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凤凰网岳麓书院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亲近传统 重建斯文”征文(节选) 4 \6 j: j. G( e' E1 ^% h3 J
6 |) t" N; d; L明征定保,拈花微笑:河洛智慧要旨探秘% ^3 A2 `% a( C8 A
$ ]+ s9 J6 B7 y' L5 ?
一、天下智慧出河洛——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道0德1是河图洛书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是人生智慧不竭的源泉。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多年前当国宝级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出土时,人们在其铭文中赫然发现了“宅兹中国”四字。细思之,此中国当非是后世正式的国号,而只是天下之中——即“中原”或“中州”的意思。司马迁著《史记》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此“河洛”即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洛河交汇的广大地区。
" N4 W6 o4 U4 K" O# [7 x( v 但河洛文化绝非普通的地域文化范畴。因为此处“河洛”指代的是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大道智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出世八千多年,始终指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皇冠上的明珠”。河洛文化以智慧立名,中华文化是正名,以国别和民族命名,而河洛文化是常用名或别名。河洛智慧以德行为运用,以中正和谐为法则。中庸,即持守上德或德1,众生初心也。自称河洛文化是表明我们中国古文明崇高深厚,是文化自信或是自豪的体现。唯有河洛文化有这样的地位。 河图洛书是大道智慧的象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我们要善于用慧眼,透过万千物相的具体差异,看到宇宙人生的共同模型——抽象而精致的河图洛书,更要感悟天地万物背后的能量背景——无形而深厚的道德海洋,道生德畜提供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终极能量。故道与德(其数0与1)是河洛文化永恒的主题。 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亦非道德莫属。人生天地间,虽贵为万物之灵,但法天则地、尊道贵德是本分。孔子《易传》言,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天地间惟道德才是真正的富贵,生育万物,无我无欲,道富而德贵。《尚书》诸篇中多见天道观,应该理解为古人对“得道者昌”这一天地真理的反复宣示。道由德显,德道一体。读《尚书》,时时碰到这样的语词,“唯德动天,无远弗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明德”、“慎德”、“敬德”、“常厥德”……,要慢慢体会夏商周古人持守心中价值观准绳的虔诚。《中庸》亦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神奇的阴阳五行是河图洛书中体现生命运动变化的形式规律。《黄帝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五运即指五行的运动规律。这段话是古人对大道河洛智慧的高度总结,说是推崇也不为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是共识。 故道德不生不灭,无为无不为,是河图洛书本质永恒的规律;阴阳五行是因缘所生法,是河图洛书形式和现象变化的规律。道德与阴阳五行,一体一用,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老子《道德经》中释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此道器混融、体用不二、空有融通的河洛智慧,其实三教经典皆有明示。《尚书 尧典》:“钦明文,思安安”。《尚书 胤征》传述大禹智慧:“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外在事物征象要“明”,“明文”显智慧;内在真心抱元守一要“定”,心体安定是功夫。定慧圆融,是对大禹智慧的精准提炼。佛在灵山“拈花微笑”是关于禅宗起源的著名公案。花非花,心自然,正法眼藏已付传。《坛经》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禅宗六祖慧能用精炼的语言,浅显的事例,来开示这一真理。道德生化了天地万物,人类当以道德为君为师,这即是儒家格外尊奉“天地君亲师”的内在原因。一道化百家,从历史看,儒家从道分立,最终亦合于道。 道生而德畜,道富而德贵,河洛文化以道德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数象表示,则道0而德1。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是人类社会最高价值观。河洛智慧以阴阳五行为运用形式,以中正和谐为法则,体现于万象万物世事百态。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河洛智慧亦大亦中。河图洛书大道思想和中道思维,锻炼了先民的智能,开拓了古人的心灵境界。 1 n% N' w1 Z, B2 L/ c5 ?
二、大道生万法——用河洛智慧“一元四素方法论”来统论二里头、良渚和三星堆诸文化器物的真实意义# @. ^( _" q; }! l" P
熊春锦先生提出“一元四素方法论”来总结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当然也完全适用于河洛文化。一元就是指道0与德1,是统一的整体,一体两面;四素就是指象数理炁,是古人认识万物,体证大道的四个研究领域;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四个递进的层级。象源于道,仿于道,数明道,理归道,炁实证道。
& |/ v2 y4 u7 n$ Y 这两年,良渚申遗和三星堆考古,是古代文化溯源的大事。两地出土众多精美独特的文物,世所罕见,引发人们对河洛文化与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相互关系的思考。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河洛文化的基础地位——河洛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若能善用河洛智慧“象源于道,仿于道”的观念,用“一元四素方法论”,如理如法正确思维,来解读良渚三星堆文化器物,则得心应手,融会贯通。试列举略说如下,恕本文不能详解。 首先下一个总的结论,如下器物,如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铜牌饰,良渚玉琮、神徽,三星堆轮形器、青铜树,金沙太阳鸟等都是大道之象征符号,是古人虔诚供奉上天,以表达表现自己德行与诚心的精致礼物,故称“礼器”。这些器物都有表法的作用,是大道的“载体”或体现,古人用以沟通上天,祈求天人感应以至上天护佑。这些方式方法在当时是通行的,人们相信心诚则灵。当然其中也带有某些真实的修行方法,如忏悔、斋戒、亮阴等。 战国荀子是法家的“鼻祖”,也是儒道圆融的通士。其在《天论》中说“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如何看待古人的行为,荀子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古代文化的重要器物,尤其是礼器,都起文饰、表法的作用,是恭敬虔诚供奉上天,与道德相应的器物。礼盛德盛,礼多人不怪。 我们要理解解读古代文物的正确功用,首先要树立对道德的正信诚信,破除迷信及崇洋媚外习气;其次,要遍览经典,尤其是河洛经典,对河洛之象——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九宫明堂、龙、太极八卦等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因为历史上这些象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处于变化调适中,以适应时代与人心。 二里头龙形器出土时曾号称“中华第一龙”,是兼具抽象写实的古代龙的实物。龙是圣物,是吉祥之兆。孔子解易将龙与德行连称,是君子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象的特征是:大体呈“S”形,有双螺旋扭结体,寓阴阳相抱涵义。龙体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一种创造的能量。创造天地与万物,唯有道光德能,道德是宇宙真主人。盛世龙现,龙与圣人德行相应。请注意龙形器的“两只眼”。这两只眼有特指——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只眼就是阴阳,更应该称太极,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本原。在古代重要的器物上见到“二”,都应该首先联想到阴阳或太极。 二里头铜牌饰、良渚神徽,在其器物上,我们都能找到明显的“二”,并且在图案的中心位置,其意义不言自明——它们都是在赞颂上天无穷的创造力。迷信者认为有鬼神,而智者知其是外在文饰,不迷惑而慧观大道。能生养繁育天地万物,唯有大道。《黄帝内经》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二里头”即是阴阳及大道。牌饰与神徽外围有繁复的装饰图案,能让人心生敬畏,甚至恐怖。人们通常称为“饕餮” 纹。古人有智慧,安排饕餮伴大道,既真实更有深意。人的智慧用于善则造福,用于恶则闯大祸,全在于一念之间。须臾善恶,佛魔分立,君子当戒慎恐惧。网络上有人起名良渚神徽图为“北极大帝骑猪巡天”,愚昧迷信,啼笑皆非。 良渚玉琮内圆外方,非常精美、庄重。河图圆,洛书方,天圆地方是古人真实的世界观,是典型直接的河洛之象。天圆地方的科学涵义是天圆主气,地方主形,形气相感化生万物。《周礼》上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玉琮的发现,是河洛文明一脉发展,由中原延伸四方的确实例证。 三星堆轮形器与通天神树与河图洛书也有直接鲜明的联系。河图分五方五色,共成一体,轮形器简直可以说是河图的实物再现。对所谓的通天神树,人们有许多不切实际、光怪陆离的奇谈,概不足论。洛书九宫分三层,每层三格,共九宫;九宫又称“明堂”——神明之室。《黄帝内经》讲人体“明堂者鼻也”,肝脾肺等五气上升头顶,人体诸大臣在明堂由心君主持开会。明堂是天人沟通的场所,交流的密码就是大道信息。而青铜神树也是一干分三层,每层有三枝,每枝有鸟共九鸟;有龙附干游行。道家喻人体为“无根树”,定名“青铜神树”非常正确。神树模型及功能皆与九宫明堂关系密切,神树或许就是古蜀人对洛书明堂的艺术化的实物再现和再创造。 金沙太阳鸟之象既有数学之标准美,亦有艺术之精致美,是以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不二符号。但称其为“太阳鸟”仍需商榷。中国文化是中道,阴阳共生而和谐。就像龙,兼具阴阳之德,自强不息亦厚德载物。个人认为,此图案中间的光明轮,代表道光德能,是道德生养万物,也是道德化育天地。单就光明轮的十二齿,应该是表示天地十二个月循环的年周期;绕轮飞行的四只神鸟,应该是表示一年四季的循环轮回。片面强调太阳的功能是不宜的,不能契合中国文化的精神。天地间生生不息的终极能量唯有一元道德。 当然,这个器物也可以看出河图的轮廓。四象五行,本来就在一个层次。如果把此图看做河图之象,则外围四鸟代表木火金水四行,中央之圆轮,代表土行以及天地背后的道德。河洛学五行理论中,土居中央,法天地而养万物。河图亦称龙图,金沙太阳鸟器物若称为“金沙龙鸟金箔纹饰”更好。 再把轮形器五行与金沙龙鸟五行图案做一对比,则发现二者有不同:前者五行均匀分布,没有居中的一行;后者则居中一行,外围四行,且一大四小。历史上的五行图案常以后者为主,前者未强调“中”,故不流行,较少见。原因就不须多说了。 《易传》“易有圣人之道四”,其三为“以制器者尚其象”。古人制作重大礼仪器物是非常庄重的,既要献给上天,所以必然依据正式的蓝图,或模型,且制作过程精益求精。“制器尚象”是说先观察易卦之象感悟,而后造器物。其实推而广之,则河图洛书、阴阳五行无不是象,而象之终极本原则唯有道德。象源于道,仿于道,文饰并体现人的德行。这是解读中国古代文化器物的总策略,总钥匙。 正确解读古代文化,首先要深入经典,讽诵用解。对现存文献资料里找不到的信息,要读懂无字天书即河洛诸象,和无字文献即古代文物。特别要从三代器物等中下功夫,深入发掘。像河洛、良渚、三星堆等众多礼器,是古人留传给我们后人的重大文化信息,我们要读懂这些东西。 5 ^% C# l) p7 ^0 i
" B. p* N5 H* [* H' x8 @
, t0 W3 A% P; s7 O9 E1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