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3-25 1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洛阳
761年的八月,杜甫的草堂遭到风雨的侵袭,先是草堂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落,大雨接踵而至,室内凌乱不堪。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了感人至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平民百姓生活温饱还未解决,盖成的房子又被秋风所破,不幸接踵而至,好在少陵野老是一个文曲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还能潇洒赋诗,直抒胸意,诗的结尾更是升华到了要苍天佑护全天下的贫者和弱者,能有一个如磐石似的舒适住所。遥想古代,垒个鸡窝都要择个黄道吉日,盖房子难道没寻个破土好天吗?美酒由壮士品尝,好马配好鞍,一切也许都是缘份,这条文龙隐于浣花溪畔,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雨上九霄,正是这场秋风冷雨,造就了中华历史上的千古名篇,看到了开元之治下底层的侧面。 朝市虽非秦,但长城犹在,振长策而鞭海内,余威仍存于殊俗。为了寻求合适的住所,免于少陵的际遇,我有空就去看房,对这样的储物间,心中还是觉得不甚称意,它记载了一段历史哈,如把它平了种成绿树,或者改造成充电动车的彩钢瓦棚子多好啊,看那,百姓安居,是多么的真,多么的善,多么的美。估计在这一寸土地一寸金的商品经济形势下,阻力巨大,它是历史遗留的产物,睹物思人,让多少后来者缅怀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