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重阳登高敬老 传统源源流长 重阳节登高赏秋景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大概萌芽于汉代。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此时,酒、菊花均已齐备了。 佩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一样,都是为了消灾远祸。茱萸香味浓郁,本身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便选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重阳必有重阳糕。“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重阳节法定为老人节,敬老祝长寿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南北朝“饮宴”活动,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2013年10月13日(农历9月9日中国传统重阳节)迎来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法定为中国的老年节。 为了欢度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也为了庆祝中国第一个法定老年节,丰富中老年人的户外养生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洛阳社区“金秋岁月”版块在龙门银杏仙庄的中国国树园,举行了以中老年朋友为主的节庆活动,成立了关爱老年的金秋志愿者团。中国第一个法定老年节在寓意长寿的中国国树园举行,且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重阳节或由古代祭火仪式而来 重阳节由来可能还有其他说法。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指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严冬往 3 Q: o7 ^- ]3 o/ ~0 r
) n! m" p' M& Q5 ?4 g
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至今江南部分地区仍有重阳
. \) J$ Y% O3 Q; Q2 h8 j8 m/ Y
0 r6 a: L3 }, p f% I T: i8 O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说“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犹如社饭,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 `4 m& x: Q8 q, H!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