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披靡的五行之城偃师(2) (河南)李红军 〇(混沌)-周武王的和平圣城 一连串的问号,就像一个躬身探寻往事前尘的记者,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和跋涉,当满面风尘成为他留个时代的唯一影像,他所掌握的真相则成了一种对于完美的妄想。 上一章我们谈到,通过出土的利簋可以证明: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阑师”这个地方,命令有司(右史)利(人名)用金(青铜)铸造青铜器,纪念先祖檀公。 我的观点是“阑师”就是偃师。除了“阑”字有“拦”的本义支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论据,在暗中支持着我怀抱的无形的琵琶。 同为《通典》中第177卷“州郡7”一章偃师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括号内这短短的22个汉字,却隐含着闪电般来回奔突的信息流酿成的带有“汤武革命”烙印的字符串,再次将偃师这块土地固有的伟大和丰腴的基因,以递进的嬗变形式,蔚为壮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偃师历朝历代的地方父母官,都没有效地利用好帝喾之都和商汤之都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难怪,因为偃师的王都之气,更多地隐藏在或者汇聚在她一以贯之的行政管辖权所有者——洛阳的掌心。 关于偃师的历史,我在10年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赤子还乡》的封底宣传语中,写过这样的话: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偃师的历史就有多长。偃师的建都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的曾孙、五帝之一的帝喾。但是,在帝喾的时代,偃师并不叫偃师,而是叫古亳。古亳就是偃师小时候的名字,小名是也。但是,小名不小,古亳显然要比偃师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要大一些。 因为商朝有三个都城,都称为“亳”,于是后代史学家就把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王讨伐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成功后,在偃师的“亳”建立的都城,称为“西亳”。……这些都是杜佑在《通典》中的明确记载。 我在此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朝花夕拾般重拾这段尘封的历史,顿然感觉到历史的浪花,在每一个人类命运转折的攸关时刻,繁衍出无数带着求索和上进的芝麻花一样节节高升的芳香,以及无限趋向于尽善尽美的韵律。 每一个奴隶和封建王朝的开头都是全新的、美好的,尽管这个朝代的结局注定都是阑尾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正义之战,少不了战前的祭祀,以及战后胜利了的封赏。周武王灭了商纣,论功奖赏地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在何处最有意义呢?周武王肯定经过了三思。 跳跃的烛光映照着他饱经风霜的脸膛,火红中出落一抹砂金色,第一思,他抛开了跟商朝没有联系的地点;第二思,他再度抛开了商纣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因为那里即使没有遇到致命的抵抗,还是沾有周朝将士们的鲜血,在遇难同胞葬身的异乡土地上,奏响凯歌,自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残忍”,就像刀子一样割着牛皮鼓的胸腔。 木星每12年在空中绕行一周,每年移动周天的1/12,因此,古人把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所以木星又叫岁星。现在,木星当空,预示着今后每一年的每一天,都将是无比丰赡的、祥和的。周武王把目光从木星的光环,转移到大帐前。第三思,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三思而后,就要行动了。面对军师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建议,周武王听不进去,他徘徊在混沌与清醒的边界,牧野之战,是一场大战,大战过后,他就要开启周朝盛世,这是一个全新的朝代! 周武王想到了商朝的开创之地,也就是建都之地:西亳。起点也是终点,对手在哪里起步,就让他在哪里永远止步!这个观念,像木星一样镌刻在他头脑中硕大的星空版图上,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止战之殇的圆满的象征。 没有比这样的论功行赏地更有意义的!利用8天时间,每天行军20公里左右,沿途还可以接受子民的膜拜,并借机加强军队补给,同时安抚殷商遗民,何乐而不为呢?这场回师,不亚于一场正义与恶毒较量后的有效展示,散沙般滑落的民心迅速向着带有磁性的周朝军队聚集起来,周武王垂手可得天下。 西亳按照预先规划好的到达了。西亳是殷商人的称谓,周武王很有可能听从有司(右史)利(人名)等官员的建议,将西亳改为“阑师”。论功行赏的一切细节,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片由周武王开创的和平圣城,就这样永远地拥有了一个崭新的芳名。从“阑师”再到“偃师”,可能是流传过程中谐音转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史官为了突出字面意义,让偃旗息鼓的“偃”字取代“阑”字的结果。总之,从“阑师”到“偃师”,历史老人因为牙齿脱落,跑风漏齿,语焉不详,等待着另一场碳14的一纸证明,或者另一部史书的重见天日。 偃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带着岁星赐予的收获,不停地凯旋和归来!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2023.04.13偃师/
4 J e5 w# w-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