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岭古寨墙——藏在深闺里的“豫西小长城”
/ A9 c& N$ R& l8 m- D1 ]
4 i% F( W* g% |
: J( P4 I( X( G& e# M
石板岭古寨墙,位于新安县青要山镇石板岭村,距离新安县城20公里,西距镇政府5.5公里,寨子沿青要山脉修建, 寨墙大部分位于石板岭村至马尾岭村的玉皇顶、关爷寨、老母猪寨一带,残存总长度10余公里。虽然有的古墙因年久已坍塌损毁,但其中垛口,女儿墙、寨门扉孔等仍清晰可见。
古寨墙,全部是由巨石堆砌而成。如果每一米寨墙按石料8至10立方米计算,当时的总工程量应超过10万立方米或更多,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0 F8 ]7 B% u& { 墙体高度约4米左右,墙体厚度也有两三米,想象一下,这么厚的石头墙,它所能够承受多大的冲击力啊,难怪它可以起到保寨安民的作用。另外城墙之上,200米至400米设寨门一个,既运送和转移生活和战略物资,也可以方便机动出击。别出心裁的设计,厚重结实的构造,总给人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 r' V& |2 r: m& {0 r3 `, E 据寨墙所在地关爷寨的清代残碑记载,立碑时间为1863年,可谓历史悠久。寨墙虽然断壁残垣,但其建筑规模、布局相对较完整,是豫西地区一处较为罕见的古寨堡垒遗存,其时代风格、建筑特征为研究清代防御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意被人称之为“豫西小长城。2021年12月,石板岭古寨墙入选河南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巨变,厚厚的城墙,沧桑的石阶,肃穆的城门,让你依然可以看到它曾经的辉煌。
据《新安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数万,由洛阳进军新安。三月十三日占据八陡山,知县梁敞率兵抵御。捻军由东北绕至梁敞背后,抄其后路,梁敞及外围杨登魁均受伤落马。 当夜,捻军占据城北高地,向城内投掷火弹,烧毁县衙。梁敞弃城而逃,守城官兵民团溃不成军,捻军占领新安县城。十四日,分兵进攻安乐、火虫驿、后峪、石寺、磨窝、孙都、江村、郜庙等 地,并围攻逃跑到陈沟湾的知县梁敞,杀民团多人,梁敞逃脱。典史张金荃逃至安乐村,据寨自守。捻军一部还与韦庄民团头目李春风、翟天化、翟振清、李廷献等所部民团激战于老王庄,战 死 300余人,遂东撤。十五日,捻军再与梁敞激战后,进入宜阳境。 五月,当太平军陈德才部进入新安,与清军战于铁门时,捻军再次进入新安,与太平军配合作战。当清军杨飞熊部战败逃跑时,捻军乘胜进攻青龙寨。并点火熏烧寨洞,打死、熏死民团甚众。同时与清军战于龙窝、刘岭、云顶山等地。 七月十九日,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弟、王怀义、周化临、韩老万、孙小旺等率各路捻军西 进。清政府急命河北各镇、道集兵防守黄河,以阻捻军进入晋、陕。同时派胜保等在新安、渑 池、陕州、灵宝一带阻击。捻军遂回师东进,其中一部于八月十三日到达新安石寺。知县韩经畲会集民团前往阻击。捻军先撤至渑池葫芦顶,继而回兵攻破新安县城,韩经畲再次弃城逃。捻军一部又与韦庄民团激战,击毙民团头目李春风、李廷献、翟天化、翟振清等。
结合残碑记载的立碑时间为1863年可知,此寨当修于这段时期,主要目的就是抵御捻军侵袭。其实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寨墙再坚实,再固若金汤,毕竟还是无法抵抗农民起义这样大规模的军事武装力量的。我更愿意相信,石板岭古寨墙更多的还是防范当地的匪患,而且也不是修建于一时,而是长期修建、不断完善的结果。
7 i& ~) Z/ b0 t7 [2 _: | 再次登上玉皇顶,俯瞰着掩映在荒草丛中、淹没于历史深处的这数十里古城墙,百千感慨溢于心间。是啊,百年前,古城墙是怎样化作一道天堑,横刀立马站在山顶,忠诚地守护着古寨的村民,防御着试图侵袭的土匪?又是怎样如一位哲人,淡定自若地笑迎金戈铁马,笑看风起云涌?
如今,随着山村学校的合点并校和年轻人的进城务工,古寨居民大多已经人去屋空。只有古寨,仿佛一位耄耋老人,孤独地的端坐在山村高处,似乎是在眺望着远方,思念自己即将归来的孩子。
$ L2 J( Y" |" Y( G% x* X- L7 s |
8 N. G7 D, ] ~- i* L
% \ H k+ @0 b: n;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