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K9 x( u% s1 Z1 P“回家过年”
/ N" D. Z& R q! _7 E4 |, W文/微澜 一走进腊月,“回家过年”的话题就“挂”在了我的嘴边。 买盆鲜花吧,买块新台布吧……我一边念叨,一边干活。打扫房间,拆洗被褥,清理杂物…… 过了腊月二十五,我家老张就市场采购,超市选货,厨房操作,做好了红烧肉、红烧鱼、小酥肉、黄焖鸡……等着孩子们回家过年,盼着兄弟姐妹们来家团聚。心绪总是切切的。 回想,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随新婚丈夫,从洛阳回新乡长垣婆婆家过年的情景,仍让我记忆尤新,仿佛回到眼前…… 那年年三十,天空飘着雪花,原野一片洁白,很冷。我带着陌生和羞涩怯生生地跟在丈夫身后,走进婆婆家小院。一眼就被寓意美好的对联;传统古朴的年画;鲜艳大红的福字;富贵吉祥的寄语;红红火火的农村过年气氛所感染。 隔断里间是临时新房,床上摆着婆婆用新棉花做的粗布棉被,老旧的方桌上,摆着一个小圆镜,一把梳子,一个香皂盒。 堂屋里的火炉,冒着热气;厨房里包好的饺子,正等下锅;小妹嫂子嫂子,叫得亲热;公公婆婆满脸笑容,忙前忙后……暖暖的情意一下子升起,顿觉全身热乎乎的。 大年初一,天不亮,大哥就带着嫂子和孩子们,来给爹娘磕头拜年了。紧接着来了一大帮街坊邻居、本族本家。他们按辈分高低,给公公婆婆拜年……村里到处都是拜年的队伍,一波来一波走,在村子里穿梭,欢声笑语响彻大街小巷,很是热闹。在城里我可没见过这阵势。 此后的几十年,我们大多都回婆婆家过年。从刚结婚时的俩人,到带着一双儿女,再到领着孙辈,高兴得父母整天笑呵呵的,见了街坊邻居就说,孩子们都回来了,回家过年来了! 老人在世时的最后十年,我和老伴开始分开回家过年。他回长垣县老家陪伴老母亲过年。我去孟津县伺候老父亲。过年的食品我们要做三份。一份回娘家帮着做,一份给婆家准备,一份留给孩子们过年吃。 后来,双方老人都过世了,回老家过年成了念想。那个曾经给我们欢乐和温暖的老家,成了空房子;那片飘着泥土芳香的土地,成了印在我们心中的水墨画;孝敬老人,成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近年来,我们把回老家过年,换成了盼孩子来洛阳过年。每到春节,小区门口挂着"欢度春节”的横幅,到处张贴着漂亮的宣传画,儿女们穿着新衣,带着家小,提着礼品,进门一声:爸爸妈妈过年好!爷爷奶奶过年好!姥姥姥爷过年好! 把我们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好,都好!”随即到卧室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发给孩子们。 可是,今年入冬以来,国内疫情又出现了新情况,防疫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国家根据高、中、低风险区域,分别制定防疫措施,号召人们“就地过年”,无特殊情况不聚集、少出行、戴口罩、勤洗手…… 我家的亲戚,有洛阳的、老家的、郑州的、外省的。大家在微信上说着各自的打算。有说,今年春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团聚,不串亲;有说,春节无论在那过,快乐不会变,亲情不会减;有说,我们可以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屏幕前大团圆。 我们坚信,一定能把特殊情况下“回家过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换个新形式,过得欢欢乐乐! : _' F, b/ Q/ \& i
2 T5 a5 J5 l9 b2 V* H8 z2 @
4 Z$ R0 {7 O$ V' d/ F
3 p1 ^ Q# j* W% t
" L( o4 Y5 V; o% t; f' X5 p* P9 f%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