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洛阳杂文故事(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1
发表于 2024-6-27 08: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风雨萍踪》研讨会文字实录(8)
命不达心却达
——读段星灿先生《风雨萍踪》所想到的
洛阳理工学院  李焕有
初识段星灿先生的大名,是在《洛阳日报》的副刊。上世纪80年代,因喜欢小品文,特别关注日报的《洛浦漫笔》栏目。段星灿先生的大名随其文章不时出现,阅读之,或给以思考,或给以启迪。特别是那些痛砭时弊的文章,如品味辛辣之佳肴。此辛辣之物,不是辣椒而是胡椒,让人有一种眼泪喷嚏齐发之后的通身畅快般的舒服。虽渴望与段先生会面,但怯于大师的学识,又因自己工作生活杂事,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有幸,最近读到了段先生的大作,对先生的认识又增加了几分。深深感悟到,先生的不易;由衷地敬佩,先生的执着。
随着阅读地深入,杜甫的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跳出脑海。此诗出自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当时,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得罪于玄宗,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闻之特赋诗怀念他。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宋评论家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命运坎坷曲折。段先生命运多舛,像多数有智慧的文人一样,坎坷的命运造就了自己如丰碑般的文章。生活对先生是不公的,但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钟情,丝毫没有退减。可谓是命虽不达心却豁达、畅达。
   《风雨萍踪》正如作者所言,从人物的蹒跚足迹,可略大时代的雨露雪霜。可喜的是,段先生面对这些“自然灾害”,表现出了一种君子风范,一种大无畏的凛然之气,用心血谱写了一曲“心达之歌”。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提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虽然是希冀青年人,但我认为,这种希冀对任何一位中国公民都具有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在段先生的作品中已经有所体现。《新春对客说<萍踪>》一文,在谈到文章题材方面是否反映自己的经历时,段先生直抒胸臆:“自知微小,但崇奉鲁迅先生提倡的‘萤火’精神;纵微弱,也不甘沉默。”
在集体无意识的社会状况下,在民主作风还不能成为主流的国度里,对于一个有思想的“小我”来说,“萤火”精神则是不二选择。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这分热,可以是爱心。正如他在《悠悠乡情》中的情节:陕西省京剧团来洛演出,老先生观后不仅“手拍得生痛”,散场后又跑到后台大喊“京剧万岁!”而且随着散场的人流大发“九朝古都百万人口,却没有一个京剧团”的牢骚。看似牢骚,实则爱心,表现出对故乡的爱,表现出对国粹的爱。这种爱,不是无病呻吟般的唱赞歌,而是通过旁若无人的“大喊”,通过自言自语的“牢骚”。这是真爱,这是从心底流淌出的爱。
对母亲的爱,我们做子女都有,但阅读《梦见妈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母亲的真爱,从心里想给母亲立座高大的丰碑,但在文字上又惜墨如金,几个“妈妈啊!”的呼喊,喊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爱,喊碎了读者的心,喊出了读者的泪。
这分热,可以是忧国。正如新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尚振民、崔土改两位先生在《饱经风霜挺且直》的回忆:“段老虽一介书生,却胸怀天下,忧国如家,其言语行为远远超越作为教师的胸襟志向。”那么段先生有什么样的忧国言行呢?文章列举了两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巨变,罗马尼亚前总统齐奥塞斯库被处于死刑,时在洛阳二师任教的段老闻讯后竟痛苦失声,泪如泉涌。1991年12月23日,前苏联宣布解体,段老听到此消息时是在取牛奶的路上。当时他大惊失色,如闻雷失箸,牛奶瓶掉在地上打碎尚自不知。当回过神来,他说:“为恢复苏联,我愿埋骨伏尔加河。”
我没有和段先生交谈,但可以推测,他很喜欢鲁迅,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读鲁迅。他对鲁迅先生倡导的“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理解透彻,并付诸行动,而这种行动不是被动,而是从骨子里喷出的忘我的“自觉”。也可以体味,段先生发出的“纵微弱,也不甘沉默”,不是文过饰非、沽名钓誉,而是自己人生实践的写照,是“萤火”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每天都生活着,但睿智的人总是在思考生活带给我们的启迪,并且很恰当地总结出启迪的内核。比如法国大作家雨果,在观大海,望天空,又思考了人的心灵之后,就从大脑中流淌出了经典的语句:比大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都比天空、大海宽广吗?是那些有很高境界的人才如此。谈到境界,很自然想起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概括的人生境界的四大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低层次的境界自不必说,具有天地境界的圣人几百年可以出一个,这里也不谈论。我们只谈论道德境界。关于道德境界,冯先生说:“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是道德境界的核心。段先生做事正符合这样的原则,不为名不为利,双肩担道义。所以可以说,他的心灵境界正如雨果所说,宽广超大海,宽广超天空。具体地说,段先生心灵的宽广表现在担当、感恩和乐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喜欢那种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语言。仓央嘉措带有禅意的作品常常成为我安抚烦躁心情的“安定剂”。“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创设的意境是那么的寂静,传递的信息是那样的执着。以前好多人认为此诗出自仓央嘉措,其实错了,是70后网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诗名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谁写的,对读者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享受。在这种享受之中,体会到了一种担当的勇气和骨气。段先生的骨子里,对生活,对社会,对工作有“不悲不喜”,有“不来不去”,有“不增不减”,也有“不舍不弃”。段先生在《洛阳的城市精神》一文中谈到:“新华书店20年来未增加且消失了一个瀍河门市部,人口却大大增加了。……现在热衷的是城市形象建设,楼要高,街要宽,广场要多……对文化方面似未进入视野,至少是有些淡漠,或者顾不上。”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人,本该含饴弄孙,但他关注洛阳的文化事业,关注书店数量的增减,并且能详细到减了某个门市部,这种担当无以匹敌。更令人震撼的是,他用“经济快车驶入文化沙漠”的形象比喻来提醒洛阳的决策者们,希望重视“书香社会——洛阳纸贵”,以体现洛阳精神。
知耻,本该作为人的生存底线,但现代社会,不知耻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知耻反倒变成了文明社会呼吁提倡的一种美德。段先生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写出了《关于戏曲的断想》。在“断想”中,谈到:至美的戏曲,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人们便不屑于戏曲了。“发展”抛弃了“至美”,虽似咄咄怪事,却是无情的现实。……拜金主义汹涌,理想信仰淡漠,人文精神失落,导致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下降,社会病态几多。戏曲因其“至美”,而遭受“不屑”,正是这病态的一种反映。戏曲故事的处理方式,大都遵循“大团圆”的原则:除暴安良,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段先生抓住戏曲的本质——至美,与社会的不良现象做对比,已经不仅仅是文人的担当了,而且是思想家、哲学家的忧虑了。
有时在想,生活对段先生命运的戏弄,是否与他的遇事敢于担当分不开呢?终于在洛阳日报副总编华实的《段兄应坦然》一文中找到了答案:勤于学习和思考的段兄,自然深知“政治表现”的重要,可他偏偏要一头往“对立面”队伍里扎。……我想他当初不至于没掂量过其中的厉害。所以如此,就因他生就有一股正直的倔强,对的就一口咬定,错就肯定错,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改口。个人安危可以不顾,升官发财视若浮云,这正是段兄性格和气质的难能可贵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老师职业的赞颂。老师无私奉献一生,桃李满天下,所以常常得到学生的赞誉和感恩。即使学生给老师帮忙办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的感谢之情大都挂在嘴上,传在师生交往之间。但段先生却把这种帮忙深深地刻在脑海,重重地印在纸上。人人都有这种生活体验:从口说出的语言不计其数,但能形成文字的却寥寥无几,即使作家也是如此。段先生诉诸笔端的,有这样一段文字:提到出书的不易,这倒真应该感谢我昔年的几位学生,他们同我分别30年以上,都早已进入中年,未相忘与江湖,这种珍贵的师生情谊现今确实已很难得了。“世间无物比情浓”,亲情、爱情、友情、同志情……而师生情在某种意义上可称是这许多情的综合、浓缩和升华。这本《风雨萍踪》得以面世,也许可作小小的然而有力的证明吧。我私下认为,在年轻时候写出这样的语言,也许有些许的矫情,但到了无所禁忌的耄耋之年写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流出的“矿泉水”,至清至纯,至真至善。
哲人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虽然段先生曾经遭到过生活的不公,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着快乐!
在《新安小楼记》中,段先生记录了文革中自己被批斗的场景。当游街时被两个人夹着跪在汽车头上,段先生脑子里蹦出了这样的语言:从来没有注意,这里的地方有这样大,造车的设计师怕也从未想到会有此作用,真是奇妙啊,生活!当看到一街两行的大幅标语把自己的“归案”称为“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时,段先生脑子里蹦出了这样的语言:一个小小教师怎么值得这么高攀啊!当身体受到摧残,甚至处于昏迷状态时,段先生又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学生理卫生课老师从没有讲过人的肢体有这么结实,筋骨有这么坚韧……读古小说,人有三魂六魄,走了两个,还有一个。迷糊中想,此刻至少还有一个,不要紧的。
阅读这段文字,读者感觉不到段先生的痛苦,感觉到的是他孩童般的顽皮,是朋友之间戏耍失手落下小伤的无所谓,是圣人修炼中的豁达。由此,我想到了罗兰的一段话: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是因为彻悟,才快乐;有了快乐,段先生心灵才如此畅达。
阅读《风雨萍踪》,感悟了段先生遭受的风雨之无情;体会了段先生足迹的沉重。面对段先生,心中跳出了无数个“假如”。尚振民、崔土改二先生对此问题的感悟引起了我的共鸣:“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若不是他刚直嫉恶,口无所忌,言无所拦,凭着他的志气才华,必将改写他现在的人生档案。
    这段文字,像根根钢针扎在我的心房,我的心在滴血;如快快石灰,散上我的双眼,我的眼睛在流泪。常想,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多少仁人志士,胸怀报国热肠,却跌倒在冰冷的屠刀之下;多少是非曲直,在权利的争斗中,成了弹簧、皮筋。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儒家的“威武不能屈”;我想到了老子的“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的才怎么用到最可用之处?材大难用,是个人的遗憾;材大不用,是国家的损失。真心跪求:这样的怪圈,从此在世界绝迹。

& U* Z% R4 a* K% {8 B1 J( A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2
发表于 2024-6-27 16: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提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段星灿先生把他所学付诸于行动上,敢做事,敢发声。他接触进步思想以后,所作所为就是一个舍身取义的形象。
, P& M2 X: c3 k8 X( s9 `9 _0 D      这次,发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想到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意是五斗米这点小钱还不值得俺折腰(按其本意,可以理解为“米”多些多些更多些也不是不可以谈滴),后来才演变为不为名利所动。所以,我用“舍身取义的形象”评价段星灿老师。他是一颗星,灿烂的星,值得仰望
! L, \8 c  m& A
1 Y" M" t8 r6 o1 b+ Z4 N- l
$ r9 I: L; z, w1 }: B: D

3 h' ~& [- a  m9 d6 ?6 L3 K5 Q  a7 Y0 l# f" x: }- Q3 a

' _( i& v8 a( o# }/ g( T. z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3
发表于 2024-6-28 1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 L* A0 m7 G7 U5 d4 x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4
发表于 2024-6-28 10: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风雨萍踪》研讨会文字实录(9)
(主持人:张娟娟女士因为个人原因,未能赶到会场,其文章由洛阳市作协副秘书长余子愚代为宣读)
本真显魅力
张娟娟
第一次知道段星灿这个名字,是在孙建邦老师的《狂人·奇人·文化人》中开篇第一页《指天画地段星灿》看到的。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因为多年来我一直是文化圈外人,2011年底才开始接触文化人。我的第一感觉是洛阳真乃卧虎藏龙之地,身边就有这样的铮铮铁汉。连续读下来,似乎觉得那场“史无前例”的动荡恍然如昨,深感震撼。
“文革”开始时我还太小,既没有上学也不识字,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还有印象,因为天天在大字报前玩耍,竟渐渐识了一些字。而另外一个印象却使我变得胆小起来。那是一场批斗会,舞台上站着几个捆绑的人,最边上的青年我认识,就格外注意。忽然上来几个人,对那青年一阵拳脚,然后顶着后背重新捆绑,就看到绳子深深陷进粗壮的胳膊,鲜血从绳子边沿慢慢渗出来,汗水混着血水一滴一滴滴下来,我害怕极了,一头钻进妈妈怀里,再也不敢睁眼。从此,我落下“胆小”的毛病。坐在爸爸肩头看《海娃》电影,当看到鬼子用枪托打海娃时,我哇哇大哭,说“打疼了”,爸爸只好抱我回家。至今,我不敢看打斗片和枪战片。电视里看到血腥场面,立即跳台,受不了那个刺激。
段老是那场运动的亲历者,遭批斗、逮捕、牛棚甚至被殴打,当我看到“竹尖刺破了头皮,血顺脸颊流下,用舌头伸出去舔,咸咸的”,就像一幅画面,定格了段老的坚强乐观和勇敢,这要有怎么的勇气和底气才能做出这样的壮举?看着这些文字,我都惊秫的瞪大眼睛,段老却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要用怎样的心境和毅力才能完成?这不仅仅是胆量,而是一种气魄!
得到《风雨萍踪》上下卷,立刻去读,开篇竟是《悠悠乡情》、《梦见妈妈》,一篇《秋思》,让我的思绪也回到童年,这和前面留下的印象反差太大,我无法把这样浓浓的乡情、柔柔的思绪同那个凛然顽强的形象结合起来,这分明是形象鲜明的两个人,我的心理落差太大,以至影响到我的阅读。上下两卷书我读得磕磕绊绊,忽而上卷、忽而下卷,忽而中间,没有一部书让我这样纠结。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竟难为得我不忍读下去,可是段老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今年“米寿”的段老该有怎样的胸怀和气度?我无法想象。
段老的散文极富情趣,《卖浆声》短短的几行字,就使人耳畔似乎响起那久违的吆喝。读到“舀了浆”,“竟忘记斜风细雨,把半边身子都打湿了。”仿佛看到一位出神怀想童年的亲切敦厚邻家老伯。《麦收散记》把儿时的麦收时节一幕幕勾画出来,再到“如今”从种麦到收麦打场细细讲来,丰收的喜悦跃然纸上,读来让人跟着微笑。当读到上卷第二辑《泛舟书海》,慢慢地我沉静了下来。一位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睿智善良的老者形象矗立在我的面前。一篇篇读下来,不疾不徐谈古论今,真乃开卷有益!
可是,这样读下去我还是无法把握,总觉得没着没落,好像没有抓住主题。就像一篇文章没有主题思想,我写不下去,一次次想放弃。一天,在《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中看到《至上主义》,我忽然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主题。“至上主义”的核心是“感觉至上”,“客观现实本身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有意识地精神观念也是毫无价值的。”“感觉是决定因素”。段老不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直觉”,一步步走下来的吗?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没有对与错的观念,可是我却害怕“打”,因为“直觉”告诉小孩子,“打”是会疼痛的,疼痛是痛苦的,也就是不安全的,所以才害怕、才恐惧。这里的“痛苦”、“安全”就是“直觉”或者说是“感觉”。小孩子是以“直觉”或者说“感觉”去认知事物、认知世界的。“至上主义”的“感觉至上”不就是回到了人的童年,让人以童心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识的丰富,尤其是物质利益的刺激,人的“天性”或者说“本性”,渐渐被迷惑、被淹没,渐渐以物质刺激形成的价值观作指导思想、做行为准则。童心渐渐远离了。因为丧失了童心,在这种“虚幻的事物外观形象”或者说“利益”刺激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即使背离了人的本性,而人们往往不自知或者说不自觉,就是说自己感觉不到已经背离了“人的本性”或者说“本真”。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作出的许多事情,自以为正确,以“人的本性”来说,却是错误的。而段老却不是这样,也没有这样做,他恰恰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始终以一颗童心感知着外界事物,就是说段老的“直觉”一直存在,一直以“人的本性”衡量着外界事物、衡量着世界。在大环境许多人做出不正确的行为时,段老在“人的本性”的指导下,始终怀着一颗童心,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的本真,做出了一系列人们不理解和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不正是“至上主义”吗?
仔细想想,仅仅以“至上主义”评价段老似乎也不恰当。“至上主义”的最高境界是走进“纯感觉”的世界,可段老已经超越了“纯感觉”,在“感觉至上”的基础上,段老选择了“人的本性”,把“感觉”的良知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段老以感觉为主导的认识,在和物质刺激形成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始终选择“感觉”中的良知部分——“人性”,作为自己的主导思想。这样,段老的一系列被人们看做“大无畏”的行为,都是以“人性”为原则,在“人性”指导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做出的,用“胆量和气魄”去形容,是无法描述的、用“胸怀和气度”去丈量,是无法达到的、用“睿智和善良”去概括,是无法包容的。段老一直以自己的本真对待生活、对待命运、对待一切人和事。因为出于本真,便勇往直前。因为出于本真,便无所畏惧。这“本真”就是段老的“人性至上”!
找到“人性至上”这条主线,段老的人生遭际和文章的脉脉温情一下子被我理解了。从一次次运动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或者说“强硬”,到散文随笔散发出的浓浓温情,这些都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正是“人性”给了段老勇气和底气,“强硬”、不说假话、不违背自己的良知,人性也;想念母亲、思念故乡、怀念故友,人性也;喜欢花草、喜欢上水石、喜爱山川美景,人性也;对学生的关爱和谆谆教诲、对教育事业的拳拳爱心、对未来的忧思,亦人性也。段老的行为、段老的人生,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用世俗的眼光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没有官职、没有金钱、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似乎不能算做成功人士。但是,若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的层面看,段老一生光明磊落、坦荡从容,始终怀揣一颗童心,保持着“人性本真”,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成功,这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一个达到人生一定境界的人,就有了人格魅力。段老的人格是“人性至上”的人格,段老的人格魅力就是“人性至上”的人格魅力!
《风雨萍踪》记录了段老的生活轨迹,遭遇了那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段老依然深深热爱着生活、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深深热爱着所有人,活得豁达而乐观,活得无怨无悔,因为他一直活在自己的“本真”里,他的内心是充实的,他的内心是安逸的。这正是“人性至上”的本真,彰显了段老的人格魅力。我不认识段星灿先生,也没有聆听过先生的讲课,可是我觉得,段星灿先生就是一个活出了“真我”的、大写的“人”!
在这里祝愿段老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 W' k4 @% d' D9 W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5
发表于 2024-6-29 08: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 h. s2 {& Y* W- T5 {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6
发表于 2024-6-29 0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宋继敏在《风雨萍踪》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加《风雨萍踪》研讨会,内心非常高兴。我认识段老师30多年,人一直是我心目中的长者。段老师今年88岁,等于大家一起庆贺他的“米”寿。刚才,张校长在讲话中提到“大学、大楼、大师”,这话最早的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提出,原话是“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像清华的梁启超,先在清华后来到中山大学去的陈寅恪、像北大的冯友兰、季羡林,复旦的刘大杰。这一类教授堪称大师。现在动辄说这个大师,那个大师,高抬了。但洛阳现在没有名校教授名头大、水平高,但可以有地方大师:师院的叶鹏、原来工学院的龙锐,以及在座的我们敬爱的段老师。我对段老师为人、为文的评价是8个字:爱国精神,赤子情怀。他虽然为了祖国的前途因言获罪,平反后在二师当教师,前期没有获得高职称,但无怨无悔、教书育人。刚才,新建谈到段老师的两件趣事,能够体现出赤子情怀。
  端午节快到了,有人把段老师与屈原相比,我觉得可以一比,段老师爱国,是一以贯之的。我对印象最深的是,尽管88岁高龄,他对祖国热爱、对前途的忧虑,到现在依然保持。不是耄耋之年安享清福,这种精神最令我敬仰。我们今天在一起读书,写文章,开研讨会,是形式,重要的是精神,那就是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只有更多的人像段教师那样,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刚才,艺辛通报新旧诗体的比例,我觉得比较可信。无论新体旧诗体,只是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段老师的知识、学问具备大师的素养,在驾驶旧体诗的诗人中间,运用的非常得体。读他的旧体诗,与聂绀弩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没有征得段老师的同意,把他最近的诗句,拿出来几首与大家分享,让大家体会一下什么精神。《咏史》:增强国力理应先,急缓得失须细参。赶超旧梦尚依稀,崛起新遒又缠绵。开发滥悲资源毁,发展硬叹环境惨。历史嘲笑不争论,防民之口胜防川。《咏事》:绝对不搞那一套,扯开喉咙哇哇叫。什么潮流我不管,无比坚固咱这庙。贫富分化史无前,贪腐猖獗超贼盗。老子就靠GDP,还有特色长管号。《伤时》:月异日新卷世风,汪洋上下利交征。国营公有皆垄断,郡主世子尽豪雄。得益集团成铁壁,庸腐核心不倒翁。高唱主义能无愧,可怜旗帜还鲜红!《偶成》:政治经济并蒂花,雨露均匀花竞发。经济发展圣旨下,政治改革管他妈。发展代价大大大,政治诚意差差差。单腿蹦向现代化,瞎子点灯白费蜡。《书后》:长夏孤居多闲愁,愁得无聊又打油。满耳嗟伤天大事,一帘风雨家国忧。反面半生难回忆,吃堑长智恨无由。两个偶像鼓余勇,堂吉诃德阿Q。
  我愿意追随叶老师、段老师,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使中国进入自由、平等、均富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向段老师学习和致敬。

" ]0 A. a3 Z$ t8 X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7
发表于 2024-6-30 09: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董高生的发言
我气血不足,今天少说两句。昨天沙草打电话,说开段老师作品研讨会,我说无论如何要参加。相比段老师,我是晚辈,但与他很熟悉,关系相当好。段老师的很多文章在《洛阳日报》发表过,出书已经七八年了,他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当今的士人,有风骨的士人,从学问方面说是洛阳著名学者。段老师一生好读书,曾经给我送过书、也推荐过书,开书店时我也去淘过书。当今社会,敢言敢怒的士越来越少。我想到两个人,一个是萧乾,“文革”中被批斗完后,拍拍衣服上的灰说:认打不认罪!很有风骨。另一个是浙江著名画家申石珈,他被批斗得晕死过去,被一盆水泼过来,醒来说了两句诗:感君一盆还魂水,醒来依旧画图纸,这两个人我很佩服。刚才李焕有说儒家对做人的要求,道家强调水滴石穿,水本身无形,但最大特点是善利万物,建国后提倡驯服工具、螺丝钉,主要是“愚民”,段老师的文章,很好体现知识分子的风骨,做人方面很可贵。我们爱国,爱的是5000年历史的国家,刚才继敏读的段老师的几首诗,最早有人把它们打印送我,我觉得都很好,这种诗,没有血性和风骨是写不出来的。同样作为文化人,我把自己写的《无题》献给段老师:世事纷繁已无章,诸多小丑正跳梁,英雄尽弃砂门岛,京都不设白虎堂。残躯需动大手术,庸医偏开小处方,群报喜来天地暗,马到临崖别收缰。写文章要向段老师学习,敢言敢怒敢说,有风骨。记得89年段老师做的标牌,贴在老城,尽管老城区委把段老师划为内控,但段老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把精神体现在诗文中,尤其值得杂文作者学习。最后向段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 I; W- A$ ]8 G' I1 F4 O6 C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8
发表于 2024-7-1 08: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 @) q/ g  B4 `$ o- g8 X$ Z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39
发表于 2024-7-1 08: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老树着花无丑枝
——读段星灿先生的文字有感
张迪华

) G- ?& a2 m6 n1 {7 o' w
让我们先看一看在段星灿先生文中出现的这些人名:孙伏园、郑振铎、王统照、丰子恺、钱钟书、金岳霖、艾思奇、启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翁文灏、辜鸿铭、黄侃、黄节、刘师培、艾青、老舍、沈钧儒、陈望道、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李叔同、赵元任、谢冰心、季羡林、丁玲、费孝通、沈从文……等等等等,这只是一小部分我也略知一二的近现代文化名人,还有许多我不甚熟知的人物,就不开列在这里了。这些人物闪烁在中华民族优秀人物的灿烂星河中,每一个人可都是一本厚厚的典籍呀!而段星灿先生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由此可见他的博学多识。他的阅读相当宽泛,细细品读,却也能够多少了解一些他阅读的偏向。他最喜欢读的而且能够衍生出自己文字的,大都是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报。你不能不佩服他阅读时的饱满热情,更不能不佩服他阅读的细心和用心。或许是他人生阅历的宽厚丰富,他每每可以从他人的文字里读出花叶繁茂的收获和不与人同的新意。得力于他阅读的细心和用心,或许他在阅读的同时也记下了难以数计的心得和笔记,要么就是他有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在他的文字中,为了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他都能够广征博引,不漏痕迹又恰到好处,丝毫不会让你觉出作者掉书袋的嫌疑。这一点着实令人佩服。
读过段星灿先生的文字之后,如果你再了解一点段星灿先生的人生阅历,你或许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读书太多,中毒太深,若不然,怎么会到了耄耋之年还那样童稚和率真呢?不错,段先生在生活中极少看别人的眉眼高低,认为对的就一定会坚持,那种较真还真是有点儿不成熟。正像他笔下的刘文典,1928年的安徽大学校长,竟敢顶撞蒋委员长,说他是新军阀。若不是蔡元培力保,脑袋就保不住了。但是,这样的人不正是可敬可爱之人吗?我和段先生认识很早,虽交往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交往。仅从这有限的交往中,我便对这位童稚和率真的饱学之士敬爱有加。和这样的人交谈,你就像在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在和一位毫无戒备之心的饱学之士聊谈。当然,他的认识和观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诚挚的态度却能够打动和感染你。这位从民国一路颠簸走过来的老人,不管命运和生活如何待他,他都能够认认真真、从从容容、执着坚定地活出一个鲜活的自我来。从他的身上,你似乎窥视出魏晋名士的风度,其肃肃然的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你感佩?
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很高兴,因为研讨会的主角是我佩服和敬重之人。一个早已退休在家赋闲的老人,为什么会有人出面为他举办这场研讨会?皆因他的学识修养尤其是他的人格魅力呀!
好了,发言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 Q# G1 [5 j( {. x. {+ B8 l# C- H

667

主题

2563

帖子

4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930
140
发表于 2024-7-1 08: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洛阳
洛阳文学院院长杨晓红发言稿
早听说过段老师,今天第一次见面。刚看到下册第一篇,读段老师的书,像听父辈在讲故事。段老师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历文革,划为右派,但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头按下去再起来,宁折不弯、像下雪的竹子,为人、从政、从师,是为人楷模,谢谢大家,祝福段老师。

5 b9 ~! X0 d/ t3 v.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