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源于汝阳县内埠镇东北连珠山下的伊河支系永定河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古时期先民们在此逐水而居,永定河畔发现的高河遗址、柳沟遗址、土门遗址,均属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秦楚古道、秦郑古道和洛宛古道顺河穿境而过,既是丝周之路,又是军事要塞,此地曾发生很多改写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当年的茹店镇、岗北镇、土门镇以及内埠镇、辛店镇都设有驿站,供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歇息打烊,经商,街面繁华,生意兴隆,沿途来往商贾川流不息,夜间马蹄声、驼铃声不绝于耳。古老的永定河与清乾隆皇帝有着不解之缘。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一次南巡路经岗北镇,当地百姓闻讯弃家舍宅,能跑则跑,能躲则躲,唯恐冒犯了皇威,招来杀身之祸。岗北镇下岗底村民张建邦年老体弱,行走不便,决心留下来不走,一睹皇家风采,如被发现任凭发落。乾隆皇帝带着一帮随从沿着古道,一路领略永定河畔无限风光,赶到岗北镇逗留休息时不见有百姓高呼万岁,有点纳闷,询问随从,得知只有一个耄耋老人在家情况后,由怒转喜,龙颜大悦,亲自召见张建邦,称呼张建邦老人为“皇伯”,祝福他活到110岁,封号“西侯”,并降旨在下岗底村树立牌坊,下令满朝官员凡路径此地者,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不许惊扰百姓,以示对老人的尊敬。据说张建邦老人活到101岁,乾隆御赐牌坊成为下岗底村张氏家族之荣耀。牌坊历经百年风雨侵蚀,1944年日军侵犯下岗底时遭到破坏,牌楼上方的御赐“圣旨”匾额被张建邦老人后代保留收藏。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七月,乾隆皇帝再次南巡,在洛阳逗留期间游龙门,瞻佛像。适逢杜庄村村民杜容焕赶洛阳城集市卖棉花返回故里经过龙门,看见人员拥挤,不知就里,便上前观看热闹。乾隆皇帝看见人群中一老人鹤发童颜,相貌不俗,便召至近前问其姓名,哪里人?与其聊天后御笔亲题:“香社耆英—老民杜容焕”杜容焕回家后将遇见皇上之事告知家人和乡邻,并展示御笔亲书,无不欢呼皇恩浩荡。伊阳县知县帮助杜家人将御笔亲书“香社耆英”等字制作成匾额,加盖伊阳县大印,上款书写“特授文林郎知伊阳县事加五级禄三次”;落款为“乾隆五十七年七月毂旦”。悬挂在杜家大门上方以示荣耀(匾额今保留在杜容焕老人后代杜营旭家)。 杜冠禄,汝阳县内埠镇杜庄村人,1929年4月生,现年94岁,内埠镇退休干部,曾任汝阳县农业局、水利局局长、公社管委会主任、内埠乡正科级协理员。 1956年6月,杜冠禄在河南省农业干校(河南农大前身)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学员代表到北京参观农业展览,有幸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成为杜冠禄一生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荣。荣耀与鞭策,激励杜冠禄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退休之后仍老骥伏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贡献余热,受到当地百姓交口称赞。
% j' j$ d0 n; X"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