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乡愁,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缕情怀。而乡村,是寄托这缕情怀的家园。正因为这样,乡村展现的美,格外让人愉悦,格外让人神往。从夜晚的八里窑路灯就能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喜人成就。五一假期,我走进了汝阳县城关镇八里窑村,在路灯下聆听老人们回忆八里窑的乡愁故事,灯的变迁史让人难以忘怀。
康熙年间,洛阳李家楼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为了生计,李家楼李恭和李鼐兄弟携妻带子出龙门向南逃生。在离伊阳(今汝阳)县城八里的卧云山下打土窑落户,人称八里窑。八里窑人祖祖辈辈用的都是生铁铸造的黑灯做室内照明。灯内燃烧的油是自家种植生产的蓖麻油(大麻子)、黄连油、棉籽油等。在黑灯前端的凹槽里放入棉线捻成的灯芯,一端吸油,另一端燃烧,使灯发亮。由于油燃点低,再加上人们节俭把灯头调小,所以,灯光很暗。时间久了,就有“黑灯瞎火”之俗语。
冬天女人们夜间纺花时,为了省油在纺花车旁放一根着火的麻秆照明。待麻成熟后,收割成捆,放在水里浸泡几天后,先放在草木灰里,然后剥皮洗净,皮可加工成麻绳,秆可以点火照明,纺花时点着放在线锭旁,靠摇车的风力,吹得火星闪闪发亮。解放后,八里窑女人们夜间纺花时用上了蜡烛。
到了1958年,县供销社开始供应煤油,煤油灯从此在八里窑兴起。因煤油比籽油燃点高,所以容易燃烧,光亮也比较强。八里窑百姓称煤油为洋油,煤油灯为洋灯。初始用的煤油灯很简单,找一个空墨水瓶子,倒入煤油,瓶盖上穿一个孔,孔内穿上线绳做灯捻浸泡在油内,油便顺灯捻吸上来,在上边一点就着。后来,又有了罩子台灯,比一般煤油灯要亮得多。罩子台灯有厂家专门制作,下半部分用厚玻璃制作,可分为底座、灯肚、灯口。灯口有螺纹,上拧铁嘴,中有铁芯壳,并有齿轮可以上下拧动灯芯。灯芯是特制的布条,起燃烧和吸油作用。灯罩部分也是用玻璃制成的,呈上下细中间粗的葫芦状。根据气体流动原理,灯点着后扣上罩子,下边的气眼进冷空气供氧助燃,使灯光明亮,照耀四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夜间野外生产需要,八里窑开始使用马灯。在那时,马灯是比较先进的照明工具,不怕风吹雨打。它由固架、油箱、玻璃罩、出烟罩、手提把等组成。在油箱上设有加油口,将煤油倒在箱内,箱上半部分装有调整机构,其内装有专用的灯芯,灯芯穿过调整机构,通过调整手柄可以调整灯头的大小。使用时将玻璃罩打开,用火点着灯芯,把罩放下,手提灯把,就可以照明了。1961年,手电筒也传入了八里窑。它有灯头、灯身、灯盖三部分组成。在灯头内装有灯泡,灯身上设有开关,内装干电池,再拧上灯盖,手按开关就可以使用,它轻巧、方便、耐用,很受群众欢迎。
最值得骄傲的是在1962年,八里窑盖起戏楼用上了汽灯。汽灯刚买回来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稀奇。汽灯在外形上和马灯有些相似,但二者的工作原理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构造上也有一些差别。首先汽灯在装上煤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其次,汽灯没有灯芯,它的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再就是汽灯的上部还有一个像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罩。由于纱罩经过硝酸钍溶液浸泡工艺制成,所以当纱罩遇到高温后会发出耀眼的白光,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很亮。不过,有时汽灯点得时间长了,半路上还需要再打点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常生产队夜里召开全村群众大会的时候,会场上会高高悬挂着明亮无比的汽灯。另外,在过年的时候,村里搭台子唱戏,舞台上的灯光就是汽灯照射的。
1982年春,高压线路架设到八里窑村,家家户户告别了洋油灯,开始用电灯照明。八里窑人高兴得燃放鞭炮庆祝。通电后,生产队购置了机电设施,安装了电磨、电碾、淘汰了落后的石器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是安装了粮食加工设备后,不光方便本村群众,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到八里窑排起长龙来加工粮食。八里窑人因电和电灯感到自豪。
2000年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日光灯。2010年后,又明又亮又省电的节能灯,照亮了八里窑的家家户户。去年,八里窑大街又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八里窑人伴随黑铁灯,黑灯瞎火走过了好多年。新中国建立后,八里窑几乎是10年换一次灯。农村灯的变化,使我看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光明。
(作者:河南省汝阳县民政局 褚建明)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