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西周王城与王都考》的几点结论
" x- X2 a+ L& S* c* D3 Z, A% [: g 史善刚; P* f8 F7 {3 e* e
西周王城(成周)与王都问题,是学术界久争未绝的两个重大学术前沿问题。
0 J% r s& O& `5 j6 V 笔者前后用时廿载、八易其稿,终则从西周时期周王都洛与都镐铜器铭刻之比较中,并与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相结合来探讨、考证和厘清以下几个重大问题,由此而取得了西周都城史上的三个历史性重大突破:2 T$ Q9 u2 q5 d0 T5 o( m- G4 ?
(一)从金文中探讨和确知,西周王城和成周二城所建的时间、地点、性质和作用等问题- u: w; o7 P. A# _( p3 N* S1 \/ f
1.西周时期的洛邑王城与成周二城所建的时间与地点问题,王城为周公营建。周公遵照武王遗训,在继东征平乱、克殷、践奄、建侯之后,于周公摄政五年开始营建洛邑,创建新都。新都即王城(新邑、周),它的地域范围,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双重考证,东临瀍河西岸,西至涧河以东,南临洛河北岸,北倚邙山南麓。它的面积,从《逸周书·作雒解》所载的里数(外郭、内城和面积),以及历代学者对此的不同释法,至今看来难于确知。探讨西周王城的外郭和内城的面积问题,可从以下来考虑:西周王城,东临瀍河西岸,西至涧河以东五里许的定鼎路口,“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邙)山”(见《逸周书-作雒解》,如以此作为外郭的话,它的郭方则为9里,其面积就是81 平方里;王城内(宫)城,东临瀍河,西至老城西关九龙鼎,南至老城南关,北到老城北关安喜门外,其内城方6里,它的面积则为36 平方里。如与《孟子》上所说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来看,西周王城似可成为“九六”之城了。以上所探讨的西周王城的地域范围,此即周公所卜兆的东临瀍河以西、涧河以东的地方,在今之洛阳市的瀍河区、老城区和西工区一带。4 Z$ H& R6 {; v# d1 R0 i
东周王城与西周王城是什么关系呢?它应是西周王城的延续。从考古发掘来看,东周王城的地理位置,仍然是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西穿涧河两岸,东至西工定鼎路口;其城方9里,面积约81平方里。所谓“方”就是长宽均等。这与《周礼·考工记》所说的“匠人营国方九里”,大体是相符的。从政治形势来看,东周时期,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由此而造成的周天子权威丧失,周王城亦随之每况愈下了。总起来看,东周王城虽远不及西周王城的繁荣昌盛,也不及诸侯城的争强斗胜,然而它却能把周王朝又延续了500余年(前770一前256),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两周王城的共同的结果,则是创造了中国古代都城800年历史,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文明的基础,谱写了中国古代都城800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9 |% g! k$ v+ ~ 从金文所见和考古发掘的双重考证中得知,成周城为周昭王所建,其时为昭王初年。成周建成后,任命周公之孙、君陈之子一一明保为最高职官,即“三事四方”的尹、授管“卿事僚”。明保就职一到成周后就立即发布了“三事四方”的各项命令(见令彝铭文)。接着,昭王命明保遣三族伐东夷(明公簋)。成周的地理位置,据令彝铭文所载,亦为周公卜兆的湹河以东的地方,但具体地点又在何处,千古未可确知。今据考古发掘和金文资料的双重考证,西周成周城址,“位于汉晋洛阳城址中部”,即今洛阳白马寺以北和东北一带。此一时期的城圈基本为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五里。考其王城与成周二城的距离仅有16 公里之遥。2 z2 r `# |2 Q( |% A8 {
东周成周与西周成周又是什么关系呢?从城址来看,它应是在西周成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从考古发现来讲,在汉晋“城址北部(即北墙和东西墙北段)共试掘了 T1、T8 和 T13 三条探沟。……从夯土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看,大约同为春秋晚期所筑造。”此一春秋晚期的城址,其范围包括西周时期始建的城址,而且是在西周城址基础上向北进行的扩建。“这个时期城圈较前有所变化,虽然东西仍为六里,但南北已扩为3000-3200米,约合当时的七里,整个城市形制也变成北墙不甚规整的南北长方形。”
: H3 a7 O* T6 e" w1 H 根据以上所探测到的春秋晚期的城址,并与多处有关史籍所载和古墓所考加以对照,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论在时间或地点上皆为相同不悖。由此足可说明,“此东周城无疑即是敬王时期的成周”。/ S0 {# P9 M2 x6 ~. R( L$ u( m
2.西周时期洛邑王城与成周二城的性质与作用问题
: A' g2 W- B3 r0 _ 王城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周王多居此进行册命、赏赐、禘祭、祜福、会射等项朝政大事及其他重大活动。并先后在此建有“康宫”(令彝)、“康邵(昭)宫”(颂鼎)、“康穆宫”(克盟)、“康犀(夷)宫”(吴虎鼎)、“康刺(厉)宫”(克钟)等,以上诸宫则分别为王城内的康、昭、穆、夷、厉等五王的大型宗庙。成周城为全国的军事中心,中央直属部队如成目(师)、殷八(师)、成周八(师)等常驻于此,并多在此集中、组织全国兵力伐东夷、伐南淮夷、讨荆楚等以及其他重大军事活动,如在中铭文中记载:昭王伐荆楚,先派中巡视南国经行的道路,然后昭王亲自率军,从成周南山出发,途经河南省方城、邓县、南阳郡朝阳县等地、最终到达了汉水。
6 D. f3 r: z$ r' I$ o0 Z. Z7 _: q2 ^ 3.西周时期洛邑王城与成周二城之名的由来问题1 n$ x0 @0 G7 A8 ~9 B
金文中的“王城”之名,成王时称为“新邑”(新邑鼎,李士卿尊等),也称“成周”(何尊铭文);康王时“周”(王城)、成周并称(孟簋、于爵等):昭王时“王”城、“成周”两城分明、了了可见(令弊);昭王后凡称“周”者皆为王城。为什么?因为从彝铭中得知昭王时在王城建有“康宫”,尔后又先后建有“周康昭宫”、“周康穆宫”、“周康犀(夷)宫”和“周康刺(厉)宫”等。经考,在彝铭中穆王时称“周”有 7,共王时有11,懿王时有 11,孝王时有3,夷王时有11,厉王时有7,宣王时有 15 等。- ~2 s7 G5 ]5 j5 \9 z) o+ f7 J7 ^
金文中的“成周”之名,首见于何尊铭文。但该铭文中所说“王五祀”,学界被认为是“成王五年”;然而此又与《尚书·洛诰》中所说的成王五年开始营洛,从时间上来说又有抵牾之处,在此存疑。经考,成康之世称“成周”者为之统称。那么,对此究竟应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成周”应理解为是一种统说,或谓“洛邑”,或谓“新邑”等。昭王后的“成周”则实至名归。6 u& v$ z8 @1 i {
关于成周之名的由来问题。" T" m5 X3 f2 m( \4 i4 j" p
概括来讲,命名“成周”之名,乃成王命周公营建洛邑,天下太平而此邑成,名曰:成周。其实成周之名与宗周之名是相对而言的,成周是东土洛邑之代称,宗周是西土丰镐之代称。成周者,周统一大业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3 p, I5 e( m$ g
(二)又从金文中探讨和确知,西周时期周王建都之地,非如司马迁说的“周复都丰镐”,实乃洛邑王城(成周、新邑、周)。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云:“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统观此段文字有两层涵义,一是武王伐纣居洛邑与史实不符:二是从成王至幽王周都皆在丰镐。就此两点而论:
. p7 e+ p1 s% J" E 第一点,武王伐纣居洛邑,这是在《周本纪》上所载的两次(武王九年、十一年)居洛邑北郊孟津,组织人马,调兵遣将,有所谓“八百诸侯会孟津”,即把洛邑作为伐纣的军事大本营;而《周本纪》又载,武王伐纣归来后,又居洛色察着地形。"定天保,依天堂”,“弯周居于雒邑而后去"。说“综其实不然”的观点,恐怕是难于成立的了。! G- m, g' f* u9 A
第二点,周自成王至幽王都城皆在丰镐,这个结论是缺乏根据的。今观金文中周王都洛与都镝例证比较:周王都洛铜器铭到122(其中成固38,王城84);周王都镐销器铭剂 35(其中丰、销、宗周 21,郑、弄14)。从彝铭中可知,洛邑二城,王城多为周王居此册命和处理朝政大事,成周城则为周王居此统帅中央大军伐夷和重大军事活动,而丰镉之地有五:弄京位于渭水南岸,为昭穆及其后所居:镐京位于渭水北岸、沣水东岸,为武王所营:丰京位于沣水西岸,为文王所宅:宗周亦称岐周,位于岐山,乃周族之源,为太王、王季所都:郑(西、南),位于泾水以西,即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凤翔一带,为穆王所开。今观丰镐之地五处,丰和镐所见有关彝铭者寥若晨里,郑和弄又实为祗宫或行宫,唯有一个宗周于康昭穆时还可彰显。再看周王历代所建的大型宗庙,在洛邑王城和成周内,据周甲戌方鼎所载的“京宗”和令彝中的“京宫”,“康言”有关专家确证为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王等五王之宗庙:还有康、昭、穆、夷、厉等五王之宗庙。而丰镐则在金文中难得一见。单就周王都镐例证之数来比较,尚不足周王都洛例证的三分之一。
2 h) E3 j) W8 Q- x0 |) H 总起来看,司马迁之观点不能苛求。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埋在地下的丰富的第一手真实资料,难得一见。我们今天有幸所得知的,完全依赖于考古学发展的结果。
2 B; Z: ]/ {/ z" l i7 Z" O7 G; P (三)从金文中还可探讨和确知“周”非成周亦非宗周,此则非洛邑王城之莫属也。% y, o7 W) {' l0 X8 w- b, x
1.定周为成周的观点是错误的。有曰:“彝铭中凡称周均指成周”云。其说的错误之处在于把令彝铭文中的康宫的位置定错了。从西周金文中可考知,成周乃周王朝的军事要地而非政治中心。因此,周康宫、周康昭宫、周康穆宫等等,说法均不应在成周。还有曰:“周明显应在洛地,应即成周无疑。”此说的错误在于,把《尚书》诸篇中所说的周与当时尚不存在的成周连在一起,混为一谈 殊不知《尚书》中所载的周皆为宗周,而周公营建洛邑后在金文中出现的周,则皆为洛邑王城之周。2 g0 ]* [1 m5 j4 _$ Z& F
2.定周为宗周和成周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西周都城所在如宗周、成周应均可称之为‘周’”的观点是错误的呢?因为在西周金文中,无一例把周称之为宗周。至于说周非成周的问题,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兹不赘言。& @/ X5 q; T/ C8 K# e/ K
3.周既非成周又非宗周,那么,周究竟在哪里呢?应侯视工钟铭文中作了铁证。其文云:“佳(唯)正二月初吉,王归自成周。应侯见(视)工遗王于周。辛未,王各(格)于康宫,荣白(伯)内(入)右应侯见(视)工,易(赐)彤于弓一、彤矢百……”上文是说,周王于某年正二月初吉的某一天,从成周回到了周;到了周后,应侯视工馈献物品于王;又于辛未日,在周的康宫,赏赐应侯视工。由此而无可辩驳地说明周绝非成周,周与成周两地仅有16公里之遥;由此又可说明,周亦非宗周,周与宗周两地相距可达千里。那么,周的“桂冠”究竟应该归谁呢?若非王城,岂有他哉!
. b: p M! F4 y* ^3 @' I2 q/ t [4 t* m" t6 ~6 {2 S9 } G8 L7 A
p, E5 F$ {' @6 [
7 M1 l/ G% X _' `9 r! O
$ ^- a3 }$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