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洛阳续家谱的杂文人(作者 许宣知) 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让中国无数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其中,德才兼备的文化乡贤功不可没,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养智慧、文艺专长及广泛人脉和强劲影响力,挖掘家乡历史遗存,赓续农耕文化;为家乡树碑立传,编纂镇志村史;整理家风家训,编修家谱;制定乡规乡约,建章立制,为乡村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洛阳杂文人刘彦卿就是其优秀代表。 刘彦卿为十三届洛阳市政协常委,政协智库专家,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工作,还担任过九年的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业余时间致力于河洛文化研究与河洛文献收藏,常年乐此不疲,且颇有建树。 洛阳被誉为中华圣城,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的伊、洛两河浇灌出的那片沃土,被称为中国的“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腹部,是自洛阳城东至偃师城南伊洛两河交汇处一块百余平方公里的滩涂之地,为洛阳的夹河滩。夹河滩中,分布有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之二里头夏都遗址、商代遗址和汉魏故城三大都城遗址,密集程度举世罕见。 刘彦卿的老家偃师甄庄村就在夹河滩上,打小耳濡目染,让他对家乡的历史人文有着极大地兴趣。传统,需要承续;文化,需要传播。刘彦卿立志要为华夏文化的根文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缕清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轨迹,唤醒久远的沉睡记忆。 刘彦卿的河洛文化研究从收集、整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洛阳符号和河洛文化元素开始。为此,他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精心绘制了“全国洛阳地图”,把全国数百处以洛阳为名的区县、乡镇、村落和名物,通过一张人文地图标记出来,然后按图索骥,探索、研究河洛文化的发散性和源流关系。他自掏腰包,摸索着一条条朦胧脉络,奔波于18个省市的八十多个洛阳村,看、问、访,察、记、思。阔步南北,探寻东西,查阅地方志,遍访知情人。河北井陉县洛阳村村民看到他的厚厚书稿,脱口夸道:“这不是在给洛阳续家谱吗!”他不仅跑大陆,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也有他的足迹;还去国千里,到东瀛日本京都、韩国寻找、查勘洛阳元素。 刘彦卿深潜在沧海拾贝,累积丰盈后,开始撰写“洛阳往事”三部曲。《洛阳日报》为其开设专栏,连载其研究成果;“河洛文化论坛”“星期六文化公益论坛”“瓦库文化讲堂”等为他提供平台,让他举办系列讲座。这在洛阳,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肯定。2014年到2016年,刘彦卿每年一部书,“洛阳往事”三部曲顺利出版。45万字的《天下洛阳》是其第三部,它将散落四海的“河洛郎”连在一起,为客家民系串起了心灵之线。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刘强盛赞其“将‘洛阳’这一城市文化的符号,聚集、放大、推广、皴染……堪称城市文化地理学的当代范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刘彦卿勤学善思,他顺着司马光这千年一叹不断追索:在这片皇天后土中,哪里又是洛阳兴衰的风向标? 纵观沧桑伊洛河、厚重夹河滩,经过深入考证与缜密思辨,刘彦卿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如果把上海滩称为中国经济第一滩,洛阳夹河滩则是中国文化第一滩,“若问洛阳兴废事,请君只看夹河滩。” 这,绝非敝帚自珍夸海口!作为“最早的中国”洛阳,历史印迹不会被岁月完全泯灭。刘彦卿据史料所著《洛阳夹河滩史话》,对夹河滩的都城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风月文化及诗词文化等做了详尽阐述。 “在洛阳,双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踏便是秦砖汉瓦。”在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中,汉瓦究竟产于洛阳何处?甄庄之“甄”又藏有多少文化密码? 都说“盛世文明凝聚于西安,乱世文明则凝聚于洛阳”。居天下之中的洛阳,权力的转移、朝代的更替,“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有事则洛阳先受兵”,故而“城郭崩坏,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历史遗迹大都尽毁其中。而贵为都城的夹河滩一带,更是屡遭重创。 不仅如此,刘彦卿叹道:“在农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夹河滩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根脉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衰减着、消逝着。”他想采访的一位老船工去世了,带走了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船运足迹。“一代代村民从听着传说到成为传说,从迷恋故事到成为故事”,逐渐被时代尘埃淹没。稍有耽搁,这些故事就成为“事故”,只剩下回不去的故乡而抱憾终身。刘彦卿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为抢救、挖掘夹河滩尘封的历史文化资源,他毅然频繁驱车回乡,走访了近百位村民,到各处现场查看。一次次聆听,勾勒出一条条线索;一步步丈量,还原一个个真实场景,以一个文化人的使命与担当,沿着时光隧道,探向历史深处,越山向海,披沙拣金。 源于对家乡深入骨髓的爱,凭藉扎实的考据功底,刘彦卿肆意行走在夹河滩田野,一路追寻,有形的、无形的,多方考察、审慎考证,在传说、神话和考古发现与现实遗存间不断切换,拽住蛛丝马迹,刨根问底,从貌似不相干中寻觅其有机联系。 经年累月,功不唐捐,他终于挖出了一座历史文化富矿:远在汉代,甄庄就是烧制瓦当及陶器的官家窑口所在地,妥妥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甄”字与制陶密切相关,故而由西、土、瓦三字组成。在甄庄村北,考古发现一处汉魏时期的烧窑遗址,出土的板瓦残片上有“南甄官瓦”戳记,为东汉烧制陶瓦作坊遗物。而史料也证实了甄庄之“甄”,来自于汉魏时期的甄官井、甄官署和甄官窑。这些珍贵遗存,如量子纠缠般相互关联、映证,让甄庄狠狠地惊艳了世人。 从素材收集、采访座谈、伏案疾书、听取反馈、修改定稿,刘彦卿磨破鞋底去找寻,沉下心来做学问。凭一腔执着,握一笔敏锐,挖一方天地,绘一幅史迹,完成了古老村庄的奠基之作《千年甄庄》。 刘彦卿讲究用有据可查的史料佐证,用丰富、鲜活的藏品说话,用精粹语言叙事;思接千载,行文独特,治学严谨,细针密缕;以学者的睿智眼光,“文明新旧能相宜”,把个小小村庄,远镜头推至千年之外。 在本职工作及多个社会兼职的繁忙中,刘彦卿海绵挤水,十年磨剑,陆续出版了《洛阳夹河滩史话》《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天下洛阳:洛阳城外的洛阳往事》《洛阳古井记》《乡愁喂羊庄》和《千年甄庄》等多部专著,既有学者的缜密思考,又有文学的优美意境,两者巧妙融合,使这一本本抽丝剥茧、偏重史料的书籍,易读耐品,趣味盎然。 此外,作为曾担任《中国收藏年鉴》分卷主编、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的知名收藏家,近年来,刘彦卿还从自己珍藏的数万种票证中,精心甄选,举办了十余场洛阳票证专题展览,用多种文化形态,展现时代轨迹和乡村之魂。如在洛阳戏曲学院举办的“百年戏票话沧桑——老戏票上的洛阳戏曲史”,在洛阳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一叶扁舟——洛阳运河古渡船票展”,在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茶票史话》展览,在偃师喂羊庄村史馆举办的《洛阳乡村工分票》展览,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举办的《斑驳老票证,纸上洛阳年——故纸片上的洛阳春节》和《一朵花艳一座城——洛阳牡丹花会40年》展览,在洛阳甄庄博物馆举办的《车轮上的洛阳——百年洛阳城市公交票证展》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彦卿着力还原古村韵味,衔接河洛烟火,促进家乡转化。诚如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巡视员昝宏仓所说:“文化资源已逐步变为发展优势,甄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夹河滩的乡村从天灾人祸频仍的重灾之地,成为崭新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不只是外形、物质的表象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精神文明的文化生态蜕变!刘彦卿把笔插进家乡的原野大地,流淌出来的文字,饱蘸着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土地的力量,宏阔而灵动,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夯实了文化基础,释放出强劲的文化自信。从而以独特的文化动能,带动家乡多个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锦绣画卷。 (转载《北京杂文》2024年第1期) 5 ~4 C% c- b9 u9 A9 d8 n
" Y Z/ {% c$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