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教化教育?——《中庸》曰“修道之谓教”
何谓教化教育?——《中庸》曰“修道之谓教”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人的生命来源于上天。上天平等赋予⼈类和万物的那个共同的生命本原,叫做“性”;遵循天赋本性的指引,随顺其本然规律,叫做“道”。修养⼈的心性,使其常住于清净光明之灵境,合同于大道,这个不断修学、实证大道的过程,就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译⽂:“道”,是我们的身心一刻也不能脱离的“真主人”;若能够脱离开,那就不是真正鲜活的“大道”了。因此,大道常寂常照,住于身心,如明灯,君⼦戒慎乎其所不睹;如黄钟,大音希声,君子恐惧乎其所不闻。
原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译文:大道真心清净光明,不生不灭,微妙神通。此心体起妙用,犹如明镜现相——天地众物及世间万象,莫不见乎此隐秘之时,莫不显乎此微妙之境。故君子慎守大道之真心——此天地间独一无二之圣物。
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大道显现、化生万物之过程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大道真心亦空、亦假、亦中,一境三谛,一心三观,空有融通。在道的修习实践时,人心抛舍外缘,归于清净,喜怒哀乐之情感还没有显发时,叫做“中”;发了⽽⼜完全符合于大道自然规律,无私无欲,叫做“和”。“中”是大道真心的“德一境”,“和”是大道真心的“万物共生和谐境”。中是真空,和是妙有。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是谓“中和”。中乃天下之根本,和乃天下之达道。能修养身心世界达到中而和的境界,天地间能气机氤氲,上下交互,万物就会正常地⽣长、繁育。
补充内容 (2023-9-5 09:15):
对中和的补充解释:中是对境无心,真空妙有,德一圆明,犹住先天;和是对事无着,随顺相应,无私无欲,不落后天。中也者,大彻大悟,能知天下之大本;和也者,随顺世事人心,能达致天下和谐平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尊崇的教化,根本的教育,重要的教学,都是“教”? 道家: 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艺,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心意修持大道生。
全凭心意下功夫!不关外物!不关他人! 中庸之道,只能拯救自己,把个体修炼的无性无情。例如日本排核废水于大海,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后平其心,陶其性,就如死人一般,只听到气息出入!忽然间,俄罗斯警告日本,若果排除核废水有辐射行。将对日宣战!惊的把书本都掉到地上了!中庸确实是有道理,但是任何事情都采取一分为二看待!是药三分毒。很佩服传统文化的精深!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观自在。 《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 “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道法八万四千种(种类很多),其中最上乘、第一义、极高明、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就是中庸。也唯有中庸。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