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闲说礼肉 一般情况下,串亲戚或多或少都要拿礼,那怕仨指头夹唷花米桃儿欸,“人轻礼仪重”么。拿的礼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不过做满月、㧟枣糕、㧟麻糖等各有特殊性,礼物也各有特色,本文暂且不说。现在主要说说礼肉问题。 顾名思义,串亲戚拿的肉自然而然就是礼肉。串亲戚拿礼肉也是有讲究的。因事由、时间的差异礼肉也随之不同。 春节走亲访友,对方有长辈人在,不拿礼肉是极其失礼的。这一点就足以显示礼肉与其他礼物相比身份、地位之不一般。春节串亲戚的礼肉是猪勒条肉。除了礼肉外,还要拿一盒配篮儿点心。对方收下肉将点心回回来,这就是点心被称作配篮儿的原因,再回六个或八个点着红点儿的圆蒸馍。如果拜访的是平辈人则不需拿肉,只拿两盒点心,对方收一合回一合,同样回馍。 在说礼肉的时候很有必要先说一说“四色礼”。四色礼由肉、馍、糕点、水果四种礼物组成。烟、酒、粉条等都可以充任。但是万变不离四色。而其中肉又是咋变都少不了的。 送“好儿”时可以拿四色礼,将“好儿”放在四色礼上面。一般送“好儿”多是两包点心。女方同意“好儿”上所选日期,就将“好儿”和礼物一并收下,如果不满意则只收礼物,而将“好儿”退回,男方就要另择吉日。 在给老人祝寿时拿四色礼。可以将蒸馍做成寿糕寿桃的样子。也有将烟酒作为礼品的。卷烟出现较晚,清末民初,时兴水烟,也有把兰州烟丝作为礼品之一的。烟卷儿出现之后,也成了老年烟民寿诞不可或缺的礼品。 结婚时去迎亲,新郎一方要拿四色礼、既然是四色礼,内中就有一块儿礼肉。结婚人生大事,把岳父母家花费一二十年时间、好不容易养成的大闺女轻而易举的轿到“取”来,礼肉能少得了吗?毋庸置疑,迎亲时锦玫子盒里的四色礼少不了礼肉。吃酒客每人一块礼肉是告知对方“玩饭”的人数、阵势,同时也便于婆子家回礼、妥善安排。 报喜一般在(头胎)小孩出生三天或六天进行。也有选择三、六、九日的。如果添的是男孩子,去报喜时所带礼物可以是四色礼或一块儿礼肉。如果添的是女孩子,去报喜时是不拿四色礼的。所带礼物则只有点心。对方一看就了然于心了。 还有一种场合,就是老人年纪大啦,子女们给老人盖房子(做棺材)闺女拿四色礼(或礼肉)去浇木,一是表示郑重其事,二是还要封封儿,表达对匠人的谢意。 新婚夫妇第三天回门时新郎家也要拿四色礼或礼肉,礼肉样式独特,大有讲究。迎亲礼肉被称之为“一块儿四两肉”,回门礼肉则叫做“三斤两块儿肉”。迎亲礼肉和回门礼肉,一块较小,一块较大。因为之前猪都不大,也就百十斤左右,有的甚至还不到一百斤,所以一般的礼肉都不大,斤把子、一斤多的很平常,“一块四两”是相比较于“三斤两块儿”而言,说其没有那块儿大罢了。不管迎亲也不管回门这两种场合,绝对是露脸、装人(装:zhuang方言读若二声。装人,表示活得像个样子)的时候,岂能扣扣缩缩、做做挤挤?礼物要尽量奉承人才好,话又说回来卖肉的是行家里手,买肉人只用说是去办啥事行啥礼就行啦,大小多少不用买肉人操心。“一块四两”、“三斤两块儿”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三斤两块儿”的确费解。所谓三斤两块儿就是在这块儿礼肉的上端中间拉一道两三公分长的口子,使之成为“两块儿”:一块是正儿八经的闺女回门、女婿第一次登门拜望岳父母的“礼肉”。另一块则成了被人们称之为的“离娘肉”,示意闺女从此不再是娘家的人啦。简单地说回门时三斤两块儿肉含有两种使命,身兼二职。有鉴于此,才被称为“两块儿”。那么新问题又出现啦,为什么不排排场场地直接割成两块儿呢?这都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无关系。说到礼肉,无需赘言,闺女回门、女婿第一次到岳父母家带礼肉自在情理之中。而离娘肉是委婉地表达两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闺女向父母示意:一 拜过花堂之后,女儿如今已经成了婆子家人,婆子家成了真正的家,既嫁从夫,往后娘家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家啦,从此变成了亲戚。话又说回来,爹妈生养了女儿,血脉、骨肉相连,这种恩情地厚天高,又岂是其它亲戚能够与之相比的,到地老天荒都割舍不断了。女婿也似在向岳父母表示;您的女儿成了我家成员,咱们两家之间的亲情非同一般,为人都有两层父母,我也会把您们当成最亲近的人。这种意思虽然合乎情理,而现实还是太伤父母(岳父母)的心,难以出口。这才是心中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其实老人看到“三斤两块肉”就已经心领神会、内心五味杂陈、不可名状了,彻底拉开不显得恩断义绝吗?既违背现实、又叫二老情何以堪? 遇有丧事,也离不开礼肉。 死者为大,丧事拿礼肉最为普遍。不过丧事的礼肉和其它场合的礼肉又大有区别。一般的礼肉都是长条形的猪勒条肉,而丧事的礼肉多是猪脖子(槽头)和后腿部位的肉,有一种说法是“庄家人去割肉,不是后蹲儿是槽头”就是指此而言。丧事的礼肉又有两种名堂:一种叫大祭,还有一种叫随礼。相比较而言,作为礼肉,大祭短而稍宽,随礼则稍窄而较长,重量上大祭自然会稍重一些,礼行大祭都是近亲属,一般亲戚则行随礼。大祭、随礼都要拿四个大祭馍(大小有如小碗儿的园蒸馍),大祭比随礼还要多一对宝。用于祭祀的礼肉与其他礼肉还有一点不同之处,祭祀的时候都不能用生肉,虽说不是生肉,却也不是熟肉。而是浸(浸:方言。读若二声。在沸水中稍煮、烫一下,不需熟)过的半生不熟的肉。有在家浸过的,有到相关亲戚家才浸的。 死人、三周年事儿大、隆重时,近亲属还会抬食摞。有食摞自然得是四色礼。食摞是丧事中最重的礼啦。食摞里的肉往往要五斤左右。食摞里的礼肉又与大祭、随礼等的样式有所不同:是截去一段、使其大致成为方形的勒条肉(如此也可以说丧事的礼肉有三种样式),这也就是礼簿上出现“祭肉乙(一)方” 的由来。对于食摞,账簿的记载则是“食摞壹架”。有食摞时祭馍都是8个。民国年间有身份、地位的人还别出心裁,推崇洋祭。洋祭也用食摞,只不过祭馍由八个变成了一百个,当然要比真正的祭馍小多啦,类乎平时用的园蒸馍。 2023·08 / F1 @4 x0 B; U$ S/ E J6 C,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