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十几年前,开百杂店的长辈兼同事说,现在有一种炉子,没有火,不发热,却能够很快做好饭。见我有些疑惑,他又补充说,真的不发热,一层纸夹在炉子和锅中间也没有事,纸不会着火。我觉得不可思议:这种炉子是如何产生热量并不动声色就神奇地把热量传送到锅里的?
: u7 _8 s, p4 _4 Z这种让人不敢相信其真实存在的炉子就是电磁炉,它凭借方便、快捷又节能的优势,迅速在农村掀起了厨房革命,和液化气、天然气互为侧翼,并肩作战,把传统锅台的势力范围蚕食得所剩无几。: Y- f: L7 z/ r1 D" t! I
% b! D8 }& e% I8 v, s
如今,在乡村的旮旯拐角处,偶然还会有老锅台倔强挺立。夕阳西下,晚鸦回巢,如果恰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最易勾起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是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雪粉花,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烟”是“村”的点睛之笔,精魂所在。有了“烟火气”,村子就有了生机。一桌酒肉虽好,也仅能满足人一时的口体之奉;炊烟却能够上升到精神层面,开启人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富足的,闲适的,有情调的……正因为此,很多山水田园画都会在屋檩瓦舍间晕染随风飘摇的缕缕青烟来增添画作的诗意。
% J, J8 x7 i1 x9 Q
. ~9 l& G" o1 i" g* D6 C7 r那时候的锅台大都用土坯或青砖砌成。一边是烧煤的,一边是烧柴的。不管哪种炉子,都要“吃喝拉撒”,上面进燃料,中间安装炉盘让“残余”流出,兼顾通风,下面要留足空间“接待”燃烧完毕的灰烬。烧煤的多一个炉膛。炉膛不需要太大,但要深一点。因此烧煤的这边比烧菜的稍高。炉膛下侧还有一个小洞,肚脐眼一样,主要是让烧火柱(小铁棍)能够捅煤渣,让煤渣顺利从炉盘上流出。烧的煤一般是煤饼。在锅台边有个石头砌成的小槽,一多半煤,一少半红土,兑水用铁锨和均匀就成了。烧过饭后,就把湿漉漉的煤封上去,然后戳一个小窟窿。炉子的余热足以让湿煤饼变。小窟窿恰到好处控制火势,相当于让火“休息”一下,“小憩”半天,既不会让火熄灭,“死了”,下一顿烟熏火燎重新燃炉子,也至于让炉火过于活跃,严重“失眠”,燃烧过度旺盛,下一顿煤没有“劲”了。做饭时,要先把已经干了煤饼捣开,一会儿,火膛里升起红堂堂的火苗。习惯了,该做饭的时候就叫做“该捣火”了。
: ]6 [) t8 Y3 h9 v' l1 o - o; Z9 V& W' p& v* x+ z, a/ _" f
煤火很耐。烧半锅水,加一大勺子玉米糁子,大疙瘩红薯劈开,滚半个小时以上,玉米糁子成了糊糊,红薯软软糯糯的,好像半化在玉米糁子里了,舀一大碗,扑鼻香,满口甜。
! S! K! m" b$ r
1 y3 Y9 d/ x: Q }烧柴的那边必须“肚大能容”。俗话说:“人须实,火须虚。”柴火要挑得松松散散,火苗才窜得高。“肚子”小,空间不足,火就不会旺。柴火一般没有煤耐,“新陈代谢”比较快,产生的“废物残渣”也多,过一阵子都要拨动一下柴火,让燃烧殆尽的草木灰从炉盘上泄下。这样,柴火炉能够吸入更火氧气,火会烧得更旺。
8 r. d) L# ?- S, P
: d9 x/ c9 y; T/ ?( x9 } m/ a柴草分为“穰柴”和“硬柴”。“硬柴”主要为树木的枝干。“硬柴”即便在古代森林资源还比较丰富的时候,也是难得的“高档用品”。古代人说工资为“薪水”,“薪”即为硬柴也,言外之意,工资的一大部分支出就是买“薪”。古代砍柴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樵夫”就是了。《西游记》里为孙悟空指路找到东瀛仙岛学会七十二变化的就是一位樵夫。“樵夫”在古代还是不错的职业,天平天国的绝世英豪东王杨秀清就是伐薪烧炭的,起家成了小财主。+ D) {, X; [4 |# H2 \
! x/ F9 R6 s( x' a硬柴就像条铮铮铁骨的汉子,在火里坚强不屈,持久发力,只需要一两截,就能够把一锅肉煮熟。硬柴难得,用得一般也爱惜,主要在过年或待客时做大餐才轮得上这大角色上场。听说大山里的人家冬天烤火就用大栎木,栎木为上等“薪”,火旺,耐,无烟。一笼大火烤半天,一屋子热气腾腾,栎木火会发出小鞭一样的爆炸,啪啪作响,跳出几个火星。火里放两个红薯,烤熟软香甜可口,火边堆上花生、核桃,一会儿香喷喷的,很羡慕人的。2 B1 A1 F @% j
' @3 `/ h' `) r1 [; Z) S) h* U' Q“穰柴”主要为庄稼秸秆。那时候大部分秸秆也舍不得烧。麦秸是牛的“主食”,况且麦秸烧起来烟大,不适合。玉米杆也要喂牛,只有根部半尺长舍得烧。红薯穰要磨碎打成糠喂猪,花生穰要喂羊。剩下的,只有芝麻杆、玉米芯、玉米包等不多一点点东西了。8 C2 |1 _( u8 J& u" p8 |' ^' l* G
如果说“硬柴”像条汉子,那“穰柴”就是位柔情女子,燃烧起来火苗子就像花裙子一样婀娜,而且把锅底的方方寸寸都拂拭地细腻均匀,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正因此,烙饼的时候用“穰柴”最好,可以把饼烙得焦黄喷。“硬柴”火太大,有的地方都糊(方言叫“藕”)了,发黑变苦,其它地方可能还不熟。
# j# A' M5 M) G8 v2 c% D/ W, Z
. t, q' H \" Y7 h“二十三儿,发面火烧鸡捣锅儿。”“鸡捣锅儿”就是形容铲子在锅里叮当的样儿,就是“烙火烧”。因此,每到年二十三下午,家家户户都燃起“穰柴”火,整个村子里炊烟袅袅,朦朦胧胧,如诗如画,真人间仙境也。1 D2 Y& k' A- s" e5 `
/ r: o+ {- b( I8 F# f l9 r奶奶年龄大,手脚不灵便,我就坐在奶奶的锅台前,把玉米芯、玉米包塞进去,“火柱”挑一挑,火苗子升起来,体体贴贴地煨着鏊子底。奶奶穿着黑色大襟棉袄,黑色棉裤上打着绷带,不跑风,一边在案板上忙碌着,一边夸我:“长大了,会烧火了!”我烧火就越发认真了。, l& O- |+ N, x0 q" E
( n% s" ]5 k! n& I& I0 N7 e$ k, ]等火烧馍熟了,我立刻就跑回家了。年二十三,母亲照例要烙“脂油火烧”,就是把猪板油剁碎了,撒一层葱花,垫在烧饼中间,特别香。在奶奶那里可以得到夸奖,吃,还是母亲做的好。
; V8 U- D! K2 ~7 \' E
+ v" ?+ P; Y( Z# q1 [时代在进步,厨房在革命,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电磁炉、电烤箱、微波炉、天然气……品类繁多,性能各异,煎炸烤煮各有其用,方便快捷。转眼间,老锅台就快要成古董了。我一个当年的娃娃,也快到知天命之年了。今作文以记之,怀念那个贫穷却质朴,简单却率真的美好年代。
+ [& z2 E8 M( p9 l1 ~+ Q- A# s" v+ _" P0 B* u9 F6 h9 |1 C( }
|