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v( Z# j2 o" E; @0 C7 m
4 ?4 _2 t% }1 ^" h% n* o8 m8 I. ~/ |5 N% x: z# L" Q9 ^) v
+ x* @1 }( K7 z0 u% m9 v
※ 如果你是文人,你不要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会黑你。如果你不是文人,你最好说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会红你。信不信由你。
7 H* v6 W6 Z. L/ e. k0 A' E3 v7 c2 c' @; p7 W
C: Q! U& W# i' r& v; X& u2 \, e ※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其原文: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此段文字作者道出了为什么写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缘由。其寓意贴切,叙述之玄,令人称奇道妙。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可惜世人看懂的不多。 ( \5 G" J- F" C; v6 g# K6 Y: C& L
3 I* Y; g" p- b$ r + Z6 Y3 Q, W! R$ _& M: a
※ 红楼梦,书名繁多:情僧录、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其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才应该是本名,因为她的寓意最深也最能说明问题。其他的都是聋子耳朵摆设,是掩人耳目的花胡梢。 : }7 X" ^4 B8 C o+ ]: G; `
$ d2 K9 O1 O5 z' ]/ P
* L# l6 R: ]# k ※ 红楼梦是一本谜语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我们就可知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其中甄字又是甄别之意,就是要读者去甄别真事。我们看原文: 2 d" d, m5 [) @* I/ \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
, o! D8 k0 I. L0 B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m: ?) S0 E# J( U
! h. [+ A) H- C9 H- m, V1 x
$ H$ K. d; L, e) k9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A2 r8 E( g7 v4 V& g4 L* G* s
4 s& F' m! v: O* l2 U3 h 8 Z$ }; _" Q4 O) R- a! p
书中诗词、谜语、谶语、故事多多,然而红楼梦从乾隆年间发现到现在两百多年真正解得又有几人?叹!叹!
! D/ k; Y' V$ }0 ~8 ?/ y3 E" h* p6 L
! Q5 M& o2 [2 `8 j7 {4 n
: d- C! c: p- g& h ※关于红楼梦的写作方法作者作了说明?[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其他还有如:谐音法、错字法、拆字法等。如果看官没有这些秘法来了解书中的故事,就很难窥其全璧。
& e2 `( k. J: B6 Y- L- B+ e' o2 _1 ? m" x* \3 _
1 q- o5 |6 _4 J- u1 `! C% X* [0 Y$ h3 n5 m( I
% O8 W8 {/ v3 H: t& z m# ]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在这一回里有一首诗嘲顽石幻相:
! b: Z0 i$ o& B5 Z, M# _& _: @
# I- m& S0 S! |# r6 m% a, _6 d 5 X3 s# M' ]' i% P& A
女娲炼石已荒唐, ! J2 t% }( a- M: a
* R9 p& _ b; \9 K# P/ g5 m7 x
, b; J) V: c8 y/ S/ ]* U 又向荒唐演大荒。
. d5 e' P# [) L1 w% c: B( K6 A) w' U# i R3 j
1 @2 F0 E, U: |0 k5 S- E! N 失去幽灵真境界,
! k5 K+ O1 }% ?% a3 T0 K+ y& M; J2 q& v- O8 d) J. s3 _
& X# b# s3 x3 X* d" O 幻来亲就臭皮囊。 # ?: ]( V- g4 W y: l. g
4 J( B1 a4 D M3 K1 s
2 _* f$ M( K m/ R- F [甲戌侧批: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
1 V. Z8 ]& A% T. y+ W1 m: ?7 R- Y$ x! K2 |
0 F3 }4 J8 {' @3 T* ?1 E7 N' J 好知运败金无彩, 2 h* \, T! \ S% ^
* ]! ^# O* q7 S7 P ! a. r6 H7 K5 [
堪叹时乖玉不光。 2 Z( I1 e- h, W& a
* O. T( O# ]; X
7 s: f* z6 l3 r9 W* j( \ [甲戌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 2 w1 G" _; j: I& g! T" ^3 \
9 X& [' R/ ]1 Z0 \6 H% M; J% ~7 g " t* \# Q' `5 k6 ^
白骨如山忘姓氏, 5 P" u; I! j* I& B, B
; |$ E9 ~- c- X) L3 b* h
5 R |4 ?' R" S `
无非公子与红妆。
6 ~6 J5 E" |* Z9 |" J
; [( |3 {6 Q4 q7 Z# g* a l5 B- e6 Z. E( F: p8 ?# B
[甲戌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 E: \/ j2 b0 J, x3 h5 y) R% n4 M* a; e4 S5 r/ _" s1 N! Z& A% `; i
% t( F2 a$ y# E 这首诗写出了回答了为什么写红楼梦、红楼梦都写了一些什么。可以说知道了红楼梦就知道这首诗,反过来知道了这首诗也就知道了红楼梦。 + e# z \$ M0 f! e& A- S0 G
2 V6 M4 m* Q3 t+ E0 J, c& N* a
) X- [4 ?- g% E: m a
* ]: J( M% t: P4 D& {9 c- U ) G0 j. H" o* o9 g X
0 B- U( ]1 Z. Z% F ( \; U7 k$ S0 n4 l3 F' b
※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贾元春令姊妹们、宝玉住大观园为此贾政叫来宝玉交代几句。 8 w$ x/ D, S4 F
原文:宝玉躬身进去。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面坐在炕上说话,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一见他进来,惟有探春和惜春、贾环站了起来。 % ]" ?( g) f7 [8 }2 G: y
这里为什么迎春没有站起来?难道就因为迎春是二木头?少知礼数?非也,此处大有玄机。这里表明了宝玉和迎春的特殊关系。
* X8 T4 ~0 U. `7 q( [# ^. ?. A! x$ \' n6 g( H' J
( _4 j$ f9 I$ k/ i- o" X2 }% Z5 ], L# y$ w& ]4 ^9 v
6 R; u# r% |8 n# o0 u, C
1 v( K) r4 `' V: u" ^, H% k3 n" ^ . o; l t7 t {( Y- t# u
※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原文:
9 _2 e# R; d* R1 A: m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
8 n( q4 m/ h. B* h. Y
+ R6 j2 W/ o6 p. B
/ z( f; {$ A7 X. Z s 宝钗坐在了榻上,黛玉却坐在了蒲团上。这里作者用一高一矮提示看官妙玉、宝钗、黛玉她们尊辈不同。(c,我也用红楼梦作者的写法了偷笑 )
. r, h+ O) I4 \8 f( B! e0 F! K8 f5 ~" s0 ]
/ P: Z* n- r- c" o
' i6 }# [% e' U8 E; o2 @
' G' [# e) D; E+ C ※错字法: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里贾宝玉去看晴雯说了几句话后原文写到:宝玉拉着他(晴雯 笔者注)的手,只觉瘦如枯柴,腕上犹戴着四个银镯,因泣道:"且卸下这个来,等好了再戴上罢。"因与他卸下来,塞在枕下。 ( w( l. h$ ?5 F
是的你没有看错犹戴我们从字面理解就是好像戴了四个银镯。到底戴了没有书里没有写。现实中确实戴了。你细想、细想,细想极恐。
1 N! t3 S* t2 V8 S3 [. s0 B( n( F6 K, u) a9 j9 S0 [
- _ J- h$ X1 C" D( Z: \
# \ C8 q8 D5 d: U- {. Z, i$ @补充内容 (2023-5-1 10:49):& M8 w9 H" L/ I d1 C% D6 t/ ^* w. J
史湘云这个名字的三个字和《红楼梦》这三个字的涵义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史:表示历史、湘:湘妃隐寓了帝王的遭遇。云:即云南也隐寓了永历帝为躲避清兵的围剿东躲西藏、飘忽不定。
3 ]: \, c# \" p0 Q, Y0 V2 k
" \' y4 o6 ^: R7 ^$ D* B补充内容 (2024-1-24 10:40):
" m0 w" w. o x4 T史湘云的金麒麟隐喻了什么?
. h- n7 \0 l8 |3 r" r2 _/ h《红楼梦》中的金麒麟是指清朝编纂的《明史》,因为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张道士徒孙们的贺礼中有一个大紫金麒麟,在第三十一回史湘云看到这个金麒麟后,她在谜语中隐寓描述了南明史的遭遇。史湘云的谜语和薛宝琴的怀古诗都提到了南明史的遭遇。而在第五十一回,作者借史湘云的谜语和薛宝琴的怀古诗再次说明南明史被人为埋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