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设为首页

打开手机扫一扫

开启辅助访问

洛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搜索
查看: 12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汝阳县南衔社区历史变迁

[复制链接]

815

主题

1022

帖子

1

精华

钻石会员(lv14)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10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4 12: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洛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汝阳县城关镇南街社区位于县城中心西南部,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社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5.6亩,林地面积873亩。总户数3955户,总人数15385人。管辖居民范围:兴荣路以东,凤山路以西,汝河以北,杜康大道以南,居住区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社区下设6个网格,14个居民小组,35个管理区,有居民代表60名。社区办公楼坐落南大街,办公服务用房780平方米,党总支部、居委会、监委会工作人员7名,选配招聘的社区服 站专职工作人员6名。

【历史沿辈】南街村名始于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汝河北岸设蛮中县城,始有南大街。西汉仍为县城南大街。东汉、隋唐、宋元虽几经撤县、建县,仍叫南大街不变。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伊阙故县镇复置伊阳县,设31里,南大街属城廓里。清属伊阳县平安里(县城),南街改叫玄字保,道光十八年辖管2甲、20牌、203户、862人。民国初年(1912年),属城关区,叫南街保。民国30年(1941年),废区设乡镇,南街保属凤山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街保又改南街村,属一区城关镇。1958年8月,城关镇更名城关镇红旗人民公社,南街村改为南街大队。1961年,属城关区。1962年,南街大队,辖10个生产队,属城关公社。1982年4月,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南街大队改为南街村,辖12个村民小组。2011年11月,南街村改为南街社区,辖14个居民小组。

【经济产业】明清至民国年间的六百多年间,虽然南大街店铺林立,经商者居多,山产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有干柴、木炭、煤场等集市贸易市场,但都是外地人经营。南街村以土地生存,始终处于小农经济阶段。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牧、副业多为家庭兼营。种植业又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生产条件差,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民国初年,南街粮食平均亩产只有48公斤(水地120公斤、旱坡地20公斤)。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深受地租和苛捐杂税的盘剥,温饱难以维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党和人民政府引导南街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1949至1957年,全村粮食总产年平均递增2%。1958至1980年,南街村推广良种,搞水平梯田,打机井、修水利、应用化肥,小麦和玉米产量稳定在每亩450公斤左右。粮食年增长速度为2.4%,农总产值年均递增2.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1.1%。1981至1998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南街村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亩产达500公斤左右。粮食总产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20%。1998年至2014年,由于退耕还林,粮食产量下滑。但万果山下变成了千亩生态园区,栽植有优质速生杨、金太阳杏、美国黑李、绵阳核桃、银杏等经济树种林873亩。南街村民经济收入增长了9.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43元增加到6039元。同时,林、牧、副各业以及农田水利、农业机具、农村交通、农业科技、商业、汽车运输业、养殖业、汽车修理业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教育事业】明代到清末,南街的富户出资延师设塾,利用祠堂、寺庙办有2所私塾。私塾教师多为秀才,每个教师教学生10~20名。学生初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911年,改私为学堂,开设修身、算术、国文、史地、体操等课程。1924年,河南省教育厅特派员来伊阳督办义务教育,南街办1所国民初级小学,叫义学小学。南街少年儿童免费入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街村首先办起扫盲班夜校,群众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文化。南街小学生入城关完全小学学习(校址南大街)。1968年8月,在南街大队部成立南街小学,设1至5年级复式班,学生130人,民办教师2名褚建梅、张桂荣。1971年8月,南街小学迁往县城东南角,借用18间红薯土屋窖做教室。教学班5个,学生270人,公办教师1人,民办教师4人。1975年10月,南街大队在第五生产队划地10余亩,社员集资盖起24间土瓦房教室。1978年8月,县政府把南街小学定为县重点小学。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880人,教师39人。1985年10月,从南街小学分出学生和教师组建县实验小学。1988年,投资10万元,建教师办公楼1座。1993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1座。1998年,投资15万元新建四层综合楼1座。2002年,投资5万元建微机室、图书室。2004年,投资50万元,引资40万兀,新建教学楼1幢。2014年已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校内建有综合艺术楼,教学楼等,配备了标准教室、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音乐室、舞蹈室、书画室、实验室、航模室、电子图书室、医务室、体育室,还有大型运动场地。有教学班24个,幼儿班4个,在校学生1260余名,教师86人。

【医药卫生】明清时期,南街只有药铺2家,缺医少药,危及人们生命的天花、霍乱时有流行,村人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或用土单验方,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妇女生孩子靠接生婆,落后的接生方式使许多农村妇女产后生病,婴儿死亡率很高。民国时期,南街有药铺3家,有该村人杨中正开办的中医诊所,有外地人肖敬业开办的西医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街有几家中药铺时开时停,杨合等多名医生联合在南大街开办卫生所,后并入城关卫生院。1970年7月,南街大队在村部院内建起村卫生室,有中医、西医,设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制剂室,社员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有:张贤喜、陈金水、李凤仙、许双巧、李炳哲等人。赤脚医生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每月大队发给3元补贴。尽管难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南的病人家属叫,他们就会背起药箱到病人家出诊,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1970年,南街大队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就是由大队、10个生产队和社员共同集资办医疗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筹资方式及标准为:生产队从公益金中每人提取1元,社员每人缴纳5角,不足部分大队补齐。1981年,南街大队改为南街村,集体合作医疗制度停办。南街村大队卫生室也改为南街村卫生所,搬迁至南大街北部,增添医疗设备,聘请了2名医学院毕业的专科医生,设有候诊室、诊断室、注射室、观察室、药房。2011年,又改为南街社区卫生室,添置了相应的医疗设备设施,有保管疫苗的专用冰箱、电脑、高压灭菌锅、文件柜、操作台等,能基本满足开展社区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并通过了省卫生厅验收合格,达到了甲级村卫生所标准。2003年起,南街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当年,南街村989户,3115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群众每年缴费10元,地方财政补助10元。2009年,群众每年每人缴费20元(由南街村负担),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80元。2012年起,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居民个人缴费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2014年,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320元。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20元,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0元左右。

【科技推广】明清至民国时期,南街社区科学技术落后,科技人员匮乏,种子自选,粮食平均亩产45公斤左右。生产方式古老,生产力低下,手工弹花、纺线、织布、缝纫;磨面靠人推、畜拉,水磨就算是先进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街副业逐渐兴起。首先南街第六队以种植商品蔬菜为主,南街第十队、八队建起豆腐坊,除供应南街社员食用外,还供应县城所有机关和县城居民食用。1962年,南街第二生产队、第四生产队率先引进钢磨,动力弹花车、轧花车、磨红薯粉机等电动机械,为社员加工粮食。1965年,南街大队引进砖瓦制作技术,创办砖瓦厂(今教育局)。1970年,南街第六队引进技术建起电器制造厂,主要产品有:闸刀、开关、插座等。1972年,南街大队建起汽车修理厂、翻砂厂,有厂房26间,技术人员12名、技术工人46人。加工解放牌汽车外壳和部分汽车零件,还加工生产打麦机、铡草机、播种机等农具,产品供不应求,1982年停办。1963年,南街大队建起科研站,孔海建任站长,有科研人员12人、有科研室7间、试验田25亩,自制良种,培训农业技术员。曾先后开展小麦育种、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玉米杂交种选育、玉米移栽、棉花新品种引进及提纯复壮、旱稻栽培、棉花不整枝试验、小麦配方施肥、地膜栽培、红薯火炕育苗、沼气的使用、食用菌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为加速玉米杂交种推广,1965至1975年南街科研人员潘汉法和县农技部门曾5次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学习制种,并培育出"汝阳701"等优良杂交种。1982年,因土地包产到户南街科研站解散。近20年的科研活动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研究推广了20多项科技成果,使南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

【农田水利】明朝年间,南街富户联合捐款,由县官出面修建临城渠。临城渠位于城南,东西走向,西起蛤蟆潭,在城外和南城壕汇为一渠,从东城角向东延伸,长约3公里,浇地400亩。明末清初渠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知县孙岳灏主持,南街富户出面联合城内富户捐款捐物,在临城渠的废址上重新规划开挖水渠,并起名凤阳渠。凤阳渠西起蛤蟆潭,引汝河水,向东经寺湾村南,入南城壕,向北流入东城壕中段,一直向东(今翠微巷)入涧沟河,长4公里,灌田700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更调动了南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1951年8月,县政府积极响应全国一盘棋的号召,组织3万人支援伊川县刘瑶水库建设,南街村有250人参加工程建设。1956年,南街村依据县委大办水利号召,组织全村男女劳力分别在褚家沟和放牛沟建起2座土坝小水库。1957年冬季,治理城北大凹坡,南街村男女劳力、在校学生一起在坡面上挖鱼鳞坑、垒石鳞,沟内垒石堰,进行荒山绿化。治理后的大凹坡改名"万果山"。1960年,副省长齐文俭视察汝阳来到南街大凹坡,即兴题词:"昔日荒山坡,今朝换新装,东风吹不尽,满山遍野香。"1958年,城关红旗公社修建张河水库,南街大队参加劳动力200人。1959年,抗旱是河南全党全民压倒一切的任务,中共汝阳县委响应省委号召部署百里盘山大渠开工建设。盘山大渠渠首在城西汝河北岸蛤蟆潭,一直向东经车坊北转。过乌龙山再一直向西,渠尾在蔡店草营湖,经5个乡36个村,盘山大渠全长50多公里。设计浇地10万亩,称工程完工后能使"沿渠旱地栽稻秧,村庄变成鱼米乡"。南街大队开挖东北城角至三岔路口段(县医院后至教育局门口),日出劳力1000人,历时2年,共挖土方2万平方米。1960年6月,百里盘山大渠县城至小店段完工。县委第一书记张生典率领四街3000名社员大战汝河,修坝截流,通过百里盘山大渠引水上山,扩大灌溉面积一万五千多亩。1960年,南街大队在南关菜专队等处打井4眼,装水车(抽水工具)4部。1961年10月,城关公社为解决旱坡地灌溉,设计的国庆渠开工。源头起至柏树河(今柏树乡政府南)沿山腰一直向东,经县城北达杨庄涧沟河。南街大队开挖城北凤凰桥至褚家沟段。由西向东横跨8队、7队、9队、10队、4队、3队、1队、5队、2队,长1500米。1963年,四街在窑场建大型提水电灌站1座,水入国庆渠,南街受益面积100余亩。1966年冬,南街大队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从10个生产队抽调100人,组成农田水利建设专业队,在北坡修筑水平梯田(1966年至1978年平整改造梯田800亩)。1969年4月,南街大队组成60人的民兵连,由王天柱任连长、王周任指导员参加玉马水库修建。同年10月,大队又组成80人的民兵连,由徐万林任连长参加焦枝铁路的修建。11月,又召集50人组成民兵连参加陆浑水库建设。1971年11月,在北坡1队、2队、5队交界处(今朝阳社区办公楼),建提水电灌站大石坝1座,挖隧洞200米,修砌水渠1580米,打机井1眼(今教育局门口),扩大灌溉面积300亩。1974年至1977年,在放牛沟打地下隧洞1241米,建电灌站2座;在放牛沟东坡(今烈士陵园门口)、西坡,建青石拱券空心渡槽2座;修灌溉渠2000米,可浇地面积达500亩。1976年7月,打机井5眼。11月至次年5月,南街大队在汝河北岸(窑场村南)垒砌河坝1000米,拉土造田120亩。1978年春,洪涧水库开工,南街大队从10个生产队抽调62人,组成民兵连,由蔡船任连长,带队支援工地建设。2002年,南街村投资30万元,购回挖掘推土机1台,平整坡地300亩。引进资金20万元,修建蓄水池4座,架设地下水管网15800米,水浇面积覆盖1组、2组、3组、4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坡地,营造经济林873亩。2006年,对坡地所有灌溉渠进行修复硬化。

【村民生活】民国时期,南街村人们大多没有土地,靠给地主打短工,当长工,要饭度日。加之民国战争频繁,土匪刀客、日本侵略军多次屠城,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住无居所,衣不遮体,吃上顿,没下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街经过土地改革,人们分田分房,解决了吃、穿、住等温饱问题。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街实行联产承包土地责任制,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彻底改变了家家户户一天三顿饭都是红薯叶、红薯汤、红薯馍的生活状况。1985年,南街人告别了辘护提水,用上自来水。1990年,街道全部硬化。2000年,南街实现了家家有存粮,户户有存款,土瓦房变成了小楼房。从2005年以来,村两委坚持春节慰问孤寡老人、复转军人、军烈属,并发给慰问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发给助学金。新中国至今七十多年,南街经济已经飞速发展。南街村一直处于大变样的状态,年年都有新东西、新思想进入农村。

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农村人们的生活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南街不少人家连一件可以穿着见客的新衣服都没有,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就得临时跟人家借,甚至也有结婚时借衣服的。那时国家发购布证,每人一年八市尺,一件新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给老三……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补补又三年”,直到穿不到身上后才拆布块做鞋当补丁用,与此同时,在那个时代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崇。如今,人们穿衣时开始追求更多,如舒适、个性化、健康等,不再是“灰,蓝,绿”的单一色调,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网上选购衣服,可选择的范围就更大了。

民以食为天,“吃”对于老百姓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解放前,多数农民都是杂粮、蔬菜代替粮食。那时候的吃,讲究的是“忙时吃干,闲时吃稀,青黄不接时用糠菜来充饥”。那时的饭很简单,就是窝窝头、白开水、咸菜疙瘩“老三样”,家家吃的都差不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的解决,人民的生活正在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以前因粮食不足而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们越来越注重饭菜的质量。

住房是农民关注的头等大事,有房住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从前,南街人住房十分简单,都是土瓦房和草房,常常会面临漏雨问题,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不足20多平米的土房中过日子。而如今,南街很多居民已经搬到新的高楼居住生活,不仅房间内宽敞明亮,房子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还配备了休闲广场等,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过去,南街人们出行基本全靠两条腿,后来自行车。此外,南街大小街道都是土路。尤其下雨的时候,因为地面都是土路非常泥泞。平常尘土飞扬,非常影响人们的出行。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家家都有电动车两轮车,三轮车,还有半数的人家购置了小轿车,想去哪里都十分方便。出门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汽车、火车、动车、高铁,到飞机。更快、更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过去的旱厕,到处是蛆蝇。如今,水冲式厕所替代了脏乱差的旱厕。综观南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洛阳圈儿微信
扫一扫
关注洛阳圈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