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苏轼,大隐隐于"心"9 l6 Z& \# Q1 W- X; r; {; Y6 {
+ e: L8 P: Q' J2 Q 能把陶渊明诗参得最透的,是苏轼。有句话:大隐隐于市。陶渊明隐居,没有选择深山老林,没有与鸟兽同居,而是选择了老家的田园。当然,那样的隐居生活,就是种庄稼过日子。陶渊明,能从种里面悟出真意,绝对出类拔萃,非同一般。那事情,需要内心的宁静,需要对尘世的宽容和理解,当然还得出淤泥而不染。苏轼,一生没有隐居,也没有辞官,但是坎坷却接二连三。苏轼的隐居,而是隐在心里,就是大隐隐于心。
! m. H& ~ H/ I4 \5 Y& C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最凶险的坎坷遭遇。苏轼年轻时候中进士,一举成名天下知。苏轼殿试的策论,因为见识非凡,才华出众,征服了东京城里的男女老幼,苏轼也成了轰动朝野的名士。然而,苏轼的命运并没有随着才华而鸿运当头,而是遭遇了当头一棒!因为他怨而不怒的小诗,被罗织成了“诽谤新法”的重罪。苏轼坐了大牢,被关押了好几个月。期间,他看似平常的写诗抒情,却被无限上纲上线,几乎要了性命。那时候,苏轼的生与死之间,命悬一线,甚至一日数惊。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平安蔬菜杀头鱼”的故事,原型就是苏轼坐大牢时候的经历。好在虽有惊险,终于平安,皇帝老儿发话,苏轼最终保住了性命,被贬谪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当然还有管制居住的成分。2 o! m! w1 Q6 X: E, J* e( {
# ]3 V+ l7 k$ T, o( W( q 现在有个说法:逃避现实。到这时候,苏轼的心态变了,抱负变了,才华依旧没有变。特别苏轼的内心,似乎参透了官场,参透了人生,隐居乡野,理所当然成了他向往的境界。当然,超然和飘逸,醉情山水,更是他这时候的性格。一个人,倘若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蓬勃向上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羡慕陶渊明,起码他内心不会追求田园生活。但是经历大起大落之后,却是另一回事。这时候,越是有才华,越可能向往隐居。然而,归隐田园对于还在被管制居住的苏轼,那是可望不可即,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时候的苏轼,能做到的只有大隐隐于心,内心宁静平安,超然出世,把内心的宁静寄托给清风明月。他的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的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诗文里的心,恬淡而宁静,退隐之志就在其中。
! }; j$ r4 E8 r% x0 |9 ~* K; I3 z3 r. r3 B: @ L* d
苏轼这时候,对于陶渊明的诗,当然更认同,岂止认同,简直就是知音。他当然少不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反复玩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那是他经过玩味的感悟。陶渊明的田园诗,粗看平平淡淡,没有惊人语言,有没有奢华和典雅,有的是质朴,是醇厚,是乡土里陶冶出来的情操。那质朴无华的田园风光,那乡里乡亲的来来往往,那炊烟,那林木,那村庄,在陶渊明的诗里千姿百态,令人神往。这对于饱受官场颠沛,经历大起大落的苏轼何尝不向往,何尝不想归隐。然而,很多时候,隐居,对于苏轼来说那是有心无力。正是苏轼有着一颗大隐隐于市的心,他始终乐观而旷达,能在坎坷颠沛之际坦然面对人生,与明月为伴,对清风赋诗,人得以心平气和,心得以平平淡淡,历经劫难而人犹在。当然,苏轼对陶渊明的感悟,应该最深刻。倘若苏轼在地下跟陶渊明相见,饮酒赋诗,举杯酬唱一定少不了。/ S* C0 H1 c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