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藏福石”里留乡愁
: F# F8 ]2 `/ h- }& s 黄河渔夫 # h5 u! J# G- g6 q( E( h% X
每次,我回黄河南岸的老家,目光总扫描旮旮旯旯。常常抚摸褐色的老石桌,青涩的记忆如泉水般翻涌。 1 Q2 D& N& p' S; d$ K3 `& ]5 V9 P
远处瞭望,老石桌静卧于大门东侧,它坐北朝南,由伞状的皂角树遮阴,旁边高翘着喂牛的食槽,不宽的村路绕树而过。
7 ~3 `+ @; w0 O" M ~; O- J) Q 走近细看,石桌形如普通单扇门,桌面横生杂乱的石纹,截面由凸凹的石楞,摸上去凉飕飕的。 . D2 b# s' D6 q) P: U& y" y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在散沟坡割草时发现的:它的母石肥大,远观似卧牛酣睡,近看似老妪盼夫。四周野草横生,裸露着半截石头,石体有分层痕迹,残留有零星的鸟粪。
$ y$ f" }- G/ D. G& L" r- Q 我父亲请来老石匠查看后,判定加工石桌不屈材料,当民师的父亲高兴地赐名“藏福石”。
8 G9 z+ i* |7 j 说着容易干去难,它藏身半山腰,又无路可走,加工和运输它,也颇费周折。 s2 V1 W: K' x/ R _8 y2 ?
星期天早饭后,老石匠及徒弟携大锤和钢钎,父亲扛着铁锹和撬杠,大伯带上铁绳和镰刀,我掂着干粮和茶水,兴致勃勃来到散沟坡。 ) s( b* Q) b3 O S9 F; Q* h2 M
华爷和3个徒弟们,经过3天苦战,完成了挖掘、凿眼、剥离,打磨等诸多工序,开凿出了弥漫着土腥味的“藏福石”。 6 I( L2 d6 A) O1 i# L
父亲在山头上架好轮滑,老石匠及徒弟把它“五花大绑”,帮工左右着力辅助引绳,喊着震天的劳动号子,大半晌时间,笨重的石桌终于拉上山头,后用架子车簇拥着运到家中。
3 A, t% I$ W1 c# u& d 它栖身何处好呢?家人七嘴八舌:奶奶说,搁到灶火屋,当吃饭桌用;父亲说,搁在院子中间,大院就不空了;大伯说,搁到麦场,看场正美。最后,还是当大队干部的爷爷拍板:就搁在皂角树下,紧邻牛槽和猪圈,“统筹兼顾”更靠谱,后来也验证了爷爷的“高明”。
6 h: S% t, z. S* l 最初,红石桌用来吃饭,后来,物尽其用多了新花样:夏天时,石桌又成了石床和书桌;冬天时,成了奶奶的晾物台,妈妈的裁缝桌,学生娃的乒乓球案。多数时间,成了小脚奶奶的专属“瞭望台”,多次登高望远、呼儿唤孙,操心晚辈的温饱和平安。
0 ?: G& R o# g& O0 Z+ A 每逢春节,父亲为它还赋诗贴联:门板大小藏福石,顶天立地聚福气;淡泊名利功劳大,忆苦思甜心感激。
4 j7 Q1 x- K2 ?$ E8 \, p 如今,老家乡村振兴迈新步,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家有好几张昂贵的实木餐桌,“藏福石”也备受冷落,但总不舍得高价卖掉它。“藏福石”作为特殊的乡愁符号,已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心田中。 4 F4 R6 k/ C9 c; g4 r" L" u
, | F O' P5 J* P V0 U5 j
8 V- ?4 Y! b, q8 S; |7 ^ |补充内容 (2022-6-12 09:48):- e- z# x+ I: N/ I1 V
正文11行“华爷和3个徒弟”应为“老石匠和3个徒弟”,特此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