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柴米油盐的“柴”之所以位冠语首,大概因为它是光明与温暖的源泉,是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跨越文明的阶梯。柴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几千年来,从未改变。如今柴的实体形象已不多见,柴所具有的功能已被电、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能源代替。电源接通,电饭煲自动煮饭;阀门打开,燃气飘然而至,化作一团火焰,烹饪出一道美食。虽然这些快捷和方便人们已经受用多年,如今父辈们说起,仍感慨万千。% A% [9 f1 V5 R* Y. v2 S+ e! y
, b6 i, \5 k1 D' M1 H" _ k7 y; m- u
父亲的童年,拾柴禾是必修课。然而家家用柴,柴少,并不易觅得。通常人们利用庄稼秸秆当柴,玉米杆、麦秸秆不耐烧,一把火即成灰烬,况且,牲口的饲料也欠缺,需要秸秆来补充。而麦子收割后,留在地里的麦茬倒是很好的燃料。儿童们拿一根长柄铲子,手握长柄末端的短横柄,抵在腹部,沿麦垄用力向前一推一扥,麦茬一行行被铲出,再用竹耙子把铲出的麦茬拢在一起,用手甩掉泥土,放进筐子,一下午装满一筐,背回家,也是为家里做贡献了。
4 m% M; y! ~. q$ ^7 } : @9 q4 r3 I o: N
那时,秸秆当柴,为人们加工食物。缕缕炊烟,化为诗意、思念和乡愁,全然不知PM2.5为何物。
. Q# t, D5 C3 \! T 8 Z0 p3 ~# Y" j1 G8 g3 X H- c
曾几何时,秸秆成了无用之物,有人出钱收购,农民也无视那块儿八角,宁愿选择简单省事的方式,就地焚烧。田间地头,浓烟滚滚,上演现代版《畲田调》。整个秋天,农村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不见蓝天白云。我想,油画大师是难画出好作品了,灰蒙蒙的天空与油画色彩明丽的基调真是相差甚远。
$ E* w# D, e6 |4 X& P3 C
0 c& E- _( r2 C+ ]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煤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煤这种黑色矿物质被人们从地下挖掘出来,是及其珍贵的。莫言曾描写过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吃煤的故事,当然起因缘于饥饿,再者也因为煤的稀有,黑黝黝、亮晶晶的煤块竟然诱发了小朋友们的食欲。1 U2 v& m" i* P/ H$ |: D3 b, k3 L6 I
9 u6 W+ q4 R4 r. y7 ]
我父亲讲过去爷爷远足拉煤,事先,一定要用泥巴把板车的底板缝一条条糊好,铺上草苫,以防煤在运输过程中散落。拉煤要到伊川东山沟的小煤矿去,一天是赶不回来的,要带上干粮、被褥,风餐露宿,千辛万苦才能拉回一车煤。不过,每年也就是在春节前去拉一趟。煤的昂贵和拉煤的艰辛使人们用煤成了一种奢侈。
9 h7 F! y( V8 p+ @0 z- @7 t( m
: A6 C: t2 j- c4 r2 o% h 后来有了龙门煤矿,拉煤不需要跑那么远了,然而龙门桥南的“擂鼓台”坡足以击退一个身强力壮的拉煤者,所以去拉煤要结伴而行,要带上儿孙跟班,以便共同负重爬坡。- y6 f: m1 G2 C" p" @( {0 X& B
7 ^: c7 P, F1 M: _+ R- z: ]6 ~; b+ \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一位在城里开汽车的乡邻,每周回家拉一车煤,卸在街口,分成许多小堆卖给街坊四邻,大家拿来箩筐、铁桶,你装我挑,把煤弄回家,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 }2 Q2 H) b, X$ }0 ?, ?& S % t! k2 A4 s1 f7 x: @6 z
电磁炉、电饼铛、微波炉、烤箱等厨房电器的广泛使用,把家庭主妇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烟熏火燎的厨房也变得相对洁净,从而使烹饪食物更加充满了乐趣。
x' k; {% d1 h+ Z- T
) v# ~2 n0 @2 B! W9 O 可有的专家说,厨房油烟也是致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有的国家在厨房安装有烟雾报警器,炒个青菜产生的油烟就可以使报警器鸣声大作,头顶储水倾盆而落,继而,消防员带着灭火设备就破门而入了。有留学生们感叹外国的蔬菜只有两种吃法:生吃或水煮。& _0 M, ~7 U0 k6 e; b1 t
6 Q e' ^ @0 E& D) U6 G0 W$ R
而我们是喜欢美食的,煎炒熘炸,似乎油烟越大,烹制的食物越香。厨房永远是产出烟味、美味和幸福的地方,即便是以前被柴禾熏染的黑黢黢的厨房,也是饥饿的孩子回家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O) |: q% s# y$ F1 O
9 T2 z: S8 x! Y) o* F8 J “柴”带给人光明、温暖和美食,是烟火人生的原动力和生机,是凡尘人间的美好和希望,是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 a8 J$ u1 _. _' V
4 V5 K1 m) \5 X$ X. w1 z ~# s!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