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何谓“中庸”之法?此段经文中略说有三义:1、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是学问的基础,德性是创造力的源泉。德性也是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护栏”。2、温故知新,敦厚崇礼。是非常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神以知来(预知未来),知以藏往(通达过往),是谓“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是一种异能力,莫错解!慧智双运,福慧具足,明行具足,是成就圣贤之事业。3、既明且哲。是对温故知新异能力的又一种解释。“明”者,神通光明,预知来事;“哲”者,慎重哲思,通盘布局。
中国文化,以及人的素质堕落化、庸俗化已不止一日!故老子西遁,孔子倡礼!当今时代,无知者无畏,自媒体等“群魔乱舞”。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背道失德,颠倒迷惑。这是一个趋势化的长远过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温故知新,明也!敦煌崇礼,哲也。
明,自诚明,神通光明,心诚则灵。(先天:光明神通)
哲,自明诚,条理哲思,文字言说。(后天:明白理智)
《楞严经》开篇一针见血地指出众生了沉沦生死苦海的原因,曰:“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众生,就是我们社会大众平常人,没有真实的智慧,常常错误地认为能爱能恨,有苦乐等种种感受就是吾人的常住真心,并依此妄心,眼见、耳听、身感触,执著于我的身体、我的物质环境、我拥有的种种财物、我占有的荣誉和地位……,起贪嗔痴,追逐争夺,造作诸业,沉沦苦海,不得出离,是谓“六道轮回”。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耀。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让心灵归元,归根复命。
让心灵“回家”,让流浪他乡的“游子”回家。
这就是道的修习原理。
此何意?
《庄子 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吾生也有涯”,本元真心不生不灭,清净而常住心地;“而知也无涯”,妄心迷失,弃心灵家园而不顾,追逐六尘外境,流浪红尘。
博大精深谓之道。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