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伊阳考 李章堉
伊阳自古叫伊川,分为新城、陆浑。到后代始有伊阙、伊阳的名称。
考察史传:东魏时,建新城,属伊川郡。隋朝沿袭,设置伊州,又改汝州;而伊阙县开始设立。唐先天年间,则从陆浑县分出伊阳县。五代时,撤销陆浑县。然而,伊阙县继承新城县,伊阳县继承陆浑县。非常明白。宋朝初年,伊阙县、伊阳县并建。宋熙宁年间,废伊阙县为镇,而伊阳县名称独存。继承者为顺州、为嵩州,是合伊阙县、伊阳县而为一体。而今天所设立的伊阳县,又重新由合而分。则不知道伊阙的地方是伊阳呢?或是伊阳从嵩县分离出来,而恢复了旧名?有人说,今天的伊阳县就是过去的伊阙县,过去的伊阳县就是今天的嵩县。何以知道?他说:以名称揣测它,以地域考察它,以遗迹考证它,而皆可知道。凡河流多以南面为阴,北面为阳。而今天的伊水,则经过县城西北的夹河、土门诸镇,仅有五、六里罢了。
不像嵩县大半的地方为伊河所经过,而境域正在伊河的北边。所以,嵩县的旧名就是伊阳。本来此地因从嵩县分离出来,而沿袭它的旧名罢了,不求甚解。嵩县的旧县镇,在县城西七十里。前人认为,就是唐宋时期的伊阳县。而伊阙故县的古城鸂鶒滩仍存有遗址,离本县境内的白元不超过多远。则在当时,明明是伊阙县在东,而伊阳县在西,而又为何怀疑于今天?考察今县城,元代名叫故县镇,明初名叫故县保。唐代《魏府君墓志》上说:“葬汝州西南之紫逻山怀吉村。”其时,正是隋朝改伊州为汝州之后。参考元代时,故县镇为怀吉保。如果符合朝廷凭证的意思,隋朝开皇年间,设置伊阙县在此地。到宋代即废为镇,于是依据它而有故县镇之名,尚不可知道。既然这样,元代至正年间,才撤销伊阳县,不应当仓促命名为故县镇。
《明史》特别注释说:”以汝州的伊阙故县置,则又为'故县'二字之一的明证。”执笔人不是无有根据,说者认为,伊阙就是龙门。今天在洛阳,不是伊阳县境。然而,疆域的划分,今昔有所不同,怎么知道它在当时不是故县所隶属呢?比如,大安先前为嵩县神阴乡,温泉里地名属于伊阳县,勺子杨为申屠故里,枣林坪是九州遗迹。设县以后,本地人尚且辩证争论。怎么可以根据目前的地形地势,拘泥在昔日的轨辙中呢。但是,沿革的本末可以看到,已经说:周代叫伊川;秦汉以后叫新城;东魏时期为北荆郡;隋朝时为伊州、汝州,设县为伊阙;唐朝仍为伊阙县;宋代并为伊阳县,而废县;历经金代、元代皆为镇,地属嵩州;明代设县也叫伊阳,而是陆浑的旧县名,与唐代先天年间设县不相同。即金代泰和年间,所置此地的仍然是一个镇。如果是这样,那么其余可以大概依从删除省略了。如果说保存起来,
用以参考分合也是可以的。如果根据臆断之说,而排除别人存疑的见解,那我又怎么敢呢?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