某个人。1 a# q8 j; E- h+ ?: H
8 N2 _. {; g8 }, `" t) P0 ?
' x+ E8 ^" G( y* O* p6 q
! |: ?5 ]$ H& n9 U. x6 k+ ?9 X
据李树泉《“老实人”罗荣桓二三事》记载,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说过:: a/ Q) b! `# N1 e" I8 ?
0 X) k6 q8 ~ L* d9 ]8 s% ]3 a! i
, k( {3 Q3 v; S0 Y6 ?3 H, n“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当然,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这也没有什么,历史总会正确地评定一个人的功过的。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不行的……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 ]3 N, I$ ?* t, O
2 L' i$ l9 S7 J
: C) }! K0 m; a# C2 `& t8 u: d9 F4 h1 D" t
其中“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老实人受谁欺负呢?当然是一些原则性弱、不顾全大局、不老实的“斥鷃”和“昆鸡”。4 r* L: y( ^5 }
q9 K/ t) ^% l$ L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 h& \1 A. X. t1 N
2 `- i9 s/ s6 _3 w3 K: R“君今不幸离人世”这句话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今”,一个是“不幸”。
8 J* J' K; ~6 k' B: ?
0 U2 d4 C$ y7 j. ^“今”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指出了毛泽东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罗荣桓病逝后不久。
8 K+ p# B0 S3 k7 n' J+ t* X3 H" ^3 ~3 \: `& O
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在是1972年罗荣桓70岁寿辰之际,或者是1973年罗荣桓病逝10周年之际。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手迹完全不像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其它作品那样飞转流动,活力无穷,相反,这首诗“结字散乱,布局错位”,更像是“龙钟之作”,应该是毛泽东暮年时期的手笔。
- d; [% d7 S/ {) `( X( x! r) i; l0 u2 m
2 J4 D9 b: i4 b! ~1 v: R( r* k
; `+ @) F% q$ _$ o! d" ?+ p2 J" _! a I1 T" m A; [5 A
这种说法显然和“君今不幸离人世”中的“今”是冲突的。6 r( ?8 t! D6 t
7 O' G" \, c2 d
毛泽东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曾在《关于毛泽东写作〈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经过》回忆,毛泽东写首诗是在从罗荣桓追悼会回来不久,当时毛泽东连着几天讲话很少,服用了安眠药仍然睡不着,自己劝毛泽东早点休息,毛泽东却说自己在写东西,“正在劲头上,放不下”。
3 y8 h9 z4 {. e1 K( ^, D2 Y( U
& c J" S W/ w: H$ X! W+ w之后,毛泽东就独自念着自己写的诗,其中有“草上飞”。吴旭君好奇地问:“谁能在草上飞?”主席没有回答,而是让她取来了自己的诗稿。吴旭君看到“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句时问:“主席,您这么谦虚。”毛泽东回答:“为人还是谦虚点好。”- G3 @3 R% W# [* b E# }3 `! {* `
, T% \* T+ v \% r吴旭君又问,是谁让主席这样钦佩?毛泽东于是提笔在诗稿上写下了这首诗的名字——吊罗荣桓同志。吴旭君这才恍然大悟。
) E0 N; t# |1 T; [; p X8 X+ U" J9 z4 s$ |- M& x6 r
7 g, I1 U5 K+ }) U
% L# c, q* S! u/ r# B, a8 u. {
. y5 |0 K6 D" n/ o6 _吴旭君的回忆显然可以证明这首诗确实写于1963年罗荣桓病逝后不久,而且它也解释了毛泽东的手稿为何“结字散乱,布局错位”,更像是“龙钟之作”——因为毛泽东睡眠缺乏,几夜不能成寐,而且服用了安眠药,更重要的是,他处在一种非常悲伤的状态中。
: V& t0 J. ?0 a( _+ H7 a3 y' {. w2 ^ |7 b. I- K
据《毛泽东传》记载,罗荣桓去世当晚,毛泽东在颐年堂听取了聂荣转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开始前,他提议大家全体起立,为罗荣桓默哀,随后他深情地讲了一段回忆罗荣桓的话。3 p+ W! i( G, b
' Q2 G2 p3 \5 ]: ?9 A% ?
几天之后,毛泽东亲自参加了罗荣桓的遗体告别仪式,对这位老部下,老战友表示了哀悼。
) Z5 |2 N i- b, f
4 l) D* v: |. Z5 B) A6 R9 H& ^6 d9 N, U6 r- E
9 C+ K" ]( {* H" s5 |" p
- Q' [/ m" W" p3 @8 y2 t罗荣桓元帅是十大元帅中年龄第二年轻的(最年轻的是林彪),却是十大元帅中最早离开人世的,罗荣桓病逝时只有61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早逝,这是他个人命运上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3 h4 g, X$ ^9 ]# ^/ [0 j+ e/ `& D. H# }
% \" l3 B1 N3 s1 ?8 R国有疑难可问谁?这句话表达的正是罗荣桓的早逝给国家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以他的才能他本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贡献。
. k& F/ a7 k, @- w3 m8 M- W1 {6 m2 S9 o2 Y# x2 Z
这句话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悲痛惋惜之情,而不可仅仅理解为字面意思。
& _9 }8 r6 Q/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