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洛邑古玩城为了繁荣市场,迎接“五一劳动节“,特邀泥塑艺术家闫俊海先生及门徒一行,莅临洛邑古玩城【西大门口,真不同后】为大家现场展示泥塑艺术,欢迎大家光临!@热烈欢迎泥塑艺术家闫俊海先生及一行到洛邑古玩城施展才艺!欢迎大家光临!并现场制作自我泥塑艺术形象!
欢迎摄影爱好者、直播爱好者朋友现场拍摄直播!
当我们来到马鞍山创青工坊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时,闫俊海正坐在自制的三脚架前雕刻泥塑。 (图为 闫俊海正在展示他的泥塑作品) 他留着齐肩的卷发,白色的马褂上是长长的佛珠,一副艺术家的气质。墙上挂着二胡,闫俊海说没事时会唱两曲;身后是他与顾客及其人物泥雕的合影,顾客与泥雕的高度神似透露着闫师傅的高超手艺。 这手艺是闫俊海经过41年积累、揣摩出来的。 拜师学艺,走南闯北 闫俊海是河北邯郸人,今年49岁。8岁时拜师学习泥雕,13岁时出师,开始“走南闯北,接活干”。闫俊海的师傅就是他的大伯,从拜师那天起,他成为了家族泥雕的第五代传人。 “师傅对我很严,做不好时会用板子打;小时候我捏泥塑,一个人捏得带劲,发现他站在后面,就会打个激灵。” 但正是这种严格的教学,使闫俊海受益匪浅。闫俊海出师后走南闯北,脚步遍布中国各个角落,就是靠捏泥塑养活自己。 19岁那年,闫俊海和相识6年的女同桌结了婚,组建了一个有儿有女的小家庭。“她可有名了,你看,正在我对面画脸谱呢”,说着,闫俊海哈哈大笑。 自此以后,闫俊海一边做活,一边努力养活家庭——自己的小家和家族的大家。 2003年,闫俊海闯荡到了北京。闫俊海说,最困难的阶段是在2011年。“那时候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经济上有困难。”但即使如此,出于对家庭的责任,闫俊海依然专心做泥塑,“有一次,吃过早饭后我开始创作,一直到了晚上11点都浑然不知。” 闫俊海命运的转折在去北京的第九年。在一个北京农业展上,一个老总看上了他的作品,给他免费提供了卖作品的平台,自此以后,买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现在闫俊海的名片上有7种身份:中华传统高级工艺大师、北京民间艺术大师、北京国际手工艺汇村顾问…… 年近五十,闫俊海用笔名“半饱”,写了一本自传总结自己的前半生。问及取这个名字的原因,他说:“艺术这条路上是吃不饱的,吃饱了,就完了。” 精心传授、广纳弟子 在这个由泥塑匠人和脸谱匠人组成的家庭里,女儿随母亲学了脸谱,儿子随闫俊海学了泥塑,成为泥塑家族里的第六代传人。 但在传承非遗方面,在闫俊海身上,传承不仅体现在家族里,更体现在广纳弟子上。小到8岁,大到76岁,只要是有心学习泥塑、提高手艺的,闫俊海都不会拒绝。 (图为 闫俊海的泥塑作品) 用闫俊海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教授不保留。即使在这条创青工坊的长廊上,也有不少从闫俊海身上学习、讨经验的匠人。在长廊上拉洋片的周师傅就是闫俊海的徒弟之一,他评价闫俊海时说:“他又会说单口相声,泥塑又做得好,很厉害!” 闫俊海选徒弟时要“考试”:看看这个学生“有没有诚意、人品好不好”。闫俊海说,有的学生做一会儿就东张西望,这种学生就不踏实;有的学生学起来慢,但是态度正,“等这些学生开窍了,做得比谁都好”。 闫俊海走南闯北多年,在各地都留下了工作室。他把海口、深圳、北京和邯郸的工作室让给了弟子,给他们独立的发展平台和空间。闫俊海的妻子评价时说:“他对徒弟很好,徒弟也跟着他,师徒关系很近!”闫俊海自己也说,每当到春节、教师节、父亲节,都有徒弟给他发短信问候,到这时他都会很感动。 “师徒情是珍贵的感情,这里甚至还包括了亲情。我的师傅当时很严,所以成就了现在的我。现在我遇到问题想找人请教,但是师傅走了,我能找谁呢?”说道这里,闫俊海红了眼睛。 匠人匠心、非遗传承 在角落里,陶泥、紫砂泥垒在一起。闫俊海给我们介绍着不同材料之间的区别,又指着门口放的桶说:“那里的是我用纯粹的泥土做出来的,专门用于这种泥塑。” (图为 闫俊海正在与记者们交流) 闫俊海介绍说,用作泥塑的一块泥加在塑像上,可以不改变原有的体积大小,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弹性。“这个泥从自然的泥土里得到,要经过三道过滤加工。以前自己做泥,现在因为精力和时间不够,一般是从外面买回成品”。 在展览架上,可以看到闫俊海做好的成品。有卡通人物、国家领袖和创青工坊长廊上的其他匠人的塑像,围观者们每认出一个,就会发出赞叹声:“呀,好像!” 闫俊海说,每个匠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他的风格在于“精、气、神”,也是他在泥塑道路上40多年来的总结。他说:“‘精’是指泥塑的精神风貌,就像脖子短了显得精神不足;‘气’是指泥塑有灵气、能说话,有灵动感;‘神’是神韵,体现在泥塑的上半身,比如穿了什么纹路的衣服、有什么花纹、扣子是什么样子。” 闫俊海对“精、气、神”有极致的追求,在教授弟子时,他也毫不保留地将它传授给弟子。“这是一种风格。有的人看到我的学生的作品,就会知道这是谁的学生。”闫俊海自豪地说。 但是,对于泥塑的未来,闫俊海即积极又悲观。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具有很大的价值;手工艺在国内外也有广阔的市场。然而,虽然目前学习泥塑的人很多,但鲜有精湛者。闫俊海说,虽然他的弟子很多,但没有一个令他非常满意的学生。 “10个年轻人里,一般会有4个放弃。一方面是来做泥塑的人不同,‘精、气、神’难做,容易受挫折;另一方面是因为所有工艺的掌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太容易浮躁了。” “现在传授泥塑的大师也比较少,而且年龄偏大,后代又不一定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这些老人去世了,带走的是多么珍贵的经验啊!”闫俊海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