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家乡的老灶台 小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做饭的地方,俗称“灶火”。城里人称之为“厨房”。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自小与爷奶、叔婶一起居住。家里人口众多,好不热闹。一大家子做饭以奶奶为主,母亲、婶婶辅助。 在老家院子西很窄的狭长过道内,用泥巴垒有一个简易的灶台,这就是我家最初做饭的地方。灶台上放有一个大铁锅,口径约50cm左右。每到做饭时,奶奶就用木头或树枝劈成的柴火做饭。虽然很脏,但做出的饭好吃。 最难忘的莫过于过年了。孩子们放假,无忧无虑,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却忙得不可开交,奶奶、母亲、婶婶正忙着蒸馍,过年用。馍的种类很多,有花卷、枣花馍、糖包馍等。等馍晾干,再用红色的颜料打个红点,以示新年大吉大利。最喜欢奶奶蒸的枣花馍,中间为枣子,去核,外面为面团,吃着又甜又香。 随着孩子们长大,奶奶操持不动了,就协议分家。将大家庭分成了三块儿,爷奶、叔婶以及我家,每家又各自垒了一个灶台,室内的。 这次灶台与露天的不同。用砖和泥巴混合砌成,中间为圆桶状,可放蜂窝煤,下面有一个风门,便于通风,掌握火候大小。灶台比较大,上面可以坐人。到了冬天,外面十分寒冷。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灶火拿吃的。把手靠近煤火,暖暖手,然后上到煤火灶台上。哥哥们都已长大成人,灶台上基本上是我和弟弟轮流坐。 1980年,经我家向村民组申请,在村子北头另辟了一块儿宅基地。经过叔婶、二姑、二姑父等亲属帮忙,建起了两间土坯房屋,在房屋北侧又建起了一间厨房,屋顶为斜坡状。里面垒有和老家一模一样的灶台,在旁边用水泥板垒了一个平台,上下好几层。上面放置菜板、擀面板之类,下面放置油盐酱醋瓶之类的。整个厨房虽然不大,但经母亲整理收拾,显得干干净净的。 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198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下来。当年雨水较多,上游河水暴涨,伊洛河决堤,洪水无情地席卷了过来,将家乡的大部分房屋冲毁,我家的小厨房也被冲毁了,只剩下两间土坯房。我们一家不得不搬迁至表姑家里居住。 灾害无情人有情。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家乡人民重建家园。我家也盖起了新的砖房两间,将厨房搬迁至另一间土坯房内,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5年,父亲农转非把我们一家搬迁至了洛阳。老家房屋暂由爷奶居住。爷奶过世后,房屋一直闲置。后村子修路,路面高于我家地面,在一次洪涝灾害中,土坯房彻底被冲毁了,大门也倒塌了。 如今,我家弟兄都已结婚,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小家,家家都有厨房、餐厅。儿时那种灶台再也见不到了。 想念家乡的老灶台,怀念逝去的亲人们。 2024年8月23日星期五随笔
- [ s. Y$ q. e, M- O-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