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又想《拣麦穗》 静言 划拉百度,看到著名作家张洁逝世的消息。在我的意念中,她是不老女神,永远年轻、漂亮。 我又想起她的《拣麦穗》。 知道张洁是读她的书,记住张洁是因她的《拣麦穗》。 第一次看到《拣麦穗》是连环画版,它刊登在七十年代的《连环画报》上。黑白线条勾画的人、景、物具体生动形象,配以感染力极强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多次阅读原文,连同它的作者熟记于心。 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大雁。她四五岁光景,趔趔趄趄地跟着姐姐拣麦穗,卖钱,置办嫁妆。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只为每天能吃到灶糖。 卖灶糖的老汉,脸上皱纹一道挨一道。剃得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很快,卖灶糖的老汉知道了小姑娘想嫁给他做媳妇。 于是老汉每次到来,会给大雁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于是,大雁让娘找出一块儿碎布,画上花样,绣呀,绣呀,绣出了一个荷包,皱巴巴的猪肚子样。她说,等长大了作嫁妆,送给她那卖灶糖的“男人”。 就这样,一老一少;一个走街串巷漂泊四乡,一个懵懂情感要嫁人做媳妇。他们彼此惦念着,疼爱着。清苦的生活里就多了牵念和甜味。 日月不居,岁月流淌,大雁长大了。她不再说傻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看看我的小媳妇”的玩笑。 然而,大雁却真的有些依恋老汉了。每当老汉离去,她会站在土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自然,老汉每次到来都不忘给大雁带小礼物。 日复一日大雁看到老汉的背更弯,步履更加蹒跚,她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卖灶糖的老汉真的走了。他的爱化成了冬日里一颗红柿子,醒目地挂在村口的老柿子树上。大雁站在树下。 她常常想他,还想找到那个早已无踪影的猪肚子样荷包。 大雁不舍的是爱,是情感;张洁表达的是爱,是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感。 爱,是为文的永恒主题。《拣麦穗》里的爱,是那样明净,那样通透,那样纯粹,——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 这种爱,这种情感,不正是我们所需要,所期望的吗?它像甘露一样沁入心底,拨动心灵的弦,产生共鸣,令我经久难忘。 文章的感染力还在于作者精妙的写作技巧。没有华词丽句,朴素自然的文句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突出的人物特征,外貌、语言、心理、动作无不形象鲜明,个性独具;以及精妙的构思和流畅的行文。 尤其是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更令人折服。我曾认为文中的大雁就是童年的张洁自己,不然怎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感人至深;我总觉得我的童年里也有过大雁的影子,不然怎么每每读它都会眼热心动,思绪翩然。 《拣麦穗》也曾经让我有过一时冲动,想效法它把人性美,情感美置于笔下。遗憾心智、文智具乏。 张洁不老,常想起《拣麦穗》。
# ?7 D) C) P( j6 Z3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