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的“藤野先生” 陈晓鹏 中学时期读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少年鲁迅不远千里东渡日本求学,异国他乡遇到了友善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崇尚中华文化,冲破世俗,从内心里"收留"了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无独有偶,想起了小学班主任王长水老师---我的古诗词的启蒙者。 小时候家在农村,因为爷爷在县城工作。为了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小学四年级下半年家人便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身边,到县城实验小学读书。百里求学,外来插班,学校里全是陌生面孔。十二岁的我身材矮小,时常会受到坏学生的欺凌。记得班上有一个叫小军的同学,口袋里经常揣着一个软质的眼药瓶,里面灌的是辣椒水,专门挑弱小同学下手,我也深受其害。因为怯生不敢向老师报告,其他同学也是看热闹的居多,只能在心中默默忍受。后来终于被王老师知道了,严厉的批评了他,并把我调整到第一排,坐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保护起来。 坐在第一排的好处,就是和老师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自小喜欢唐诗,小学三年级已经读完了三大名著,对文字的理解,相比同龄,更为深刻。王老师喜欢唐诗宋词,要求同学们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每天早读坚持背诵,并对唐诗所写的意境和运用技巧进行剖析。四年级以前在农村时接触的古诗,就是课本上的寥寥几首,填鸭式教学,被动式提高,后来慢慢的老师让我们模仿古诗去观察身边的物件,比如玻璃、课桌、篮球等等,每个人试着写首诗。边学边写,再加上老师一旁的指导,写作能力大为提高。 记得有一次老师表扬了我,写的是教室的玻璃,整个诗中并没有“玻璃”两个字,通过描述玻璃的干净、透明,把一幅场景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老师的鼓励是学生进步的最大动力。 因为坐在第一排,老师上课时经常会提问我,而我准备充分,对课本和古诗理解的较为透彻,深得老师喜欢。有一次老师把我叫进了办公室,送给我一本《古诗解析》,发黄的页面,书缝间和段落前后有红笔标注的句子,那是老师的感悟和心得。没有太多的话语,老师把一份信任和温暖传递给了年幼我。 后来,种种原因,我回了老家上学,和老师失去了联系。只是偶尔读起古诗,也会想起当年的那个王老师,讲台上抑扬顿挫,笑容和蔼,一遍又一遍给学生讲解着课文… 鲁迅先生后来成了大文豪,一直苦苦的寻找着曾经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因为仙台医学院合并到帝国医药大学,由于自己没有国外留学经历,而失了业。后来流落乡下,贫困潦倒,不如意的生活使他无法面对昔日的学生,而选择了躲避。鲁迅先生回国后,看透民族病因,心知学医只能医治肉体,而文字才是拯救灵魂的唯一出路,弃医从文,放弃学业,心感愧对老师,两个人便在时空中交错。 1935年,也就是鲁迅先生去世的前一年,日本言波书店希望在日本发行《鲁迅文集》,当问道希望收集哪些文章时,鲁迅先生想了想,回答到,“一切随意…”,但他接着说一定要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鲁迅先生弥留之际,望着寓所墙上藤野先生的画像,对这个曾经给予心理慰藉的灵魂导师,深深感恩。而我从喜欢文字到偶尔写作,这些基础也是来源于实小上学期间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生活遇到挫折和疲倦时,想起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那些古诗词里坚毅且具浪漫的情怀,一股温暖涌上心头,那些往事又在眼前浮现… " |0 H& Z5 ?' r' P
. I# W4 h$ \2 Y; e"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