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记忆洛阳 从1954年----2024年的七十年,从20岁支援洛阳建设40年到60岁离休后30年,至今在洛阳工作生活了七十年,占去我一生时间的78%,工令45年在洛阳工作占去88%。我的一生与洛阳有颜,同甘苦共患难,有喜有忧。喜的是我当过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也受过批判和下放劳动改造,现在这些都成为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因此,我爱洛阳,守护洛阳,建设洛阳。七十年来我喝的洛河水,吃的邙山粮,当年支援洛阳建设带的全部家当是,一条薄棉被,一条床单,一个枕头 ,一个脸盆,一个牙缸,一个网兜装着毛选和笔记本,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如今一家四代人,儿孙满堂,洛阳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洛阳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在建国初期满目沧桑,百废待兴,全市一个交通岗楼,没有红绿指挥灯,交警腰上带着红白指挥棒指挥交通,马路上除了少量的破旧自行车外,很少见不到一辆汽车,十字街岗楼上的标准钟,走走停停,标准钟也不标准了,职工上早班,要听洛阳机务段的汽笛声,上班才能不迟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穿胶鞋寸步难行,洛河上没有桥,行人靠小船摆渡过河。全市最大的老城市场,里边是一些小百货、小副食商店,和多家手工做的螺丝糖的,里边还有一个小剧场。北大街有合盛盏糕点,真不同饭庄,是洛阳的名牌饭庄和商店。东西南北大街唯独东大街,洛阳银行是一栋三层办公小楼房。全市没有大工厂,西工有一个小发电厂,龙门有一个煤矿,北关一家木工厂,一个布鞋厂,一个小火柴厂,当时的洛阳就像一个衰败的小县城,让人看了心中凄凉,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建设成一个重工业城市,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先例的。国家为了在洛阳发展重工业,在“一五”期间,国家动员全国各行各业支援洛阳,有长春一汽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苏联专家,千军万马奔向洛阳,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要克服多少千千万万个困难,当年支援洛阳的建设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要吃多少想向不到的苦和克服多少困难。为了保密704 工地(拖厂代号),703为矿山厂工地代号)等,其他各个大厂也先后陆续积极筹建施工。为了搞好后勤服务,国家动员上海,广州部分企业内迁支援洛阳建设,有上海大新酒楼,广州饭店,三友、上海理发,万氏照相,国泰服装厂,上海浴池,鹤鸣皮鞋,老介伦百货,亨达利手表,东升洗染,制盒厂,三乐食品厂,建机厂,荣大水泥制品厂等等。当年洛阳走出西关,一片沸腾,车来人往,当时没有中州路,也没有公交车。运往工地的建筑材料,在坎坷不平的旧马路上,架子车排成长龙,一辆跟着一辆,一眼望不到头,从洛阳火车站的东货场,拉着各种建筑材料,人力气马车装着各种机和器大件设备,没有吊车全靠人力用撬杠倒链装卸,十几个人拉一辆汽马车,中间有一个人架辕掌握方向,大家喊着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声,车轮慢慢向前驱动,汗水滴在马路上,向蚂蚁搬家一样,艰难的一步一步向前移动,把千万吨建筑资料运到工地。经过七里河老桥又小又窄,由交通警指挥车辆,只能单向交换过桥,过了桥大概有45度的大陡坡,要爬上大坡更是困难,一辆架子车需要五个人合作,用力前拉后推才能上到对岸(七里河),今天涧西的工厂和苏式楼房,一砖一瓦都侵染了劳动者的汗水,现在仍然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保留着动人故事和情感。所有工地,在施工前各种建筑物的位置,都要经过地质钻探,工地上用白石灰画出标记,密密码吗,凡是建筑工地全部都作了标记。然后按照标记进行钻探,从七里河到谷水,工地上一片片倒窝大军,用洛阳铲在进行忙碌不停的进行钻探,把地下十多米深的土质挖上来,根据土质变化,画成图纸,然后再用三合土将每个空窝进行回填土,再一个一个夯实,据说钻探挖的土,每一斤的费用视同一斤小米的价值。其次,千百万施工大军,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办公室,大家晚上睡觉没有宿舍,文化娱乐没有地方,所有单位的人员,只能把油毛毡大棚当成自己的家,当时全部建设者的吃、住、办公、娱乐、都在油毛毡工棚内,干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要和困难斗,还要和大自然斗,把天当作被子地当床,夏天晒的工棚上的油毛毡流油,冬天北风呼啸,雪花能从天上吹到被窝内。工地上日夜三班倒轮流不停,15天休息一个大礼拜。子夜探照灯耀眼,高大醒目的标语牌上一个字有两米多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个一个排在施工现场。机器声,喇叭声,号子声,就像一个巨大的合唱团,建设者的劳动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当时工地没有电梯,全靠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装满建筑材料,挑在肩上送到现场,洛阳建八师的战友们,冬天脱下戎装,挑着担子在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你追我赶,一脚踩空就会从高空摔下来十分危险 ,他们满头大汗,和工人师傅并肩战斗,那种场面让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工作条件艰苦,工资低标准,没有奖金,副食品供应跟不上,劳保用品短缺,小病不下火线,大病不住医院,为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个个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终于在1958年7月20日,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口号声,鼓掌声,锣鼓声,鞭炮声,震撼着神州大地,全国报纸头版头条,进行报道。所有的洛阳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志豪感和幸福感。当年的支洛人,原来54年20岁的小青年,而如今90岁了,原来30岁40岁以上的工人老师傅,老领导,老革命,他们现在的年龄都超过100多岁了,除少数人健在外,大多数都长眠在北邙,他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不怕吃苦的一生,奉献给洛阳的一生,他们未能享受今天改革开放的幸福生活,但他们心中仍然在关心着洛阳的变化与发展,期盼洛阳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未来更加辉煌。而今我也到了风烛残年,加入了人生倒计时的队伍,不久要去北邙向老朋友,老同志,老领导,回报今天洛阳的发展和辉煌,同时又要把“一五”期间我们并肩战斗的故事,告诉下一代,让他们不要忘记五十年代建设洛阳的艰苦岁月,和一批支援洛阳的建设者,如何在坚持在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引下,发挥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如果不住当年的油毛毡房,就住不了今天的高楼大厦和涧西的苏式街坊,没有当年打下的重工业基础,就没有今天洛阳的发展和繁荣。从1954 ——2024,这七十年对洛阳的感情,是一点一滴,一天一天,是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积累起来的,他已经融化在血夜中,刻在了心窝上。洛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与我都有深厚的感情,当年绿化龙门山上种过的树,焦支铁路、邙山大渠、修洛河大提、建洛浦公园抬过土,在铁门南山放过羊,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一幕幕的感情难忘。岁月匆匆,已经物是人非,除了青年宫前边的一对大石头狮子,屹立在老城的文峰塔,还有钟鼓楼下,东、西两边门上的日就、瞻云、四个大字没有变化,只有他们更能见证,述说神都洛阳的古今。我从青年,壮年,老年到老老年,从青丝到白头,与洛阳风雨同舟,一路前行,是时代选择了我,是我与洛阳有缘,是在洛阳建设的过程中锤炼了我,让我在洛阳这个革命大家庭中,与各位老革命,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相识,结下了革命友谊,在困难时期,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使我健康成长,我终生怀念他们。是党教育培养了我,给了我坚强的革命信念,使我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和各种艰苦艰苦的劳动环境中,锻炼了我的革命意志更坚强,遇到困难不灰心,暴风疾雨不迷航,我今生能为洛阳建设添上一砖一瓦,是我一生的幸运,回忆七十年在洛阳的点点滴滴,我于心无愧,我要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离休不离党,继续把暮年余热贡献给党的事业。 唐复生90岁离休 2024年12月19日
; Z+ h5 n, [* S# {# B1 j f2 S0 c5 o C5 m7 d" t" p; \
- \+ g9 H# X)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