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写文只为养初心 村姑 8 I5 g$ f& A) o: O& g
现代意义上的稿费是随着报刊杂志出现的,不过百年历史。但从历史记载上看,有些文章是有报酬的,雅称“润笔”。 这名字形象。笔都写干了,不得送些墨润一润? 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布告示:无论谁能增减一字,便可获赏千金,可算首创“润笔”之举。 汉时有陈皇后“千金买赋”的故事,那么司马相如应是古代得到润笔的第一人。 东晋开创“经史子集”分类的学者李弘度,年轻时家贫,扬州刺史殷浩写信问他:“你肯屈就小县为官吗?”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前句用典,表明无衣无食,后句譬喻,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此话令殷浩刮目相看,于是派他到风景秀美的剡县为令。在重门第的时代,这份“润笔”之重是令人羡慕的。 东晋画痴顾恺之随桓温出行,桓温让下属们描绘他新修的江陵城,顾恺之吟出“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温大悦,立刻就送他两个婢女。这样的“润笔”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唐宋时期,润笔之风盛行。北海太守李邕擅长碑、颂,士族佛寺,多金帛去求。杜甫诗云:“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说那时请求他写文章的人充满门庭,房屋用具皆精美,收入每年不断。注意,杜甫用的是“义取”,符合道义。 当时润笔少了,甚至会涉及到尊严问题。 唐时,裴度为相,重修洛阳福先寺,找工部郎中皇甫湜写碑文,文成之后,裴度酬以“宝车名马,缯彩器玩,约千余缗”。皇甫湜却大发脾气:“碑文三千字,每字三匹缣,为什么到我这里就这样薄!”工部郎中会缺钱?他认为是被轻视。于是,裴度只好笑着送他九千匹绢。 也有重义轻财的。白居易为好友元稹写墓志。元家送“润笔”价值六七十万两银,白居易坚决不收。推辞不掉,便施舍给香山寺。表示:这利益功德,应归于元稹。 这些得到润笔的,都是幸运者。从古到今,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才是绝大多数。同是写碑的,也有家徒四壁,干了活拿不到吃饭钱的。杜甫诗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可叹啊。 现在纸媒式微,本就不高的稿费更是一泻千里,甚至还有无稿费的。热桌子,冷板凳,铁砚磨穿颈椎病。到底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样的作品?能得到什么?几乎每一位作者都曾在深夜辗转反侧。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嵇康明知司马氏统治之严酷,还要写下六七万言,在浑沌世界上劈出闪电与雷鸣。嵇康,已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之高标,鲁迅曾花了十年的时间,对嵇康诗文做了最详尽的整理,他一定从中吸取到不少钙质。谁能说这不是最高价值的“润笔”呢? 陶潜辞官归田园居,最后贫到乞食的地步,依旧“常著文章以自娱”。当时无人注意到他的价值,《世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有记载。但后来,白居易,苏轼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一篇归去来兮辞。这样的景仰作为“润笔”,何物能换? “常著文章以自娱”,这才是写作者真正的“不忘初心”吧。读书写文当作养花、看景,与古人对话,与山水相对。享受已在过程中。即使笔干墨燥,心田应是润泽的。 当然,我坚决不反对润笔。当写作者的“笔”越来越“润”,形成重道重文的社会风气,书香墨香才会弥漫开来。 “以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这可是鲁迅说的呢。 最后打油结尾: 笔干墨燥心须润,自古穷通不由人。 柴米莫从字间求,写文只为养初心。 . a+ E ?$ I$ B, Q) u# M1 M
作者简介:陈爱松,女,笔名村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洛阳市伊滨区作协**。曾在《洛阳日报》开设专栏“闲读世说”,在《洛阳晚报》开设乡村人物专栏“大槐树下”。作品见《光明日报》《百花园》《文学港》《小小说选刊》《牡丹》等报刊,有散文、小小说入选全国文学作品年选,出版有《村姑夜话》。
. R6 e. q* u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