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U5 k! Z9 g B: u9 H i# v8 j
浅说“春秋笔法” 1 j4 x- D" q: [/ l/ I1 X7 B3 X* ?; M
文/微澜 一位不曾谋面的网友,在我分享的一篇小文《光影里的牡丹》后留言:“春秋笔法的写作。” 春秋笔法,我第一次听说。是褒?是贬?是讽?我尴尬地打了个拱手谢谢,又打了个呲牙笑脸。 随即,我就打开了百度,搜索相关知识。 《春秋》是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春秋笔法,就是指《春秋》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它的出现是因为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即用简短精练文字,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微言大义”,即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 看了关于“春秋笔法”的诠释,我重新翻看了自己发表在《洛阳晚报》三彩风专栏上的不足千字的小短文《光影里的牡丹》。随摘录几句:这些天,我和先生像疯了一样,背着相机,带着手机,迎着朝阳急匆匆地就出发了…… 王城公园,国花园,隋唐植物园。还有西苑公园、牡丹公园、神州牡丹园、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都被我们一一造访……刚好,一队穿着汉服的“牡丹仙子”列队走过,我俩急忙追了上去,拍了个不亦乐乎。 那编着蝎子辫的少女;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顶着银发的老太太;戴着鸭舌帽的老翁;蒙着大纱巾的伊斯兰妇女;穿着汉服的姑娘们……连同争奇斗艳的牡丹花,让我拍了个酣畅淋漓。 雨中凋零的牡丹,也是我的拍摄对象。花池里水珠飞花,一地绸缎似的花瓣,让我好一阵怜惜,但转念又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便心下释然。 这些句子,普通的近乎白开水,行文结构平铺直叙,根本谈不上什么笔法,距离“春秋笔法”还有十万八千里。 司马迁著述的彪炳千古,人称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春秋笔法的典范之一;近代文豪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还有画家留白,古诗深意,时事评论,等等。 用现在的话说,春秋笔法就是语近意遥,以浅藏深 。艺术作品中常常选择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面,用通俗的语言迭设悬念,将读者引入彀中,从浅中悟深,在有限的画面之外,创造出广阔的艺术天地,从而收到语近意遥、言短味长、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我突然顿悟,自己的小文并没有达到“春秋笔法”的境界,而是这位网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还有…… 不过,他让我又学了一个新词汇,了解了一个新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也希望自己能写一篇真正意义的“春秋笔法”的小文。 . |# J4 x) B/ H& I6 P+ n
: X$ w! e+ _1 W9 b+ Z
$ ]9 I3 N! ]' _/ i# ]( n4 l) T; Y; k2 c
; _) w9 ^% @1 s/ I
( H; [7 I( V# j9 ?% Z$ L, [0 X, z) U( h) @4 X0 Z0 H7 H4 g `% b. y"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