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童年的记忆 陈晓鹏 说起来小时候的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第三名和第四名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差之毫厘,我和第四名也是如此,可是我这第三名和他们相比要相差十几分。俗话说“一分一操场”,果然,人生命运也由考试分数而决定。后来三个同学分别考上心仪的大学,只有我名落孙山,走进了“社会大学”,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其实,学习优差并不是靠自身所能决定,七十年代读小学,基本上都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填鸭式教育。小学成绩总体来说还算不错,而我同学小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脑子笨,学习差,自然成了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酷暑八月,戴了一个皮帽子来学上课。同学问起,他得意洋洋的告诉大家,这样老师用教鞭打着不疼了。 那时候在学校,越是成绩差,越是容易被老师选中站起来回答问题。陈老师为人严厉,体罚起学生毫不手软。小强心慌,不敢用正眼对视,“越是怕、狼来吓”,他的运气往往最差。答错了当然要体罚。那时没有专用教鞭,扫帚里抽了一根竹条,皮帽子拿下后,"啪啪"两记,顿时疼得泪如雨下。更有课堂上捣乱的同学,一旦被老师发现,揪起耳道强行“送”出教室。那种疼痛,经历过的同学刻骨铭心,难忘终生。 小学到中学,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母亲在学校里教音乐,有一次见到了班主任老师,问起我的学习情况,陈老师对母亲说道,“月的作文写的可好了,描写小猪吃食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小猪的尾巴在摇摆…”。 “月”是我的小名,熟悉的人都是这么叫我。 小学四年级已经开始写作文和周记了,那时谁的作文写得好,老师便会发几页方格信纸,让他重新誉写一遍,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让同学们来参观学习。非常幸运,我的作文常常会张贴在那里。回想起来,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小学生写作文大多是从临摹做起,写作需灵活,切忌生板硬套。妻师范毕业在农村小学教三年级时,有一次,班里一个学生的作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爸爸出差回来了,我和妈妈一块儿去火车站接他,我接过了爸爸提包,高兴地抚摸着爸爸的头说,你,又长高了…”。 农村哪里来的火车,应该是爸爸摸着儿子的头,夸儿子长高了,结果小学生生搬硬套,闹出了笑话。 喜欢文字可能是天生的,四大名著小学五年级就看完了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唯独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可能年少,对这本书理解不了。男孩天生喜欢打打杀杀,那三本书上有许多生僻字,都是翻着字典囫囵吞枣的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一点点的看完的。喜欢文字的第二个因素,是在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时在县城上学,那两年时光深受老师的影响。八十年代县城学校都有早读,班主任王老师要求每人都要买上一本《唐诗三百首》,每天早读背会一首,然后再根据身边的物品自己写出一首诗来,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填鸭式教育的确让人生丰富多彩。 小时候课外活动非常少,课间十分钟最开心的事就是抢占乒乓球案子。学校院子中间有两个用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案,中间没有球网,只是用砖头隔起来充当球网。没有标准的球拍,同学们从家里拿来木块儿自制成球拍。有时候手背就是球拍,你来我往,短短十分钟,充分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校氛围。上课钟声响起,总有几个同学恋恋不舍的再发上一个球,然后慢吞吞的回到教室去。简陋的体育器材,照样能带来无尽的欢乐。现在想起,也是人生弥足珍贵的回忆。 回不去的童年,难以忘记的记忆,简单、快乐,淳朴、无邪,那些名字,那些往事,有些已经随着岁月渐渐模糊,唯有那份纯真、那份留恋,在记忆的长河中里时不时的泛起浪花,让人感慨,让人回味。
0 \; D- ]. ]: T* H8 Y
0 }( W1 T6 |3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