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故乡的红薯窖
: X: I+ \& h: y9 _* _: C 李国民 6 [( J7 e, c. r
* V0 G8 j! X" ~
早前,在孟津西部的农村,流传着“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顺口溜,农家都挖凿有红薯窖,这是老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家的红薯窖,建在院子东北角,它呈圆柱体,口径约三尺,深约丈余。窖壁挖有两排间隔的脚窝,窖底连通着半人高的耳窖,内部储藏空间狭窄,成人挪步须弯腰或半蹲姿势,不过它冬暖夏凉,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便于存储红薯等食物。 因窖内空间狭窄,通常空气稀簿少氧。为确保下窖者安全,一般先掀开窖盖通风片刻,再用两根鸡毛或着煤油灯测试,若鸡毛缓缓飘落坠地或者灯火不熄灭,说明不缺氧气可放心下窖无虞。 依稀记得,6岁那年, 叔叔先小心翼翼下到窖底, 父亲叉腿立于窖口砖堰上,用绳子缓缓糸下萝筐和我,头顶一线天,先是惊喜。而耳窖里光线昏暗,我吓得不敢吱声,紧紧拽住叔叔的衣襟,叔叔麻利地捡拾红薯,我憋屈的想哭,父亲先拽我安全升窖,萝筐晃晃悠,磕磕碰碰,来了次胆颤心惊的短途“旅行”。 我上小学后,胆子变大了,但腿脚还不够长,还是蹬不到脚窝,一人还不能完成下窖。 我上初中后,个子猛长,才实现了独自下窖心愿。但村里发生过失足坠窖和缺氧伤亡的悲剧,细心的母亲把窖盖加锁,自此我也很少单独下窖。 1994年春暖花开时,在县城举办首届高中同学会,涧西的老班长翻山越岭到我家,我陪同他体验了下窖“演习”,还给他市区的父母捎上兜五三红薯,把他美得神魂颠倒,大呼过瘾,说这是现实版的“地道战”,真饮佩农民的巧思妙想。 改革开放春风荡漾,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家也进城买房而居,沧桑的红薯窖已退出了生活圈。而红薯窖成为乡亲储藏食物的重要容具,成了我儿时最温暖的记忆,乡愁的青藤在心里悄然缠绕攀升。(675字)
$ c& [' o2 q! o7 m: M: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