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部瑕疵多多的好书5 @ i1 Z+ Z5 p2 o% V
我喜欢古典小说,优秀的古典小说数不胜数,我尤其爱读《东周列国志》,尽管《东周列国志》瑕疵多多。
# i4 }; v6 M% ~; U1 f6 {, {在第六十回《智武子分军肆敌 偪阳城三将斗力》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六卿都是尊行,素执郑政。僖公髡顽心高气傲,不甚加礼,以此君臣积不相能。上卿公子尤为凿柄。------”这段话中的“凿柄”一词很明显是错误的。“凿柄”者,凿子的把(柄)也,除此而外,似乎别无他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尴尬的结果,是因为《东周列国志》在传世过程中可能被自以为才高八斗的抄书匠想当然地误将“枘”字看成了“柄”字。文学大家将生活中很少涉猎到的木工用词“凿、枘”信手拈来,表示:器物之卯眼与榫,谓方凿与圆枘或方枘与圆凿,喻不相入之意(《汉语词典》)。如“持方枘欲内园凿,其能入乎”?(见《史记》)。今谓人意见扞格不相入曰枘凿不入;又简称曰枘凿或凿枘(《汉语词典》)。似此,将该书作者称之为文豪、鸿儒不亦宜乎?
) ]) h8 m. F" M- A8 [6 W) v! i8 @( s9 N第十四回《卫侯朔抗王入国 齐襄公出猎遇鬼》中有“孤坐不安席。以疆场(場)多事,不即诛讨。”这样一句话。对此,一位网友说:“疆场(場)”应该为“疆埸”。“埸”:音义,田界。疆埸:疆界、边境。我之所以能察觉,并非我孔乙己再世,多学了茴字的几种写法,而是当初读《古文观止》卷二左传选文“吕相绝秦”中,有一句是“郑文怒君之疆埸,我文公率诸侯及秦围郑。”当时我就很奇怪“疆埸”这两个字。检索网络得到如下资料:“疆埸”既为边境,当然容易发生战事,因此“疆埸”又引申为战场。直到元代之前指代战场的从来就是“疆埸”一词,比如杜牧的上表“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比如王安石的书信中有“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执敌捍患之材”。大约从元代开始,出身市民阶层的作家们开始眼花把“埸”字看成了“場(场)”字,“疆埸”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疆场”,一直误用到了今天。7 X9 }, t \$ o8 }/ Y" z) `
. ~6 y' a$ t5 x3 _3 z+ b& }
我觉得网友的这段话有理有据,非常信服。查看我的作家出版社1956年1月和齐鲁书社1993年10月两种版本,果然都是“疆场”,足以证明其影响至大至深。尽管这是一种已经被人们所认可的不是错误的错误。1 H1 \' A0 R) V( y* `; w7 Y
+ m7 }; f0 l: G2 g/ l) B
第九十七回《死范雎计逃秦国 假張禄廷辱魏使》,齐鲁本是“范睢”,作家本是“范雎”。不过这个“范雎”是个阴阳人,在总目录中是“雎”,到正文里却变成了“睢”(见附图)。9 L e, @2 }: r6 V- s n0 F: J
附一:下图中范某名为“雎”
' J+ c+ I; E1 A+ ^( y; |6 r
( p9 q [. t/ i 附二:下图及此后范某名皆为“睢”
" M% e6 t4 }1 Z' N0 ~3 j2 K4 o
8 w$ m7 v# t4 ^5 ^1 t1 S《东周列国志》中还有一个人,名气非常大,他的故事《冯驩(谖)弹铗客孟尝》曾长时间被作为名篇编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教材,注释说是源自《战国策》,我们现在无需去探究这个问题。就《东周列国志》的各种版本而言,对此就有不同的说法。有“冯驩弹铗客孟尝”的(见附三),有“冯谖弹铗客孟尝”者(见附四)。孰对孰错,莫衷一是。
& I, j! R# O+ |1 n+ d) O
; p+ y: x G* H附三 第九十七回 馮驩彈鋏客孟嘗 齊王糾兵伐桀宋3 n7 A+ P$ G% E' E6 K
附四 第九十四回 冯谖弹铗客孟尝 齐王纠兵伐桀宋
! K! ]# E, {4 \1 N( G; V1 G9 ?* N1 h( L4 W D
凡此种种,有人为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但都不是原作者愿意看到的。如其地下有知,定会含恨九泉。作为历史名著《东周列国志》共有多少种版本,总印数达到多少册,应该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竟然还存在这样的问题。问题是不是仅此而已,还不得而知,我们不能不感到遗憾。即便如此,《东周列国志》仍不失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8 Q9 Y* l" ]7 i0 X
2023·10 A2 u" c8 O$ F, h
: I: i' ^- C7 F( b2 S+ u / C* e) i6 y7 [0 r
8 ?$ e6 N: {. e!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