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2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湘云是洛阳人 之三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89

帖子

0

精华

银牌会员(lv11)

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43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3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解译《红楼梦》 以历史为证、以时间为证、以诗词为证。
题记
🍁  🍁  🍁  🍁  🍁
  N& m/ B, ~" j
三 史湘云的两位叔叔
3 k7 k: o) S3 @' k
《红楼梦》书里提到过史湘云的两位叔叔,一个是忠靖侯史鼎、一个是保龄侯史鼐。在第十三回,保龄侯史鼐本人没有出现,他夫人出现了,排场很大,先有喝道之声,然后驾到。到第四十九回原文:“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任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
* W0 y0 V( n6 ]1 C& i" j1 }, W至此以后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八十回里始终没有完整的信息交代这两位叔叔的来龙去脉,都是顺应故事情节从侧面给出一两句话的信息(秘写法:千皴万染)。; d, L/ A: b- |5 R8 b' l
如果我们仅以《红楼梦》小说的观点来看,单凭这两句话的信息,只能证明,史湘云有一段时间,是住在她叔叔保龄侯史鼐家里,除此以外其他皆无从可考。
3 R# Y8 K) ]: A/ Z0 F/ h; @! E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信息,就足以清晰地证明史湘云(朱由崧)的历史身份及其两位叔叔的基本情况。
9 B! a2 r( v) X5 {, s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洛阳城陷,朱由崧缒城逃走,避居怀庆即郑王之后朱翊铎。; b1 s6 L- V8 y, a' V! k1 i5 c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怀庆亦遭农民军进攻,朱由崧逃走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 C" c, F$ |7 g( p: d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四,卫辉也有农民军进攻的警报,朱由崧随潞王逃往淮安。
% E" B# \9 }; _' {/ R这就是朱由崧在洛阳城陷后至南京称帝前的三年内的基本情况。这三年也是林黛玉在第三回自称三岁时、以及甄英莲三岁丢失所指的时间。
- a/ `! A3 r8 A8 B$ Y& _所以史湘云的这两位叔叔,即指历史上朱由崧避居怀庆郑王之后朱翊铎(因故没有袭藩)和卫辉璐王朱常芳的基本信息。/ I# R/ N3 i; g7 F# k* Q; M+ @0 L! a
在第三十二回中袭人托史湘云给宝玉做鞋子,宝钗提醒袭人,不应叫湘云做鞋子,因为她虽为贵族小姐,但在家里的地位跟丫鬟差不多,整天忙着做针线活。宝钗对袭人说了这么一段:“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宝钗又道:“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爱用呢。”
; ?  J5 d5 R% F9 n+ l% s3 z2 i薛宝钗对袭人说的这段话里,称史湘云为云丫头,即隐寓了朱由崧避难于怀庆的情景,“时怀庆郑敬王次子朱翊铎'属朱由崧的爷字辈’尚未袭爵,此时的郑藩亦是着钱不着两的,不大顾上朱由崧这个逃难后辈’是朱翊铎的孙子辈’”也是有可能的。从《南疆逸史》记载的“角巾葛衣”,以及《红楼梦》第五回《乐中悲》曲调:“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谁知道当年朱由崧在怀庆做孙子的模样。)由此可想而知其避居怀庆时之困境。
3 N7 q5 @9 `6 t7 \4 c第四十九回原文:“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任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
! K0 L1 U" B6 T& |$ d' y9 O8 l据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初八(甲子),……命护送潞王于杭州。”2 `7 l7 D! k! a0 u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不过半个多月,便下了一道圣旨,命人护送潞王暂居杭州。这个侄儿还亲切的叮嘱叔父,要约束好随从,切勿生事。这就是《红楼梦》所描述的:“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任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的历史依据。' J0 I! h. W( }1 b: i& G: w
忠靖侯史鼎即指怀庆朱翊铎。朱翊铎在怀庆危机后并没有和朱由崧一起逃走,后不知所踪。忠靖侯意为:终径,后不知所踪。; E( B/ E: |# N$ N" Q& \
保龄侯史鼐即指潞王朱常淓。明末张道的《临安旬制纪》记载:“先是贝勒博洛以书招王(朱常淓),王度力不能拒,又不忍残民,故决志衔璧,及诣营,请弗杀人,贝勒许之。杭州之免屠燹,王之惠也。”为此杭州人民对其是非常感激的,称潞王朱常淓为“潞佛子”。这即是保龄侯史鼐的来历。
4 z1 F0 M. Y  h9 I, O5 ^史鼎、史鼐虽然是隐寓了怀庆朱翊铎和璐王朱常芳。但鼎和鼐的区别是鼐为大鼎,即鼐字我们可以视为登了大位的人。所以朱常淓用史鼐作代称,因为朱常淓於1645年六月在杭州监国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明末遗民林时对《荷牐丛谈》《蠡城监国》记载:“六月初七日,文武官员朝见邹太后,请命潞王监国。邹太后随即发布懿旨给朱常淓:“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 H  {/ z0 g7 a) ], N" z3 P7 X
顾城的《南明史》:“六月初八日,朱常淓就任监国。黄道周记:“八日己未,潞藩始监国,诸臣朝见毕,潞藩素服过谢慈禧宫。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袁宏勋、张秉贞、何纶十余人各綵服黄盖腰黄白入谢。皇太后服淡黄衣白襦,左右侍女各素葛衣。”& N1 s" M$ z1 ?0 I0 ?* s3 v
根据《红楼梦》小说所表达的意思,史湘云是住在史鼐也就是璐王朱常芳的家里。但历史的真实确是(朱由崧)避居怀庆,而非潞王。《红楼梦》之所以表达的是避居在潞王朱常淓家。这是曹雪芹秘写法即“颠倒相筹”法。《红楼梦》书里还有其它故事也是运用这样的秘写法,即写甲的事迹,用的是乙的身份。如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许多是二进大观园的内容。这些“颠倒相筹”秘法的运用,主要原因还是规避文字狱。所以我们从历史来看,读者很容易明白曹雪芹的用意。即叙述了朱由崧避居怀庆的历史,又指出了朱常淓暂居杭州的这一段历史,同时又为后来朱常淓在杭州监国提供了线索铺垫。; b% Q: v2 Y* m! B

6 @! K. N; \6 {+ x4 V1 P& J) h
四 史湘云送礼
8 u' Y: _* j; m/ }3 \7 I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二进荣国府时,完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送戒指。# t% A2 {2 N" ]( P0 o: A) r9 `5 A
这戒指自然不是随便谁都送的,都是有主的,史湘云的四枚戒指,在她进贾府前,也已经想好了要送给谁。( L5 {( [) o0 w3 _4 w8 Y
原文:(史湘云)说着,把四枚戒指放下,说道:“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
7 N& C) ~- o1 g7 [/ B在“一字不可更,一语不能少”的《红楼梦》中,出自四大“书中正眼”之一的史湘云之手,送礼给四大丫鬟。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点蹊跷。应该说史湘云送礼,最应该送给和她一起居住过的薛宝钗、林黛玉才是,为什么送的是府里的四个大丫头。(《红楼梦》描写的人物虽多、层层叠叠,但等级分明,一丝不苟。)特别是史湘云和金钏在《红楼梦》里她俩就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史湘云送礼看似一件简单的小事实则不然。5 \0 ^7 [% I' b% l
历史上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尽身亡,三位皇子下落不明,南京的文武百官,在拥立哪位藩王为君的问题上,争吵不休。
$ l, b) N7 Y! m明末李清《南渡录》载:“时王闻,惧不得立,书召南窜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刘泽清素狡,先附立潞议,至是以兵不敌,改计从杰等。”
& s9 [, t- X( E/ H! Y8 }# N就在南京的贵勋遗老们为“定策”举棋不定的时候,朱由崧惧怕自己不得立,就通过书信告诉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的部下黄得功等,(因卢九德跟福王朱由菘有旧交。《明季北略》记载:“九德号双泉,扬州人,性勤干,谙练兵机。其把牌中军黄得功、朱纪,皆骁勇绝伦。”)于是卢九德,绕开督臣马士英,跟隶属马士英管辖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官串通起来,众将官发起拥立朱由菘,史可法、马士英和东林党及复社官员,迫于兵力势威只能承认既成事实。1 r) X. @) C; M2 Q, B
第三十二回:袭人笑道:“你还说呢。先姐姐长姐姐短哄着我替你梳头洗脸,作这个弄那个,[蒙侧批:大家风范,情景逼真。]如今大了,就拿出小姐的款来。你既拿小姐的款,我怎敢亲近呢?”批语“情景逼真”、“大家风范”指卢九德在万历年间服侍过朱常洵。袭人的话即隐寓了卢九德服侍过老福王朱常洵事实,又表现了朱由崧面见卢九德时的“逼真”情景。
' B6 N  P9 G. I$ s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看似刘姥姥是胡诌,但其实也是“笔笔不空”的曹雪芹用“荒唐言”的方式,通过刘姥姥之口,讲述一个叫茗玉女孩在院子里雪下抽柴的故事。这个故事即隐寓了朱由崧在满清入关以后抽柴火自救。指的就是朱由崧书召卢九德之事。而东南方(马圈)走水(失火)正是指弘光朝的建立。. ~1 T8 I- \; U

: A- e2 D6 x  H/ z! y% X朱由崧正是通过卢九德的串联、许愿(史湘云送礼),成功取得了,黄、刘、高同意拥立福王登基,刘泽清势力弱小,也只得参与拥立福王的阵营中。
/ V3 j- U2 B) d6 e2 q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曹雪芹要写史湘云送礼,而且是送给四个大丫鬟的。送礼物的故事情节,艺术地反映了历史上卢九德勾结四镇(军阀)干预定策的历史事实,此事意义重大,它从此结束了明朝文官节制武将的政治局面,致使以后的军阀飞扬跋扈,不听调遣。使弘光朝不堪一击、迅速瓦解。% L8 \2 P/ {% ?3 a" j+ }

& F" C0 v9 f) [9 q
(待续)
转载引用请注明
参考资料:《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南明史》、《南渡录》、《荷牐丛谈》、《临安旬制纪》。' |& L8 u9 X; x+ e
山村牧笛
癸卯季春三日

  }! J4 \2 I: }) Q3 X) Q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