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欧阳修为梅圣俞诗集做序里面提到,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代穷人之辞。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解释道,读书人蕴藏其才能抱负,不能在人世间世俗社会施展开来,于是就喜欢到大自然放浪形骸,看到山颠水涯附近的虫鱼草木,风云鸟兽,往往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天工之美妙,心情好了,心中郁积的感愤忧思之气,羁臣寡妇之怨,就一股脑儿释放出来了,所以,越是穷困,诗文就越是工整,不是诗文让人受穷,,而是先穷然后诗文才工整。且又引用王文康公很夸张的话,二百年才能看到天底下出一篇美文,然后文锋一转,若能将此类人才推荐给社会职能部门,难道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吗?读后感慨颇多。唐诗三百首,版本不下一千,记得有个衡塘退士编的记忆犹深,满书注解都是离愁感叹之语,本来好好的心情,也被书中诗人之辞感染的抑郁难申了。杜甫曾有一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曹雪芹写红楼梦,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听说都是在上顿不接下顿饭时候度过的。为啥自古文人都是这么穷呢?从生活角度考虑,应该是富人钱多应酬多,酒色财气摆不脱,穷文人大多天生一股孤狷之气,所谓神有余而精不足,遗世而独立,青灯孤守,自然就有时间来发之为文,言之为词,一吐心中秀气了。愈穷而文愈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