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4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投稿区] 渡船撑出汝南村

[复制链接]

747

主题

921

帖子

1

精华

白金会员(lv13)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7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5 1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渡船撑出汝南村
汝阳县上店镇汝南村位于汝河南岸,原名竹园头村。想知道竹园头村的由来,还得从元朝末年细探根由。
话说元朝末年,中原不仅兵锋四起,战祸严重。而且,水旱蝗疫也倾时而注,几乎年年都有严重的灾荒。致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汝河上下游两岸的伊阙故县镇怀吉川也人烟断绝,一片荒凉,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棱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皇帝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决定从山西移民中原垦荒的战略决策。洪武年间,移民高潮就开始了,山西人张氏、姚氏、黄氏、李氏、薛氏、王氏等几户人家随移民潮,迁入伊阙故县镇怀吉川汝河南岸。这几家在汝河与猴套河交汇处结草为庐,形成村落。那时,从古城寨到猴套河边,六七里长的沿汝河南岸,全部都是郁郁葱葱,一片翠绿的大竹园。山西移民来的这几户人家,正好居住在猴套河西岸的大竹园尽头。因此,人们就把这个移民村落,叫做竹园头。
竹园头村的几户移民,齐心合力开垦荒地,辛勤耕种。没几年,抛荒的几百亩土地,都变成了好水地。明成化年间,竹园头村发展成了几十户的大村。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政府在伊阙故县镇复置伊阳县(今汝阳,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治后。伊阳县衙就把竹园头设为竹园里(乡),管辖猴套村、下店村、李庄等村。竹园头成了重镇,从上店、付店往县城办事,就必经竹园头过汝河。由于汝河是一条大河,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洪峰流量达8000立方米/秒。因此,在河边种水稻的竹园头张姓人家,便常帮人渡河,挣俩银钱。涨水时,县衙的公差公物也请张家帮忙运送渡河。一到汛期,张家只好用树干捆绑成“排子”渡人,时称“坐排子”。久而久之,坐排子的人也来越多,竹园头成了渡口。张家撑排子虽然要起早贪黑,受严寒和酷暑之苦。但是,收入可抵几亩良田。因此,竹园头村的何家、田家、姚家、薛家也相继用排子、木筏、三板船、梭子船,在汝河上渡人和运送木材、粮食、木炭等糊口度日。不过,在汝河撑排子、撑船人身安全无保障。时有,排散、船翻、人亡事故发生。所以,人们说汝河船夫“吃的人饭,走的鬼路”。民歌里唱道:“汝河撑伐挣口饭,日晒风霜刀尖悬;命苦不过河路汉,步步都是鬼门关”。
在汝河洪水咆哮,又没有桥梁的年代,南来北往的货物全靠竹园头木筏、梭子船渡河。一时汝河南岸的竹园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商品众多,成为伊阳县最重要的水码头之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竹园头村张家的后生张松林,联合好友何水生、姚秋流、薛银娃、丁根上等人,造了一条大木船,船头尖小而高,船尾宽而平齐,船长7米,尾宽4米,中间固定一大刀形船舵。一次可载30余人渡河,收乘船费一文钱。民国18年(1929年)春,伊阳县政府出于公务需要,拨款造船,竹园头船工张松林等人收归县政府为公差,船工报酬由县政府夏、秋两季拨给粮食,县里公差公物和乘客免费乘船渡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阳县人民政府又拨款造了三只大木船,分别在竹园头、县城南关、小店渡口使用。县政府考虑到竹园头在汝河南岸是个咽喉要道,又是渡口,还是百年的老镇,就在竹园头设立乡政府,管辖汝河南岸的竹园头、辛庄、石家沟等村。竹园头乡政府成立后,与汝河上游西竹园乡政府重名。县政府随即以竹园头乡政府所辖的汝河南岸地区取名,改为汝南乡政府。1958 年6月1日,汝南乡渡口,又发生船翻人亡事故,县政府下令汝南乡船渡停止。1960年,撤销汝南乡,改为汝南大队。1984年,汝南大队,更名为汝南村至今。
汝阳县民政局   褚建明  13849985306
# j5 |: ^6 {/ ]- f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