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此君就在灯火阑珊处 ' _- p- N6 Z8 V# A; T( O9 U2 j
年届八秩的李池先生决意要把他的书法作品结个集子“献献丑”。他说这话是中国式谦虚。 1961年7月,已经三年没吃上几顿饱饭的李池,初中毕业就回家种务农,希望多挣点工分家里多分点粮食。半年后过了春节,生产大队又让他到村小学当民办教师,这个位置虽说姓“民”不如“公”,工分倒也能匀匀实实地挣,每月还有几块钱补贴,在农村也是很有面子的。他呢,敬业爱岗,过了两年,就被委任为学校的中层职务;又过了两年,就当上了学校“一把手”;又过了两年,小学附设初中班,他这“一把手”位置也随着升了格;又过了一年,学校合并,他被安排到规格好像要高半阶的中学当了副职;又过了两三年,他成了这个在当地有了名声的初中的“一把手”。虽说工分没涨补贴没增,但是一个初中学历的“民师”,管着一群“公”“民”组合的教师队伍带着一大群初中生,李先生感觉也是挺好的。又过了两年,时局突变,他的职务被“撸”了;正当有些人偷着乐看他笑话的时候,他却被聘去当了高中当了教师。他的课讲得好,师生皆好评,他的感觉还是挺好的。过了两年,世风再转,老人、妻子、儿女,一大家人的生计,把他有些清高的文化梦击碎了。 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李先生“下海”了。他像当学生一样,做了10年生意,家庭走向了小康。他窃喜:不憨不傻身强力壮有文化,“上山下海”都不怕呢!不料,又是一个不料:他患病了且属重症!家人不知如何是好,李先生断然决策:脱身商海,文路求生。 几经选择,李先生决定到洛阳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那里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市直委局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干部,人至老龄,殊途同归,书海问道,民主选举,大家选他当班长。他坚辞未果,只好就任。他听老师的,同学听他的,没人调皮,没人捣蛋,他又生出好感觉了。上课时日,他就提前准备好水瓶、药袋、字帖、纸笔、笔记等一应物品,从桃园老家骑车西行“取经”如饥似渴,放学回东土老家砚田临帖静心琢磨。10年过去,他和他的字经过不断蝉蜕,都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期间,他的作品三次参加省展,被省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他的身体也不断好转,医生说药量慢慢减吧。他再报名上学,老师笑了:“李老师,你叫俺们咋……你还是带学生吧!”老年大学用拒绝他上学的方式肯定了他的水平。 李池先生以十年面壁之功,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他学的攻的是行书,临古代大家之帖,研当今大家之作,一点一划一撇一捺皆有名帖意味,每个字常用粗细不同的笔划配置控制整体的重心,表现间架的沉稳,较长的笔划则通过笔头的轻重表现灵动;他善于把处理一个字的方法用于一幅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大部分字的横宽比例较于传统要大一些,反而无拘泥之感,张扬了行书的牢稳中含着灵动的气息,增加了书法作品的观赏性。 李先生离开课桌不长时间,洛阳市金土地书画院就邀请他上讲台给会员讲课,他说:“中!”又被告知:“是公益的。”他说:“老是中!”它他属于给学员一碗水,自己准备了一桶水那样的老师。讲古论今,言简意赅;名家特点,如数家珍;带领学员参观,指碑说字,生动鲜活。讲了一段时间,学员们人人都夸“李老师好!”于是,李先生感觉越来越好,一天他喜笑颜开,说:“到金土地书画院这几年,我省了很多药钱啦!”看来,他的感觉是空前的好。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良好的感觉。 古人论人生、论文学艺术之路经典警语多多,一般认为概括最简洁明了的是: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第一境界,是决心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坚持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成功者就在咱身边吧。 当今的李池先生,便是正在灯火阑珊处那个群体中的一位。他的这本书法作品集,能帮助人们回望李池先生一路走来的足迹,体会一下他在凋碧树的秋风中“独上高楼”“终不悔”“人憔悴”的历练过程,才会分享他在灯火阑珊处的光彩。 遵李先生所嘱,此文权作后记。 [0 z5 p( P3 m2 u+ N.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