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四月芳菲——话牡丹 静言 洛阳的四月与众不同,它不是“四月芳菲尽”,而是牡丹花香满洛城,万人空巷看花去。 感谢武则天,皇权淫威滥施,贬谪牡丹于洛阳,成就了洛阳牡丹盛事,也为欧阳修的名篇“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铺垫雄厚基石。 据史料记载,洛阳牡丹始于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唐宋时期,洛阳牡丹的确盛极一时,而到了元明清以致民国,洛阳牡丹逐渐衰败,甚至于消陨殆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能从诗词歌赋中感受洛阳牡丹盛况,想象牡丹花开之盛景。 洛阳人真正切身地感受到“牡丹甲天下”盛誉,是在今朝。确切地说是从1983年4月15日洛阳第一届牡丹花会开始。 首届花会盛况空前,至今记忆犹新。王城公园里,人花两相旺,花茂盛,人鼎沸。适逢“牡丹仙子”雕像揭幕,更是引人瞩目,争相观看。一时间人满为患,里三层外三层,人挤人,人挨人,用摩肩接踵不足以形容人之拥挤。因为,去动物园过桥时,不少人两脚是不着地的,人被人群架起,不自主地超前涌。 那次以后,我们全家没有再去参加花会,怕被挤坏了。其实,是不用再去一个地方凑热闹。 第一届花会后,洛阳市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凡是公园都有大片大片牡丹花。西苑公园、安乐国花园、邙山国花园,园园有牡丹,年年花盛开。人们就近入园,尽情欣赏,不挤不抗。 随着城市绿化和旅游业发展,洛阳牡丹更得到普及性地种植。街心花园、社区花坛、道行树间,都有牡丹展姿容。人们随时随地就可欣赏到国色天香牡丹花。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每逢过大年,好多人家都会买一盆牡丹花,置于客厅。硕大的花朵,鲜艳的色彩,增添节日喜庆,烘托吉祥富贵。 牡丹走进寻常百姓家,切切实实地融入人们生活,成为洛阳人生活的组成。此时,洛阳牡丹才真正富甲天下,美甲天下。 牡丹,作为洛阳一大名牌产业,它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它带给洛阳人的不只是生活美好,更是一种精神的骄傲和自信。 那年春节期间,跟孩子们到长沙沙坪坝湘绣城参观湘绣。走进一家湘绣公司,一楼大厅里的展品令我惊讶得口瞪目呆。“雄狮”“饮虎”“雪豹”赫然立于大厅。蓬松立体的毛发,威光逼人的眼睛,呼之欲出的神态,活脱脱一只只活物出现在眼前。我顿时拘谨起来。我既不懂艺术,又不懂刺绣,走在这高端艺术殿堂里,还不是大观园来了刘姥姥吗?我决定噤声,只用眼睛,免得闹出笑话,让人尴尬。 上到二楼展厅,大大小小的湘绣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满整个厅堂,令人目不暇给。孩子们同经理在前,我在后面边走边看。突然,我发现大部分作品都以牡丹花为主题,尤其是大尺幅作品,一幅一幅赫然地摆放在那里。我越看越激动,越看越亲切,甚至有一种自己家的东西被人搬放在这里的感觉。整个人一下子轻松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话也禁不住脱口而出。我问她们图案从哪里来?问她们见没见过牡丹花?问她们知不知道洛阳牡丹节?甚至以行家的姿态告诉她们,要做好牡丹产品,就要去看看真正的牡丹花。那样你绣出的花才会有灵性,你的牡丹作品才能有所创新,事业才会有所发展。末了,我还以主人身份邀请她们四月到洛阳来看花。 我聒聒不休地谈论,惊到了我的孩子们。他们惊异于他们的母亲竟有那样的底气,用那样的语气跟她们的大经理说话。是啊,是洛阳牡丹给我勇气,给我骄傲,给我自信。 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人的盛大节日。一年一度花会盛,万人空巷看花去。洛阳人尽情享受牡丹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也不例外,生活在牡丹花城,得天独厚,然而,每逢此时心中就会浮现出另一处牡丹园。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年轻大学生霍壮辞掉优越工作,回到家乡,在那片养育他的土地上创建了一个牡丹园。 那片土地处在邙山岭半腰,干旱缺水,贫瘠偏僻。千百年来那里只种植红薯、谷子、豆子和隔茬麦子,且收成微薄;千百年来,那里的乡亲们也养成了靠天吃饭,等天下雨的“等、靠”思想。 霍壮怀着一腔热情,想乘改革东风,改变家乡现状。他“勇立潮头”,做了家乡的弄潮儿。霍壮承包了几亩土地,决心建起前所未有的牡丹园。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牺牲精神。那几年,霍壮吃住在窝棚,从深翻土地,培育基地,到播种扦插,护理幼苗,整整四年,霍壮没有离开过窝棚。体力损耗是短暂的,可以通过休息恢复;精神压力则是长期的,难以逆转。经济拮据,家人埋怨,人们怀疑,技术欠缺,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困难面前,霍壮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用坚韧践行自己的理想,他用心血浇灌每一株幼苗。 终于,牡丹开花了。蓝天下,黄岭上,阔野长风中,一大片富丽堂皇的牡丹花盛开了。盛开了! 那片牡丹花,没有围墙,没有篱笆,没有高大的植株;它接地气,近乡村,带着泥土香。附近百姓三三五五来看花,老人夸赞,夸它好看,夸霍壮有本事;年轻人思索,思索未来,思索改变;女子们照相,与牡丹花媲美。尽管,拍照时人需要坐在地上,侧了身子,然而,笑容却是别样地灿烂,别样地幸福。 那片牡丹园,是家乡的奇迹,家乡的神话,也是家乡人的启迪。 老公曾带着我和孩子,还有朋友们,连续两年去到霍壮的牡丹园,流连赏花,沐浴旷野里的花香;也曾去到他的窝棚,促膝交谈;他曾送我两株盆栽,一株发财树,一株十里香。那些盆栽是他经济的聊补。 后来,那片牡丹园易主别人。我们再去,那里已成为果园。牡丹园永驻心田
* Y. z9 g! L) `) A& y3 a( C&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